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8”沒有預售,但平台間的內卷卻更猛了

新媒科技評論 2024-05-09 14:26:15

五一促銷還沒結束,電商平台們就在籌備“618”了。五一前夕,多家媒體報道稱,據淘寶和京東的內部文件透露,兩大平台都將在今年618大促中取消預售機制,改爲進行現貨售賣。

不過,彼時雙方均未對外公布相關消息,有媒體致電京東相關負責人求證此事,對方則表示暫無回應。

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5月6日,淘天集團大促項目組在商家大會上公布了618 大促的規則調整,包括取消預售機制,改爲從5月20日晚八點開始直接售賣。

據鞭牛士報道,京東也發布了618大促活動規則,其中提到了本次活動將從5月31日晚八點開始。

在“大促疲軟”的當下,消費者對促銷折扣已經難以提起興趣,反倒是取消預售成爲了今年“618”最大的看點。

預售機制的出現,其初衷是幫助商家提前備貨、減少物流壓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機制卻暴露出用戶體驗上的短板,如今順應消費者需求取消預售,對平台和商家而言,又意味著什麽?

消費者苦“預售”久矣

預售機制最早由天貓引入到電商領域,距今已有十年之久,時任天貓總裁張勇曾表示,要將預售上升到戰略高度,看好其未來的發展。

但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預售機制也漸漸變了味兒。本意爲了方便商家備貨和調配運力的機制,漸漸成爲了商家服務不到位的“借口”,甚至部分商家身上不管是否大促都會推出預售商品,本著先集資再生産的想法,倒過來薅消費者的羊毛。

事實上,近年消費者對預售機制的吐槽已是越來越多。大促前預售的産品,本應在大促期間發貨,但一些商家卻把發貨時間越推越後,預售期限已從3天、7天變成了30天乃至45天,甚至還會出現“衣服到貨也過季了”的現象。

此外,更有商家在預售期結束後仍遲遲不發貨,或者虛假發貨、部分發貨,變相增加了消費者投訴維權的時間和精力,大大影響了消費體驗。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表示,電商平台預售模式普遍存在“尾款”漲價不誠信、預售商品不保價、承諾贈品不兌現、承諾時間不發貨等問題。

因此,每年電商大促前,都會有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台表示,希望電商平台不要再搞預售機制,也不要再公布越來越複雜的預售規則,爲了計算各種“跨店滿減”“定金膨脹”等促銷規則,消費者不得不提前爲大促做准備,前後長達一個多月的大促活動往往讓消費者身心疲累。

其實,淘寶最早提出預售機制的初衷是好的,商家能夠提前根據訂單量以銷定産,就能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讓利于消費者,也能幫助平台提前鎖定用戶,贏得銷量,可以說是平台、商家、消費者的“三方共贏”。

但隨著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如今行業增長已經趨于飽和,互聯網紅利也逐漸消失,不僅電商平台,還有短視頻平台、社交內容平台在多方搶人。爲此,電商平台才不得已更早一步開啓大促,並通過更複雜的優惠規則搶占消費者的注意力,預售機制才會逐漸成了如今的“模樣”。

現在,淘寶和京東似乎終于聽懂了消費者的需求,取消了沿用多年的預售機制,某種程度來說,也反映了電商平台對消費者體驗的重視。

阿裏董事長蔡崇信曾在訪談中提到,過去淘天一直強調商家服務、消費升級,反而忽略了用戶體驗,這一錯誤決策放任了拼多多的崛起。在吳泳銘履新阿裏CEO之後,其就曾宣布重新回歸電商主業,並聚焦于提升用戶體驗。

大佬們的集體反思,似乎成爲淘寶和京東此次集體“糾偏”的原因,要將用戶擺在第一位,這才是接下來電商行業戰略的核心。

拼服務也要拼價格

除了通過預售機制之外,此次淘寶和京東也大大簡化了大促規則。比如淘寶在取消預售後,分別有5月20日和5月31日兩波促銷期,但均全程保價。

而據京東內部文件顯示,“618”期間部分參與活動商家實現滿300減50,並沒有複雜的定金膨脹等規則,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了平台們服務的升級。

而在更早之前,淘寶和京東也都升級了平台的相關服務,比如京東將普通用戶自營免郵門檻從99元降至59元、擴大一鍵價保支持範圍至更多場景;淘寶88VIP上線了無限次退貨包運費服務等。還有去年曾備受爭議的“僅退款”服務,雖然並非所有商家都承諾此項服務,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兩大平台對提升服務質量的決心。

除了“卷服務”之外,今年“618”電商平台也並未放下“低價策略”。據《北京商報》報道稱,一位接近京東的內部人士表示,京東部分品類業務小組已經成立了單獨的比價團隊,對標淘天平台的商品價格,一旦發現友商平台價格更低,就必須進行價格拉齊。此外還要隨時掃描友商平台新品,判斷是否引進自家平台。

可以看到,今年電商平台的價格戰已經不僅是對標“百億補貼”,而是要“對齊顆粒度”,要跟友商達成一致,以免在消費者比價的過程中損失流量。

也有商家表示,自己已經收到了淘天、京東等平台的邀請,可以看到部分平台將以“低價”作爲流量傾斜標准。

而且,今年“618”的開啓似乎也比往年早了一周左右,4月中旬,各種滿減和折扣活動就開始上線了,比如淘寶和京東也分別上線了“百億秒殺節”和美妝加贈的玩法,可以看出,兩大平台對于“618”的態度都挺“著急”的。

當然,電商平台爲何著急也並不難理解。阿裏剛剛從多項非核心業務中撤退並宣布重新回歸電商主業;京東則從“老二”跌成“老三”,李強東也得“靜思己過”,再加上肉眼可見的行業增速放緩,電商平台恨不得掏空家底來討好消費者,再怎麽拼價格、拼服務、拼營銷,似乎都不爲過。

商家與平台的新一輪博弈

不過,電商平台有著突破瓶頸和留存用戶的決心,才能翻出花兒來全面提升用戶體驗,但對于商家們而言,“取消預售”會否像“僅退款”那樣,再一次引起大量商家抵制?對平台自身而言,取消預售機制之後,它們又將面臨什麽挑戰?

據晚點新聞報道,淘天集團內部項目組曾經就要不要“取消預售”作出討論,結果是支持的聲音占絕大多數。

部分觀點認爲,全面現售可以有效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更重要的是,擁有預售心智的商品占比並不高,想要通過“預售”制造稀缺感,當前這種營銷套路已很難奏效。但對于一些部門來說,比如淘寶直播,取消預售將可能帶來5%-10%的收入波動,犧牲了一些短期收入。

對商家來說,預售機制也更容易打造出“爆款”,通過少量定金將整個大促期間的銷量鎖定,能夠避免用戶訂單的流逝或轉移到其它平台,通常來說,品牌首次預售的訂單占比可以占到整個大促周期的40%左右。一旦預售效果理想的話,後續的現貨促銷也會獲得平台更多的流量支持。

因此,對平台和商家而言,取消預售機制將會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爲此,電商平台也希望能給商家提供更多幫助,解決取消預售後可能帶來的流量損失。

比如淘寶從4月起免除了商家的多項服務費,包括生意參謀、店小蜜客服機器人、圖片空間等服務;在近日宣布重啓網頁版淘寶,盡可能搶占更多的流量入口。

還有上文提到,淘寶、京東都加大了自營售後服務力度,比如淘寶88VIP包郵、京東降低包郵額等,也相當于在想方設法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取消預售對于大商家而言,主要的影響在于大促期間的收入穩定性,但該買的消費者大多還是會買,畢竟折扣還在;相當更受影響的是貨源沒那麽穩定的中小商家,不想讓這部分商家湧入其它平台,淘天也在努力擁抱它們。

但最終,取消預售制的影響會有多大,恐怕還得留到“618”以後才能見分曉。不過,不管這次“取消預售”是電商平台的“單次行爲”還是“持續行爲”,商家們恐怕都得提前做好准備。

在沒有“預售”的未來,如何利用曆史銷售數據、市場趨勢分析以及大數據工具做好生産和庫存管理;如何利用營銷工具和不同社交媒體做好營銷預熱和管理;如何提前做好物流跟客服規劃,都會影響到商家們的每一次大促成績。

總的來說,商家希望“先收錢、再賣貨”,消費者希望“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兩者的願望從來都不可能達成一致。只是當下已經是“買方時代”,連電商平台都要低頭了,商家也得學會做好生意,少鑽規則漏洞,才能留住客戶。

0 阅读:0

新媒科技評論

簡介:聊聊互聯網,不販賣焦慮,也不制造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