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南京城將少了一半的光彩

最華人 2024-05-14 14:37:09

“如果全中國只有1.5個建築師,楊廷寶就是那個“1”。

這是“中國建築狂人”王澍,對楊廷寶先生的評價。

楊廷寶這一生設計了120項建築作品,南京有67處建築就是出自楊老之手,故素有“一位建築師,半座南京城”之說。

也是他敲定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著名建築的設計方案。

● 楊廷寶

楊廷寶先生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也接受過嚴格的西式教育。他設計的作品,融合了西方建築的精髓,也傳承了古老的中華文化。

建築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如果說名滿天下的建築師梁思成,是在曆史中去理解建築,那楊廷寶就是把建築寫進了曆史。

而這位中國建築史上重要的開拓者,之所以鮮爲人知,是因爲楊廷寶一生爲人低調,從不張揚個性,也很少出書著作。

1、“超級學神”,心系祖國

說起楊廷寶的沉穩內斂、謙虛不自滿,就不得不提及他童年的經曆。

楊廷寶是河南南陽人,出身書香門第之家。

出生不久,母親便撒手人寰了。所以嬰兒時期的楊廷寶,是由祖母抱著,東家一口西家一口“蹭奶”長大的。

父親楊鶴汀是民國首任南陽知府,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年幼的楊廷寶曾幾次三番跟著逃亡。但動亂一旦平息,注重教育的父親就會送他去讀書。

● 楊廷寶與父親楊鶴汀

5歲時楊廷寶上了私塾,師從南陽名士王圜白。跟著王先生學過《三字經》、八股文,還學會了美術繪畫。後來,楊廷寶進了河南辦的歐美預備學校,跟“洋老師”學習過英語。

那時的他對未來充滿期望,但在現實面前卻又彷徨無措。

直至14歲時,楊廷寶的求學之路終于步入了正軌。

他考入了清華學堂,還由于成績太好得以因材施教,所以在那裏度過了6年的美好時光後,提前兩年畢業了。

1921年,20歲的楊廷寶同幾十位中國學生一起,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

在異國他鄉,他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外國同學的趾高氣昂。而身爲謙謙君子,他總是能以是最優異的成績,作爲最有力的回擊。

● 楊廷寶建築手稿

在美留學的日子裏,楊廷不僅門門功課全優,還多次參加全美建築系大學生建築設計方案競賽,並屢次獲獎。他自己都說,已經不記得具體得過多少獎牌了。

他的光芒,一度蓋過了班裏最出色的美國同學,也就是後來被稱爲美國建築界泰鬥的路易斯·康。

而楊廷寶之所以能成爲賓夕法尼亞大學最耀眼的明星,除了天賦秉異,更離不開他謙虛積極的學習態度。

據楊老後來回憶,當時上設計課時,老師都是分組輔導自己的學生。可是美國本土的學生總是姗姗來遲,教室裏時常只有他一人,所以閑來無事的導師都會湊過來一起輔導他。

老師們各抒己見,楊廷寶的一幅設計圖,通常融入了幾位老師的意見。長此以往,楊廷寶掌握的知識自然比旁人更豐富,而他自己對圖紙也常常是改了又改,每個細節都做到了盡善盡美。

● 1924屆賓大學建築學會會員合影,楊廷寶 (三排右三)擔任秘書

課余時間他四處寫生,提高繪畫技巧的同時,還深入了解和分析歐美建築的風格,並收集了大量的素材。

在楊廷寶勤奮和努力下,只用了兩年半時間,就獲得了學士學位,並以“中國學生獲得上佳榮譽”登上了《費城晚報》,在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25年,24歲的楊廷寶獲得碩士學位。導師保羅·克瑞十分欣賞他,稱贊他是“才華最出衆的學生”,並留他在自己的事務所實習。

實習期滿,保羅·克瑞希望楊廷寶繼續留在美國施展才華,並提出了重金聘用的誘人條件。

● 1926年,楊廷寶在保羅· 克瑞事務所實習工作

但楊廷寶毅然決然的拒絕了恩師的美意,他說:赴美留學就是想要實業救國,如今學成,自然是要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

于是,他放棄了參與美國一流建築的機會,帶著一身的才華和一顆赤子之心,回到了彼時風雨飄搖的中國。

2、半個南京城的打造

那是1927年,當時的中華大地政治動蕩、軍閥混戰,社會秩序動蕩不安,民不聊生。

看著破敗不堪的城市,楊廷寶的內心泛起了陣陣酸楚,這片古老的土地應該孕育許多新的事物,新的建築也應該從這裏拔地而起。

回國後,楊廷寶應邀加入了天津基泰工程公司。當時,該公司與南京有許多業務往來,也就是從那時起,楊廷寶與南京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這一生設計了120項建築作品,其中有超一半聳立在南京這片土地上。

他設計的南京中央體育場、紫金山天文台、雨花台烈士陵園、南京中山陵園音樂台、大華大戲院、南京長江大橋等,後來都成了南京的標志性建築。

都說想要了解一個建築師,就要從了解他的作品開始。

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紫金山天文台,建造時按照軸線對稱分布,充分利用了地形的高差,建築與建築之間通過梯道和棧道相連,台基和外牆利用了紫金山原有的琥珀皮石砌築,整體呈現厚重感,與周圍的山石混爲一體,妥妥的中式設計。

● 紫金山天文台。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南京中山陵音樂台,則是中西合璧的風格。

該台在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采用了古希臘建築特點。而在照壁、樂壇等建築物的細部處理上,又采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表現形式。

● 中山陵音樂台。圖片來源:攝圖網

又比如,民國時期的重要娛樂場所——大華大戲院。外觀是西歐現代風格,可進入戲院裏面,則瞬間會被厚重的中式傳統氛圍所籠罩。

● 大華大戲院外觀和內部。圖片來源:南京地方志

總之,楊廷寶先生設計的建築,從來沒有局限于一種風格。

他的作品,深受其導師保羅·克瑞的影響,但並非完全禁锢在老師的風格之內。而是承前啓後,開拓創新,既承載著現代元素,又兼具了中國古典建築主題。

建築師賴德霖說:楊廷寶的作品,沒有創造出鮮明的個人風格,他是中西風格的折中者,而不是新風格的給予者。

但這種說法很快就被推翻了,因爲建築設計不同于其他的創作。它並不是單純的個人思想表達,而是要因地制宜,設計的作品與建築師所處的時代、地理位置、人文曆史必須千絲萬縷地交織在一起。

楊廷寶自己也說過,撇開一切傳統的東西,一味地去創新,他是不贊成的。之所以把西方建築的流變,安放在中國古典建築的主體裏,就是爲了保留我們自己的文化,講究質樸的美感。

這種“古典比例結合現代手法”的設計風格,是中國建築史上空前的存在。從建築實踐上來講,他就是將建築寫進了曆史,是真正意義上的給予者。

● 南京長江大橋。圖片來源:攝圖網

事實證明,楊廷寶設計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歲月的洗禮。

時至今日,那些矗立在南京城內外的建築,不僅沒有因時光的流失而變得“土氣”,反而成爲城市最美的風景線。

3、“南楊北梁”

提起楊廷寶,後世總是會想起與他齊名的另一位巨匠——梁思成,二人被並稱爲“南楊北梁”。

這不僅是因二位先生都在建築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更是因爲在長達一生的交往中,他們是惺惺相惜的至交好友。

楊廷寶跟梁思成是同齡人,兩人相識于清華學堂。但由于楊廷寶成績太好連跳三級,所以從未與梁思成做過同班同學。

楊廷寶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三年後,梁思成也考入了賓大。在大洋彼岸,幾個愛國的中國青年時常在一起寫生、看書,談理想,聊報效祖國的宏圖大志。

● 賓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左一爲楊廷寶,左二爲梁思成,左三爲林徽因

梁思成說,楊廷寶才華橫溢,作業和筆記像刻在本子上一樣規整,但他爲人卻英姿飒爽,毫不木讷。每每與其探討學術問題,總是受益匪淺。

楊廷寶畢業回國後,因爲設計沈陽京奉鐵路遼甯總站而一戰成名,轟動了整個中國,也得到了張學良的青睐。故而受張學良邀請,讓其擔任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一職。

● 1927年,26歲的楊廷寶主持設計了第一個工程項目——沈陽京奉鐵路遼甯總站

但彼時的楊廷寶,已經在基泰工程公司任職,便向張學良推薦了自己的摯友梁思成。

從此,梁思成才踏入了中國建築教育的行列,也開啓了中國近代史上建築學教育的新紀元。

梁思成在東北大學任教期間,楊廷寶還主持設計了東北大學圖書館、體育場、學生宿舍等,並以國際競爭的方式,中標了少帥府的設計。

後來東北大學停辦,梁思成投身于中國古建築研究。

楊廷寶在北平參觀鼓樓時,發現了有關獨樂寺是珍貴古建築的線索,並將這一消息轉告于梁思成。

● 楊廷寶在野外考察

梁思成聽罷,興奮地前往鼓樓觀瞻,而後成功地寫出了《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這一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的研究成果,超過了當時歐美和日本人研究中國古建築的水平。也將梁思成夫婦,推向了研究中國古建築學術的巅峰。

梁思成形容楊廷寶爲“內韌外秀, 厚積薄發”。于他而言,楊廷寶亦師亦友。

1935年,楊廷寶所在的基泰工程司,承包了京城古建修繕工程,“南楊北梁”也得以在此相聚。在工作的過程中,二人切磋技術,相互探討。

回憶起那段往事,梁思成說:老楊無論走到哪兒,隨身都帶著筆、小本、鋼尺三件寶。爲了確保修繕如舊,他走訪了許多清末老匠人家,向師傅們取經,同他們一起調色、繪制花樣,回去就查閱資料,不斷臨摹。

原來,我國的古建築在八國聯軍的魔爪下,只剩下了殘垣斷壁。當年首批需要修複的就有,天壇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北京城東南角樓,西直門箭樓,國子監辟雍,中南海紫光閣等。

● 舊都文物整理實施事務處主要成員合影,右一爲楊廷寶。圖片來源:《中國文物研究所七十年》

修繕起來難度極大,楊廷寶正是在一筆一尺的“畫日志”,和不斷的試錯中,完成了古建築的修繕,成爲了中國古建築修繕和保護的先驅。

而那段時光,也是後來“南楊北梁”爲數不多的聚首。

1971年,梁思成病重,而傾注他畢生心血的揚州鑒真紀念堂,卻尚未完工。楊廷寶便抽出時間,親自赴工地現場指導施工,替老友完成他的心願。

4

縱觀楊廷寶的經曆,中國建築界同仁給出的評價是:建築報國,洋爲中用,傳承曆史,老骥伏枥。

自1927年回國,直至1948年,楊廷寶都在天津基泰工程司工作。後來,他曾短暫的擔任過北京興業投資有限公司設計部顧問。而後便是長期在南京工學院建築系和建築研究所任教,並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建築人才,其中院士就有7位。

除了修繕古建築和打造南京城外,楊廷寶還主持設計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築工程,如徐州淮海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北京車站、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工程建築、南京民航候機樓等;主持擬定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曆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北京飯店等重大工程……

楊廷寶的一生,是見證過動蕩的一生,也是鞠躬盡瘁、殚精竭慮的一生。

在那個時局不定,物資匮乏的年代,他始終懷著滿腔的熱血和強大的民族使命感,用自己的所學所知,爲中國的建築轉型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年過八旬,白發蒼蒼、垂垂老矣的楊廷寶,得知700萬少先隊員每人拿出1分錢,籌集了7萬元,想要建造建一個紅領巾廣場時,病痛纏身的他,毫不猶豫地承接了廣場的設計。

● 雨花台紅領巾廣場

楊老說,在賓大讀書時,就很羨慕歐美國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活動場所,爲我們的孩子們設計一座廣場,原就是他一生的執念。但在過去的歲月裏,這片土地烽火連天、硝煙不斷,如今終能得償所願,說明我們的祖國和平了,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心中有國有民,才能時時爲國爲民。

楊廷寶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所熱愛的建築事業,兌現了他爲救國刻苦讀書、爲建國敬業奮鬥的志向。

可他卻謙虛地評價自己:我這個人沒有別的本事,就是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他爲後人留下的,不止120處寶貴的建築,還有永遠激勵世人的精神財富。文 /鴦尾藍

0 阅读:38

最華人

簡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最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