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衣錦還鄉的出處嗎?其實是源于這個大名鼎鼎的人

隨筆大奇子 2024-03-27 11:12:20

上篇隨筆講到了钜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秦軍的三個將領,蘇角被楚軍殺死,王離被俘虜,涉間拒不向楚軍投降,自焚而死。

雖然取得了一次大勝,但此時秦軍主力尚在尚在,由章邯率領,駐紮在棘原,楚軍則由項羽軍隊駐紮在漳水以南,兩軍形成僵持。

秦將章邯

按照此時雙方的實力來說,可能會長時間對峙下去,但是別忘了,大秦可是有二世和趙高這對二人組,在他們的“英明”領導下,該發生的沒發生,不該發生的卻發生了,今天就通過史記《項羽本紀》的描述,來看看钜鹿之戰之後又發生了哪些大事。

一、項羽現殘暴一面,秦降兵慘遭坑殺。

因爲楚軍剛剛取得勝利,士氣正盛,所以章邯想避開楚軍鋒芒,按兵不動。但二世得知此事後,派人責備章邯,章邯便派長史司馬欣回到鹹陽向朝廷奏明情況。

司馬欣劇照,看“我”像孫權不?

此時大秦的朝政完全在趙高的掌控之下,二世聽信趙高讒言,認爲要遠離大臣,所以大臣有事都需要先向趙高彙報,由趙高轉達給二世。

司馬欣回到鹹陽後,趙高拒不接見,司馬欣害怕被趙高陷害,連忙逃回軍中。趙高得知後果然派人去追趕他,不過沒有追上。

趙高劇照

回到軍中,司馬欣向章邯報告說:趙高在朝中獨攬大權,現在我們如果勝,趙高一定會嫉妒功勞;如果敗,一定免不了一死,希望將軍仔細考慮。

陳余也寫信給章邯說:“白起向南征討鄢、郢,向北坑殺馬服君,攻城略地,戰功不可計數,最後被賜死。蒙恬向北驅逐戎狄,開辟榆中幾千裏疆土,最後被斬殺。這是爲什麽呢?因爲他們功勞太多,秦國不能封賞,就誅殺了他們。

陳余劇照

現在將軍擔任秦將三年了,所損失的士兵數以十萬計,諸侯又同時起兵,並且越來越多,非常危急,一旦形勢繼續惡化,趙高也擔心二世會殺他泄憤,所以想要殺將軍來推卸責任,擺脫災禍。

白起劇照

將軍在外征戰的時間太久,與朝中的人多有仇怨,有功會被殺,無功也會被殺,況且上天將要滅亡秦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現在將軍在內無法直言進谏,在外是個亡國之將,孤立無援還想要長久存活,難道不可悲嗎!

將軍爲什麽不回軍與諸侯聯合,相約共同攻打秦國,分割秦國的土地稱王,面向南方稱孤道寡?這與自己俯身被誅,妻兒慘遭屠戮相比,哪個更好呢?

章邯一時猶豫不決,而此時,項羽派蒲將軍日夜兼程渡過三戶津,駐紮在漳水以南,與秦軍交戰,再次打敗秦軍。

章邯終于下定決心,派人去見項羽,想要締結盟約。項羽因爲軍中糧少,也想盡快結束戰鬥,所以與章邯約定在洹水以南的殷虛見面,締結盟約。

章邯投降

章邯投降後,被項羽立爲雍王,長史司馬欣被任命爲上將軍,秦軍二十多萬士兵一並向楚軍歸降。聽起來二十多萬士兵歸降,楚軍和各諸侯聯軍的實力有了很大的增強,但實際並非如此。

因爲諸侯聯軍中不少將士服過徭役或屯戍邊疆,當時秦地的官兵對他們大多很無禮,現在秦軍投降了諸侯,諸侯將士終于有了報仇的機會,像對待奴隸和俘虜一樣,隨意羞辱秦軍官兵。

這種對立的局面在聯軍到達新安時終于迎來了爆發的時刻。秦軍官兵私下議論說:章將軍等人欺騙我們投降,現在能夠攻破秦國當然好,一旦不能,諸侯俘虜我們到東方,秦國一定會將我們的父母妻兒全部處死。

各諸侯的將領們聽到了這些傳言,報告給了項羽。項羽同黥布、蒲將軍謀劃說:秦軍官兵人數衆多,如果到關中後不聽號令,情況就危險了,不如殺掉他們,只帶章邯、馬欣、董翳進入秦地。

新安殺降

于是楚軍趁著夜色,在新安城南將秦軍降卒二十多萬人全部坑殺,在史記的記載中,這次坑殺的數量僅次于長平之戰,秦軍坑殺趙軍的四十萬,可以看出這次戰爭有多麽殘酷。

當然每次戰爭都很殘酷,吞噬了無數血肉之軀,埋葬了無數壯士英魂,還是希望世間能少幾次戰爭,多一些和平。

二、鴻門宴千古留名,楚霸王遺恨終身

坑殺秦軍後,項羽率領諸侯軍隊繼續攻取秦地,打到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函谷關時,因爲秦軍有重兵把守,一時無法攻克。

此時,項羽聽說沛公從另外一路已經攻破鹹陽,因爲之前楚懷王曾經與諸侯約定,先入關中者可以稱王,現在沛公先打下了鹹陽,如果遵循楚懷王的約定,那項羽不是白忙乎了,所以非常生氣。

于是,項羽派當陽君等人猛攻函谷關,終于打下來,進入了關中,此時,沛公駐紮在霸上,還沒和項羽相見。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想要在關中稱王,任命子嬰爲相國,把全部奇珍異寶據爲己有。

曹無傷劇照

項羽聽到後就更生氣了,准備攻打沛公,範增也勸項羽趕快進攻,不要失去機會。如果真的打起來,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沛公的軍隊只有十萬人,力量相差懸殊,楚軍勝利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也不會有漢朝出現了。

但曆史偏偏有很多意外發生,楚國的項伯,也是項羽的叔父,他和沛公陣中的張良關系非常好。爲了不讓好友受到牽連,項伯連夜趕到沛公軍中,私下會見張良,把情況全部告知,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

項伯劇照

張良並未選擇獨自求生,而是把這件事告訴了沛公,于是接下來就發生了在全中國基本是家喻戶曉的曆史事件 —— 鴻門宴。

如果說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鴻門宴就是項羽本紀中最精彩的一段,是精華中的精華。

鴻門宴座次

司馬遷用細膩的文筆,生動的再現了那精彩的一幕。項羽、劉邦、範增、張良、樊哙、項莊、項伯,一個個特點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也留下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人爲刀俎我爲魚肉、豎子不足與謀等流傳千古的詞句。故事的內容大家想必十分熟悉,不再贅述。

項羽優柔寡斷的性格在鴻門宴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絲毫沒有當初擊殺宋義的果敢,完全不像是一個人,也第一次錯失了清除劉邦的機會。

鴻門宴的故事隨著後世千古流傳,楚霸王的遺憾也隨著鴻門宴被世代感歎,曆史就是這麽殘酷,任爾何等英武,最終也沒能成爲一代帝王。

三、殺子嬰自立爲王,封諸侯衣錦還鄉

當然,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項羽沒能奪得天下坐上帝位,並不是偶然,從前面屠城、坑殺秦軍的記載來看,項羽是個性情暴虐的人,即便有英雄的氣概,但缺少政治智慧,這樣的人想成爲帝王是非常難的,項羽的這些缺點,在鴻門宴之後又進一步體現出來。

暫時解決了沛公的問題之後,項羽引兵入鹹陽,殺死秦王子嬰,要知道此時的子嬰已經投降,不會産生絲毫的威脅,留下子嬰正是彰顯自己仁德的最好機會,但項羽並沒這麽做。

子嬰劇照

隨後,項羽又一把火燒毀了秦宮,大火燒了三個月都不滅,並且大肆收繳財寶、劫掠婦女,這些所作所爲又與強盜有何區別,但凡有些政治頭腦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項羽准備放棄關中這片沃土,回到故鄉,有人勸說項羽,關中一帶地勢險要,土地肥沃,是成就霸業的地方。

秦宮已經破敗

項羽回鄉之心稍有松動,但看到秦朝宮室被自己燒得殘破不堪,又放棄了這個念頭,還說: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意思是富貴卻不回到故鄉,就像穿著華麗的衣服在夜裏走路,有誰會知道呢。于是,一個典故誕生了 —— 衣錦還鄉。

隨後,作爲諸侯首領的項羽給了懷王一個徒有虛名的稱號叫義帝,自立西楚霸王,分封各個諸侯爲王。

項羽劇照

爲防止劉邦占有天下,項羽、範增將道路險阻、又多有秦朝流放之人的巴蜀之地封給劉邦,于是,封劉邦爲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三個郡。

劉邦被封漢王

同時,又把關中分爲三塊,封給了秦朝的三個降將,以阻斷漢王的東出之路,這三人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封爲雍王、塞王、翟王。

後世將三位秦朝降將受封的區域統稱爲三秦之地,因爲這些區域大部分都位于現在的陝西省,所以如今的陝西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大家口中的三秦之地。

三秦大地美景

即鴻門宴之後,項羽主導的分封諸侯再一次體現了自己低下的政治智慧。僅僅因爲想要回家秀一把,就放棄了關中的戰略要地是其一,未能建立統一的制度導致各諸侯國仍是一盤散沙是其二,沒有平衡好諸侯間的利益是其三。

當然,這三點只是表層原因,項羽最終被劉邦擊敗的根因還是自己的格局不夠,目光短淺,所以才會屢次錯過機會。

雖然在諸多的影視劇作品中,項羽都被描繪成一個有情有義,豪氣沖天的蓋世英雄,而劉邦則是一個自私自利,貪圖便宜的市井無賴,但實事求是的講,項羽的性格和能力只是一個優秀的將軍,連優秀的元帥都算不上,更別提合格的帝王了,項羽的這些優缺點在隨後的楚漢爭霸中顯露無疑,我們下篇接著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