廟號、谥號、年號傻傻分不清楚?看完這篇文章你就徹底明白了

隨筆大奇子 2024-03-28 05:06:30

熟悉中國曆史的同學們一定經常會聽到廟號、谥號和年號這三個詞,對于他們的區別,大家基本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然而中國曆史源遠流長,廟號、谥號、年號也是在不斷的發展變遷,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特色,細琢磨起來很有意思,也有一些細節很容易弄錯。

比如,劉邦的廟號是高祖嗎?漢景帝的廟號是什麽?谥號是只有皇帝才有資格使用的嗎?唐太宗的谥號是什麽?年號是什麽時候開始有的?明清之前的皇帝,我們爲什麽叫XX祖、XX宗,而對于明清兩代的皇帝,爲什麽多叫正德、崇祯、康熙、乾隆,而不是XX宗了呢?

我可不知道自己的谥號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三個“號”的發展曆史和區別,帶著以上的問題,我們一起來通過接下來的文字尋找答案,從稱號這個層面看看中國曆史文化的變遷。

1、廟號的起源

廟這個字在今天多與道教、佛教聯系起來,供奉神仙、高僧等,而在古代,廟最初是供奉祖先牌位,進行祭祀的地方,廟號的起源就與中國祭祀祖先的傳統息息相關。

廟號是指君主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起的名號,注意這裏有兩個關鍵的信息,第一,廟號是君主才能有的,除君主外無論何人,都不能擁有廟號;第二,廟號是君主死後,後代給其起的名號,其在世時是不會有廟號的。當然這裏有一個例外,三國時期魏國的第二任皇帝魏明帝曹叡,還活著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了廟號 — 烈祖,也不知道當時他是怎麽想的。

在中國曆史上,最早使用廟號的朝代是商朝,而且使用非常嚴格,只有對國家有大功的先王才能被追封廟號。最初的廟號只有三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中興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准,給予祖或宗的稱號。

在史記《殷本紀》中,只有三個君主得到了廟號,分別是太宗太甲,高宗武丁,如中宗且乙,據說是將太祖的廟號給了成湯,但在《殷本紀》中並未有相應的記載。

2、廟號消失,谥號興起

周朝取代商朝之後,或許是認爲要體現出與商朝的不同,並未延用廟號,而是發明了谥號,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在去世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迹、道德水平等情況,給予一個具有評判意味的稱號,這個稱號就是谥號。

與廟號相同的是,谥號也是在死後,由後人給予;與廟號不同的是,谥號不再是君主專屬,但也依然要達到一定級別才能有谥號。

我也是有谥號的人

谥號可以分爲官谥和私谥兩種,官谥也就是朝廷頒布的谥號,此類谥號對官職有很高的要求,

周朝只有周天子、各國諸侯以及卿大夫才有得谥的資格。漢朝和兩晉初期,只有封侯者才有得谥的資格,到了兩晉中後期,必須高官才有資格。唐朝時進一步做了限定,二品以上官員有資格得谥,宋代則是三品以上,清朝時直接提到了一品以上才有資格。

私谥是指文人學士或隱士去世後,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的谥號,非朝廷頒布,純民間行爲。

西周最開始使用谥號的時候,只有美谥和平谥,從周厲王開始出現了惡谥。看過筆者之前寫《殷本紀》隨筆的人應該清楚,周厲王就是那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君主,由于倒行逆施,所以後人給他的谥號是“厲”,周厲王也在不經意間拿到了一個非常不光彩的第一。

周厲王像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谥號制度已經成爲了非常重要的禮制,以孔孟爲代表的儒家學派還編寫了《谥法解》一書,這本書也成爲後世谥法施行的重要依據。

3、谥號的廢除

從上文可以看出,廟號和谥號的共同點是去世以後,由後人給予的稱號。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認爲谥號是後人給前人定的,這就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在秦始皇看來,這屬于大逆不道。

誰敢議論朕?

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他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他剛剛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保住其統治地位是第一要務,同時秦朝的法制嚴酷,本身就不允許私自評論皇帝的過失,他又怎麽能允許別人在死後評價他呢,所以把谥號給廢除了。

就這樣,商朝創立的廟號被周朝廢除了,周朝創立的谥號被秦朝廢除了,到了秦朝,廟號和谥號就都沒了,秦朝用了自己首創的稱號 — 皇帝,第一個登基的叫始皇帝,之後叫二世,三世,直至萬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稱號只曆經了兩代帝王就不再用了,因爲秦朝亡在了二世手上。

4、廟號、谥號並存

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最終劉邦勝出,建立漢朝。漢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王朝,其保留了秦朝的皇帝稱號,同時又恢複了廟號和谥號制度,要說劉邦真的是不挑啊,管他是不是自己創立的,全都拿來用。

管他誰創的,好用就行

相信有的人肯定聽說過,漢朝對廟號的使用極其嚴格,連漢景帝都沒有廟號,但實際並不是漢朝皇帝不想給自己老爹起廟號,而是很多因素交織在一起才導致的這種局面,具體是哪些因素就不在本文講了,有機會再單獨講。

無論過程怎樣,結果就是漢朝每個皇帝都有谥號,但只有七位皇帝最終獲得了廟號,分別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恒,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顯宗孝明皇帝劉莊,漢素宗孝章皇帝劉炟。

有點遺憾,沒能成爲第一個有廟號的女人 — 呂後

太祖,太宗這些是廟號,高、孝文這些是谥號,因爲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除了劉邦(開國皇帝)和劉秀(東漢實際開國皇帝)外,皇帝的谥號都多加了一個孝字。

5、年號的出現

當漢朝皇帝的寶座傳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又一個“號”被創立了,就是年號。年號的作用從其命名即可窺見一斑,用來紀年的名號。

就是我創造了年號

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此後的曆代帝王在遇到天降祥瑞或內憂外患等大事要事時,也有一定的幾率更改年號,更改年號的動作叫做改元。

由于中國古代的強大,對周邊國家文化輻射明顯,所以年號制度也逐漸流傳了周邊的國家,朝鮮、日本、越南先後開始使用年號。

什麽?年號不是我們韓國人首創的嗎?

時至今日,年號作爲封建社會的産物早已被我國廢除,但世界上仍然有一個國家在使用年號,那就是日本,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之深。

6、廟號的泛濫

時間來到了三國時期,這一階段群星璀璨,良臣將相交相呼應,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廟號的泛濫也是從三國時期開始的。

前文說到,漢朝的廟號使用很嚴格,兩漢最後只有七位皇帝獲得了廟號,但到了三國時期,廟號成了皇帝的標配,曹魏更是連出了三個“祖”,太祖曹操,世祖曹丕,烈祖曹叡。自此開始,中國的皇帝都有了自己的廟號。

打了一輩子仗,用個廟號怎麽了?

由于廟號的泛濫,所以從三國到隋朝,谥號主要起客觀顯示皇帝功績的作用,像楊廣,廟號是世祖,妥妥的好廟號,但隋朝是在他手裏亡的,用這個廟號顯然不客觀,而谥號是炀,就相對比較客觀了。

7、谥號的“擴容”

到了中國封建時期的鼎盛時期 — 唐朝時,谥號也發生了變化,也就是“擴容”了。從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谥號不超過三個字的舊例,將唐高宗李治的谥號定爲天皇大帝。自此,谥號的字數越來越多,且都是美譽,再也起不到客觀評價皇帝功績的作用。

天下都是老娘的,谥號多幾個字又能如何

既然谥號沒用了,那就只能用廟號來做評定,所以從唐朝開始,廟號有好有壞,也是從唐朝開始,對皇帝的稱呼開始用廟號,畢竟谥號太長了,也不好說。像漢文帝、隋文帝,大家應該很少聽到叫他們漢太宗,隋太祖,而唐朝開始,大多叫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了。

到了宋代,賜給大臣谥號也擴容到了兩個字。明清時期,各層級官員的谥號字數基本固定下來,明代,皇帝谥字爲17字或29字,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谥爲23、25、28字,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

8、年號的“成長”

中國封建王朝來到了明清 — 這一中央集權達到巅峰的時代。廟號每個皇帝都有了,谥號也越來越長了,但有一個“號”變少了,就是年號。

明清之前的皇帝,大多數在位期間都會有多個年號,極少數只有一個年號,但到了明朝時,所有皇帝的年號只有一個(明英宗複辟除外),所以對明清皇帝的稱呼就用年號而不是廟號了,比如我們常說洪武大帝、永樂大帝、康熙帝、乾隆帝,而不是明太祖、明成祖、清聖祖、清高宗等。

大夥還是叫我雍正吧

在普通百姓看來,廟號、谥號、年號貌似只是作用不同的符號罷了,但實際上,裏面包含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禮法制度,是封建王朝展開統治的重要工具。時至今日,這些都已經離我們遠去,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産生任何影響,但從這些稱號的發展可以些許看出中國封建王朝的變遷,也是意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是否也這樣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