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又一所211,學部制改革!

澤祥評教育 2024-05-14 20:44:47

5月14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公衆號發文表示,學校舉行了新一輪學部制改革工作會暨學部主任聘任儀式,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部、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部、計算智能與信息安全學部、電子機械與自動化學部、基礎與前沿交叉學部、人文社會科學學部正式成立。

據不完全統計,2023 年至少有 14 所高校成立新學部,且目前“雙一流”院校至少有超過 40 所進行了學部制改革。學部制改革正成爲高校近年來推動學科建設、實現內部治理改革的新風向。

2023年11月,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教育學部;9月,山東女子學院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部……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至少有14所高校成立新學部。

具體看已統計的14所成立新學部的高校,均爲本科院校,其中包括4所“雙一流”院校、10所普通本科。從高校所在地看,河南有3所高校成立學部,是2023年成立新學部較多的省份。

從成立的學部來看,部分類型院校成立了與自身院校特色相關的學部,如遼甯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成立了教育學部,南京審計大學成立了審計學部等;有大學進行了全面的學部制改革,如中山大學實行全局的學部制改革,成立了七大學部;也有高校進行的是局部的改革,成立了本校重點建設的一流學科相關學部,如武漢科技大學的材料學部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40所“雙一流”高校進行了學部制改革,從各校成立的學部情況來看,較多與人文社科類相關。可以說,學部制改革已成爲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發力點,國內高校特別是頂尖高校掀起了學部制改革“熱潮”,且該趨勢現正在向地方高校傳導。

所謂“學部制”,是指將各院系按照學科門類或學科群歸類合並,在內部學校和院系兩個層次之間增加一級學術性組織或行政管理結構。學部起源于歐洲中世紀。最初的學部只承擔教學和學位授予,並不涉及科學研究。20 世紀後,隨著現代大學的發展,學部制在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德國爲學部制,即大學—學部—講座制度(後改爲系);英國爲大部制,即大學—大部(或學院)—學系。隨著學部制的推行,講座或學系的學術權力可能被上移到大學治理層次中的中層,即學部或學院一級。

在我國,學部制改革開展的曆史不算長。北京大學于1999年成立4個學部學術委員會,是國內第一所進行學部制改革的高校。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水平大學隨後陸續試水學部制改革。隨著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不斷推進,國家政策層面對高校開展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推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學部制改革便是其中的探索之一。山西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東曾指出,高校推行學部制改革是大勢所趨,能夠突破傳統學科限制、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有利于解決單一學科難以解決的“卡脖子”問題;推進“雙一流”建設並促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聚焦學科建設,旨在促進交叉融合

在各高校的辦學過程中,學科建設方面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問題。

如華東師範大學稱該校二級實體學院設置過多過細,學科、人力資源、課程設置等資源分散,成爲了整合資源、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創新人才的“壁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也表示,學校形成了鮮明的電子信息特色與優勢,但是也造成了學科面較窄的實際情況。而進行學部制改革有利于高校學科內部的有效組織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增強學校學科優勢的持續性和持久性。

在有學院的基礎上爲何要成立學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曾表示,學部的成立不是在職能部門與學院權力之間添了一個“中間夾層”,更不是對學院行政權力的削弱。作爲學術實體,學部將通過承擔發展規劃、資源統籌、協同建設等職責,聚焦一級學科的建設與管理,更好地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教育學部前也明確了其發展思路:學部不從下屬的單位上收任何權限,而是代表學校行使好學校委托的權力,院系所能幹好的事學部絕不插手,學部全力做好需要學部和只有學部能做的事,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突出學部的不可替代性。

那高校的學部和學院都在負責哪些工作?在這一點上,各高校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均有所不同。以中央民族大學爲例,該校中國語言文學學部負責統籌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建設工作,整合相關資源,搭建學科綜合交叉平台,統籌重大科研項目,推進跨學院科研平台建設。而學部下設的學院作爲學校的處級教學科研實體,負責組織實施以人才培養爲中心業務工作,負責本學院基層黨建、思想政治教育、師德師風建設、教學科研管理、學科建設、學生管理、人事人員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形式各異,有“進”有“退”

目前,不少高校都進行了學部制改革,這項改革涉及相關學科、專業,以及人、物等資源的整合,還有內部管理體制的變化等多個方面,改革工程十分複雜。而各校的學部制改革,甚至同一學校不同學部的改革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形式:

“單一學院升格型”與“多學院多單位整合型”。在創建模式方面,高校學部制改革分爲由原來一個學院升格爲學部且原體制機制不做過多改變的“單一學院升格型”,以及由多個學院或單位整合而成的“多學院多單位整合型”。

“實體”“虛體”與“虛實結合”。在權力劃分方面,相關研究大致將學部歸納爲“實體”“虛體”和“虛實結合”。實體型學部既具有學術權力,也具有行政權力;虛體型學部通常只具有學術權力,不具有行政權力;虛實結合型學部介于兩者之間。

局部改組或全局改組。全局改組如中山大學,該校七大學部2023年已全部上線,也標志著中山大學正式進入探索“學校—學部—院系”三級學術治理體系階段。局部改組如西北大學,該校結合學科現狀和發展規劃,遵循“先行先試、穩步推進”的原則……做到成熟一個、組建一個,根據學科發展態勢和學術創新需求逐步擴大實施範圍。不論是局部還是全局改組,在實際操作中均各有利弊,高校改革需按自身實際情況而定。

雖然各校積極推進學部制建設,但改革並非一成不變。隨著學部制的建設與發展,高校可能根據學科當下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甚至撤銷學部。例如北京語言大學2023年6月宣布撤銷漢語國際教育學部,成立漢學與中國學學院、國際中文學院和應用中文學院。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指出,撤銷學部重組三個學院,不是簡單的放棄學部回歸學院式辦學的被動行爲,而是爲鞏固學校特色優勢,提升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和水平的主動進軍。

高校學部制改革的形式各不相同,且可能隨時調整改革形式,這也說明了各校的學部制改革無法完全效仿,需要高校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學部制改革對學科建設的推動作用比較明顯,但在這過程當中,部分高校不免會出現職能定位不清、重組後的利益沖突、學科建設未達預期等導致內部治理出現阻礙等問題。對此,高校應該不斷探索優化,可以借鑒優秀的院校案例,同時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改革創新。

明確學部存在的意義,科學規劃內部治理體系。學部制改革不可爲了改革而改革,它不是簡單的在學院和學校之間增加一個管理層級,也不是單純的將學院升爲學部,或將院系機構隨意合並調整。成立學部的目的是爲了加強學科建設,提升其學科質量,促進學科發展。

理順學校、學部、學院的關系,進行權利與職責的重新分配。如果學校、學部與學院之間職責界定不清,會導致管理混亂,且不免出現利益沖突、各部門配合不佳等問題。因此,明確各自職責,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十分重要。如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看來,圍繞學科建設,職能部門與學部之間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學部與學院是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的關系,學部將原本分散在各學院的學科建設力量通過學科方向彙聚在一起,明確各學科方向的建設目標和建設任務,協同各學院有計劃、有重點地穩步實施建設。

目前,很多學校的學部制改革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更應循序漸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改革案例,不斷地改革完善,形成有益的學部制改革體系,以促進自身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均 屈西西 . 國內高水平大學學部制改革的現狀與建議——基于 23 所“985 工程”大學的考察 [J].江蘇高教 ,2020,(2):9-14.

[2] 韓強 . 中國大學學部制改革及其思考 [D]. 南京師範大學 ,2015.

[3] 滕繼濮 . 學部制改革究竟改的是什麽?[N]. 科技日報 , 2023-01-04.

[4] 山西財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昌大學、西北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高校網站。

0 阅读:283

澤祥評教育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