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人類尋找到外星人的可能性是多大?

陳根談科技 2024-05-10 08:49:06

文/陳根

從古至今,人類都對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充滿好奇。就算到今天,科學家還在爲了尋找外星生命而努力。當然,尋找外星生命並不是人類一廂情願地幻想,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我們是真的有可能尋找到外星生命的。

那麽,這個可能性是多大?爲了尋找外星生命,人類都做了什麽?

還真有天文學家研究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曆史上第一個研究這個問題的天文學家叫弗蘭克•德雷克,他在1961年寫出了一個簡單公式,用來估算整個銀河系中可能存在的所有外星文明的數量。

這個公式就是N=R* x fp x ne x fl x fi x fc x L。

這個公式其實非常簡單,其中,N 代表可能存在的文明數量。剩下的每一個變量都代表不同的含義。

R*是宇宙中每年新生、擁有足夠長壽命的行星數目,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生命得以延續發展;fp是擁有行星系統的行星占總行星數目的比例,因爲只有圍繞恒星旋轉的行星,才有可能存在生命,例如,我們的太陽就是一個有行星系統的恒星,圍繞它旋轉的行星包括地球、火星、木星等,了解多少恒星有自己的行星系統,能幫助我們估算銀河系中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數量;ne是和恒星有一定距離、具備適宜生命存續條件的行星數目,也就是說,這些行星不會離恒星過近,否則行星表面的溫度過熱,也不會離得太遠,否則行星表面的溫度過冷;f1是有生命痕迹存在的行星比例;fi 是演化出高智生命的行星比例;fc是指已經發展出能夠同其他世界建立聯系的高科技的行星數目總數目的比值;L指的是各文明的存在時間。

可以看到,公式中的一些變量是可以通過計算或自然估算得出,比如每年新生、擁有足夠長壽命的行星總數和擁有行星系統的行星占比,而其他的技術性變量和社會性變量,則與行星上科技發展的程度及行星文明的存續時間長短相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公式的最後一個量L,這是代指一個文明自然消亡的過程及自我破壞能力。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星球上經常發生核爆炸,那麽這個星球上的文明的自然消亡過程會很短,自我破壞力較強。德雷克認爲,一個文明可以向外界發出自身信號的時長約爲10000年。但現在看來,或許德雷克的看法有點過于樂觀——有人認爲一個高級文明存續的時間最多可達 400年,最短甚至只有100年,還有人認爲人類文明在50年內便會毀滅。

而根據德雷克的公式,初步計算得出:每年,我們大概能夠在銀河系中探索到十個外星文明。

當然,德雷克只是代表了探索外星文明的一種說法,並且是一種樂觀的說法,還有其他更爲現實的看法,比如邁克爾·舍默就曾說過,我們在7000萬年的時間內只能探索到一個外星文明的信號;在奧杜威理論中,一個高級文明的存續時間無法超過100年——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就意味著人類在10億年中最多可以探索到一個外星文明。

事實上,除了發展理論,人類也爲了探索外星文明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就是通過捕捉可能來自外星文明的信號,來試圖找到宇宙中的其他外星生命。

不僅如此,我們還向太空中發射了很多訊號,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探測器已經飛離了太陽系,它攜帶了一張鍍金銅板聲像片,而上面記錄了地球文明的所有內容,目的就是讓外星人了解地球。這個項目是由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發起的,記錄了55種不同人類語言的打招呼方式,包括4種中國方言和世界語等,還有地球上特有的一些聲音,比如心跳、火車前進、火山爆發、狼叫、火焰等等。

盡管到目前爲止,我們還沒有收到明確的外星信號,但這個搜索過程本身已經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可以說,對宇宙的探索,表面上看是一個科學問題,但卻遠遠不止是一個科學問題,而關乎人類文明的長遠未來。當我們對宇宙了解越多,我們也越能認識到宇宙的廣袤和浩瀚,這或許能從另一個角度幫助我們更加敬畏生命與永恒。

0 阅读:117
评论列表
  • 2024-05-11 20:29

    不存在外星人

  • 2024-05-11 02:03

    找我吧,我就是外星人[得瑟][得瑟]

陳根談科技

簡介:知名科技作家爲你解讀科技與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