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超過大陸,台灣電影還能再次崛起麽?(上篇)

信息公布的小酒窩 2024-05-10 18:30:51

——《台灣電影史話》讀後感

之前在查找香港電影資料的時候,就時不時出現台灣的影子,無論是投資、拍攝、發行、放映還是版權,台灣的影響力都無處不在,甚至一度超過大陸。

那麽台灣電影本身的發展曆程呢?我特意買了這本陳飛寶老師的《台灣電影史話》,爲大家一探究竟。1998年全國最早的研究台灣問題學術機構——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成立,陳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後來把台灣電影作爲主要研究方向,這本書就是他主要的研究成果。

現在好多書不能說不好,就是太厚了,總覺得只有寫的和磚頭一樣厚,才是顯示出本事。爲了厚,喜歡把一件事情翻來覆去,羅裏吧嗦的說,很多時候明顯一個圖表可以搞得明晰易懂。或者幹脆去複制粘貼一下,導致某段文字的行文風格明顯與全文大不相同。以上種種,看似面面俱到,實際喪失了可讀的流暢性,很容易導致讀者中途放棄。

和香港、大陸電影一樣,台灣電影經曆早期台灣電影(1905-1949)、複蘇時期台灣電影(1949-1962)、黃金時期台灣電影(1963-1969)、嚴峻時期台灣電影(1970-1979)、新時期台灣電影(1980-1989)、新新電影時期(1990-至今)等不同的發展階段,在各個階段又有哪些細節呢?

一 1895-1945日據時期台灣電影的萌芽

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之後,台灣的一切,不免深受日本影響,包括電影。

日本的八大制片公司“松竹”、“日活”、“新興”、“東映”、“大都”、“極東”、“全勝”、“南旺”等,經營明星與制片廠制度,競爭激烈。1925 年起一直到50年代中期爲止,日本影片産量高居世界第一位。

1927 年後,台灣日本片的輸入每年多達1000部以上(包括劇情片及新聞片),平均占進口量的3/4,其余才是美國片爲主的外語片。

到了日據時代末期,也就是二戰時期,台灣電影市場由日、德、意大利法西斯軸心國的影片犭獨占,其他各國電影都在禁止之列。

由于此時日本電影本身的“強勢”以及日本對殖民地的大力幹預,台灣電影的誕生和早期發展的多個第一,不免和日本産生了直接聯系。

1900年1月的“十字館”,是最早公開放映電影的台灣戲院。和大陸、香港一樣,早期並沒有專門的影院,都是在戲樓聽戲的空隙,進行零星的電影放映,而台灣人最早放映電影的人是苗栗人廖煌。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正值電影誕生後的第一個發展小高潮,世界各國都派遣電影攝影師,在中國東北的戰場上捕捉各種戰鬥場面,從而進行素材累積和“技術演練”。

1921年台北芳乃亭,王雲峰進行西片台語現場解說,成爲台灣第一個“辨士”(也就是電影報幕員和解說員,辨士起初是日本比較流行的叫法)。

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電影公司投資,田中欽執導的《大佛的瞳孔》,是日本在台灣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

1925年5月23日,對電影志趣相投的台灣人劉喜陽、李松峰、鄭赴超人、李延旭、姜鼎元、張雲鶴、李竹麟、楊承基、陳華階、連雲仙等人,成立台灣電影研究會(台灣映畫研究會)。其中任職台灣總督府的李松峰,透過教育會電影部在美國芝加哥購得一部攝影機,再請劉喜陽擔任編導,拍攝了台灣人自己制作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

從此台灣電影在血與淚、戰與火的洗禮中正式誕生。

二 50到70年代台語片(閩南語片)

1950年8月6日台灣農教電影公司遷台重組,通過新的章程,國民黨黨中央成爲大股東,董事會推蔣經國、張道藩、胡偉克、原央航總經理戴安國等爲常務董事,蔣經國(蔣介石之子)任董事長,正式成爲三大電影“國企”之一。

1954年6月,蔣介石親臨台中巡視“農教制片廠”,下令將“農教”、台灣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影”)垂直整合,于1954年9月1日正式合一成立“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台灣中影”)。

“台影”董事長戴安國(戴笠之子)出任“中影”董事長,“農教”總經理李葉留任“中影”總經理。台灣中影幾乎吸納所有公用資源,成爲事實上壟斷性質的“托拉斯”企業。

在民營方面,台灣光複以後,第一家制片公司是萬象影業公司。1949年春,上海萬象電影公司的張瑛與編劇張徹,先後率一班演員員和技術人員到台灣拍《阿裏山風雲》。

此時正值上海解放,攝制組應該滯留台灣,後來購得國泰電影公司的設備,在台灣另組萬象影業公司,繼續影片的拍攝,也意外成就了台灣民營電影制片企業的誕生。

而隨著香港電影五六十年代,依靠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等諸多有利因素,率先在亞洲地區實現突破,自然成爲台灣等諸多地區學習和效仿的對象。

1964年之前一直多在香港發展,成立過嶺南影業、自由影業、嶺光電影公司的電影強人黃卓漢,在台灣成立第一影業公司,逐漸成爲70年代台港地區的四大電影機構之一(其他三家第一是邵氏,第二是嘉禾,第三是“台灣中影”)。

1963年李翰祥爲邵氏執導的黃梅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演風靡了無數觀衆。

僅台北市的“中國”、“遠東”、“國都”3家戲院便聯袂上映62天,創下了162天聯映930場,觀影721929人次,總票房840萬元新台幣的空前賣座紀錄。這項紀錄持續保持了21年之久,才在 1984年被成龍的《A計劃》所改寫。

盡管成績幾乎“空前絕後”,由于邵氏是家族性質企業,李翰祥在地位和收入方面並沒有大的提高,1963 年,李翰祥得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國泰集團和台灣聯邦影業公司各投資一半,以及台灣官辦台灣電影制片廠的支持和撐腰,在邵氏開拍的《七仙女》改景休工期間,李翰洋率演員與助手搭機飛台北開創國聯公司。

他起用江青、鈕方雨、汪玲、李登惠、甄珍等“五鳳”及伍秀芳等演員,開辦演員訓練班,招收20余名學員,秦漢即出自門下。編導人才更多,導演如宋存壽、楊蘇、朱牧、林福地、王星磊、郭南宏及張佩成等均成長于國聯。

可惜到1970年隨著兩岸形勢趨于緊張,有人向台灣當局“警總”密告李翰祥私藏魯迅書籍,李翰祥只得回去香港自創“新國聯”另起爐竈,後來又在邵逸夫的力挽下重回邵氏。

可以說李翰祥在台灣的8年,促進了台灣國語片的流行,甚至是整個電影攝制行業的現代化,並爲台灣本土電影培育了大批人才。

1951年夏維堂、沙榮峰、張陶然、張九蔭四人,積極籌備成立聯邦影業,1964年6月神岡空難事件,電懋公司董事長陸運濤、聯邦影業公司董事長夏維堂等人不幸離世,聯邦影業從此由沙榮峰主持。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早期的片源也主要依靠香港,主要是代理香港電懋、國泰影片在台灣的發行放映,到60年代初開始介入上遊的制片業務。同時在1973 年8 月 19日成立國際電影沖印公司,是台灣第一家彩色電影設備沖印廠,終于成長爲一家綜合性的影業集團。

1960年至1963年間,與國風公司遠赴日本合作拍《苦兒流浪記》、與新光在台灣合拍《梁紅玉》與香港國藝秦劍合作《大馬戲團》、與新天公司合作《女人與強盜》、與聯合公司合拍《賣油郎獨占花魁女》和《新桃花江》。

台灣掀起拍國語片高潮,是由于李翰祥到台灣拍片帶動起來的,但李翰祥、胡金铨先後脫離邵氏公司,卻是聯邦公司幕後支持的結果。

胡金铨早在50年代便輾轉進入龍馬、長城、永華等電影公司擔任美術、編劇、演員等工作,1954年永華停業後,胡金铨在香港美國新聞處“美國之音”,制作《空中劇場》、《東南體育報導》等廣播節目。

1958 年,“美國之音”遷回美國,該台要把他調去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美國之音”總部任職,附隨的好處包括美國公民身份、終身職,和未來退休金等。李翰祥說了一句:“當外國公務員有什麽好?”再加上本身對電影的不甘心,才把他勸了下來。

1964年,胡金铨在邵氏完成第一部新派武俠片《大醉俠》,本來是叫好又叫座,但因爲還是只能給固定導演費,沒有絲毫分紅。于是被聯邦公司的沙榮峰趁機挖走,只身奔赴台灣,接連開拍《龍門客棧》、《俠女》,尤其是後者一舉獲得第二十八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助力胡金铨成爲國際年度五大名導之一。

(未完待續)

—————————————

每天更新幹貨內容,文章原創、資料搜集不易,承愛打賞點贊收藏關注!!!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