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俄國人一小步,成人類影史上一大步,對比另一部美國片贏麻了

皮皮電影 2024-03-24 20:32:27

如果說2023年是引進片全面潰敗的一年,那2024年就是引進片凜冬。

春節檔4部國産大片剛剛聯手拿下110億票房,進入3月份好萊塢科幻大片《沙丘2》就被投資僅1000萬的台灣片《周處除三害》按在地上摩擦。

《沙丘2》的豆瓣評分是8.3,比《周處除三害》的8.1還高,但內地觀衆的關注度卻不高,因此院線也不敢輕易給出太多排片。

目前上映近半個月票房還沒超3億,被已拿下5億票房《周處除三害》甩在身後,可見如今歐美的引進大片,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同期上映的引進片中,俄羅斯太空科幻片《挑戰》(又名《深空拯救者》)則輸得更慘。

雖然《挑戰》的豆瓣評分達到8.0,沖上了熱榜第三,影院排片占比卻低到只有1.5%,至今上映6天票房還不到300萬。

也許是片方沒指望在內地拿下好票房,《挑戰》基本上是零宣發“裸奔”上映,這就導致我們內地大部分觀衆都不了解這部電影。

其實這部由《太空救援》導演克裏姆·斯彭科編導的科幻大片相當硬核,故事好、鏡頭華麗,賣相極佳。

皮哥由于自從去年該片在俄羅斯本土上映時就有所關注,對其拍攝過程及幕後都有所了解,知道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因此皮哥這次決定當一回“自來水”,要向網友們來推薦。接下來皮哥就給大家說說,這部《挑戰》的三大突出的特點:

01、

好的商業片不管你發狠砸下多少錢,最核心的故事一定要講好,不然就很容易釀成《無極》、《封神傳奇》、《阿修羅》那樣的“慘劇”。

《挑戰》的故事就講得非常好,一句話概括:劇本紮實觀感佳,主演賣力顔值高。

在介紹電影的故事之前,請容皮哥先給大家扒一扒美俄兩國太空科技和太空題材電影的那些曆史。

作爲全球兩大太空科技大國,美國和俄羅斯(原爲蘇聯)自從二戰後就競爭激烈。

1961年前蘇聯把尤裏·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美國也把尼爾·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

冷戰時期這兩個大國一直在“扭手瓜”,把這場太空競賽打得有來有往甚是精彩。

但隨著蘇聯解體,冷戰也宣告結束,兩個大國的太空科技雖仍在進步,卻已經沒有以前那麽劍拔弩張,都是朝著實用型的方向發展。

而這些年的“太空競賽”,反而轉移到了兩國的電影上。

2013年,好萊塢導演阿方索·卡隆拍出了《地心引力》,緊湊而刺激的劇情加上一鏡到底的天才運鏡,把太空電影的天花板一下子提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其後的《星際穿越》和《火星救援》,更是鞏固了好萊塢電影在太空科幻領域的權威地位。

壓力給到“老毛子”這邊,自然也要做出回應。

80後導演克裏姆·斯彭科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2017年他就拍出了技驚四座的《太空救援》,給俄羅斯太空電影好好賺回面子。

這部電影是根據1985年前蘇聯的禮炮7號空間站救援事件改編的,爲了更好地還原曆史,劇組直接把俄羅斯太空總署于1958年服役的那些舊設備借來當作道具。

與美國同題材電影相比較,《太空救援》顯得平淡而樸素、實誠而有內涵,具有更加獨特的韻味。

因此《太空救援》當年在爛番茄網站上得到極高的評價,新鮮度100%、爆米花指數81%。

一部俄羅斯電影,能讓美國影評人和觀衆都打出高分,這足以證明其優秀,也讓克裏姆導演信心倍增。

于是經過6年的籌備和拍攝,他又拍出了更加硬核的《挑戰》。

《太空救援》的投資是532萬美元,《挑戰》則追加到977萬美元(IMDb網站估計數字)。

與內地動不動就幾個億的投資相比較,這不到1000萬美元的預算簡直不值一提,但大家都別瞧不讓,人家可是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由于得到俄羅斯國家航天局的支持,克裏姆導演和女主角尤利娅·別列希爾德得到了上太空拍攝的機會。

而片中其他演員安東·什卡普列羅夫、奧列格·諾維茨基、彼得·杜布羅夫、奧列格·阿爾捷米耶夫和安娜·莫爾多維娜,都是實打實的俄羅斯宇航員。

上面也說了,俄羅斯電影不像好萊塢大片那樣愛折磨,沒那些爾虞我詐和跌宕起伏,講究的是波瀾不驚和認真實在。

《挑戰》的故事框架,和《太空救援》也頗爲相似,主人公都遭遇過親人離世,亦都是臨危受命,在千鈞一發之時憑借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不同的是,《太空救援》是還原禮炮7號空間站救援事件的真實曆史;

而《挑戰》則大開腦洞,展現了一場在太空中進行的胸外科手術,而且爲航天英雄進行手術的,還是一位女醫生。

故事講述宇航員奧列格在一次完成出艙任務時出了意外,胸部重傷骨折,無法承受飛船降落時的4倍重力安全返回地球,因此需要在太空中零重力的環境下接受手術治療。

于是航天局從全國調集胸外科專業醫生,制定太空手術計劃的同時,也開啓進入國際空間站(ISS)爲奧列格進行手術的醫生選拔。

胸外科醫生葉夫根妮娅(尤利娅·別列希爾德飾演)從數位優秀的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成爲最終的人選。

爲什麽選擇葉夫根妮娅?俄羅斯國家航天局也是經過重重篩選和細致考量才做出的決定,電影中花了1個多小時的片長來鋪墊和解釋這個答案。

“硬件”上,作爲國內頂尖的胸外科專家,葉夫根妮娅不僅經驗豐富、技術紮實,抗壓能力和身體素質也是極佳。

“軟件”上,相比同樣優秀的男醫生,比如她的同事兼摯友尼古拉耶夫,葉夫根妮娅身上帶著男醫生不具備的愛心和細致。

同時,曾經在車禍中失去丈夫的心理創傷,令葉夫根妮娅多了一份對于親情的敏感和珍視,能夠更加設身處地地爲病人著想。

而在太空手術的過程中,面對突發的情況和危機的降臨,葉夫根妮娅展現的臨危不亂和殺伐果敢,又充分體現出俄羅斯職業女性的堅韌和巾帼不讓須眉的精神。

因此這是一個帶著母性光輝和強大氣場的女性角色,也相當符合這些年倡導的女權思想。

所以很多看過電影的觀衆都說這就是“女版”的《太空救援》,講的就是“女性英雄”的故事。

而“太空手術”在現實中實際上還未曾發生過,電影能夠圍繞這一設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進行深入探討,雖然背景是在當作,其故事本身卻帶著科幻感。

電影的原片長是164分鍾,從葉夫根妮娅的工作與生活開始講起。

講述的過程帶著俄羅斯人的大氣與幽默感,隨著劇情的慢慢展開,角色的形象與個人魅力也變得鮮活了起來。

遺憾的是,內地院線版則在片方的堅持下刪減成120分鍾。

雖然故事節奏更加明快,但還是丟失了一份原汁原味的匠心感。

02、

電影的另一個特點,則是如“科教片”般的俄羅斯尖端太空科技的展現、聯盟號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內景呈現、以及航空知識的全方位科普。

令人驚歎的是,與好萊塢注重故事,不注重科技含量的電影不同,《挑戰》中所呈現的每個物件都是如假包換的“真貨”。

在這裏皮哥又要先介紹一下什麽是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英文縮寫“ISS”)是目前人類建造的,在軌運行的最大的空間平台,是一個擁有目前最爲尖端的現代化科研設備的太空實驗室,支持宇航員在地球軌道上長期駐留。

國際空間站于1993年,由由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等16個國家(不包括我們中國)聯合建造完成,其成本高達1500億美元。

俄羅斯負責研制的部分包括服務艙、萬向對接艙、對接與儲存艙、對接段、生命保障艙、多功能貨艙、2個研究艙和科學能源平台。

而這些在俄羅斯國家航天局都有1:1打造的訓練模型,也就是說他們當年在建造時就做了“雙份”。

電影中開頭部分的胸外科醫生選拔與訓練,就是在這些訓練模型中完成,讓我們在了解宇航員訓練過程的同時,也對國際空間站的功能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們都知道在宇航員的選拔過程中,對于身體素質的要求尤爲苛刻。

比如在高壓艙中測試人體對高原反應的耐受力,宇航員需要適應2萬米的高空環境;當然平衡感差的、超重的、有白內障的、無法承受8級離心力和4倍重力的人都將被淘汰。

同時對于在太空中失重的狀態下如何爲病人做胸外科手術,電影也做了細致的設想和模擬。

這包括如何固定病床和醫生的位置;醫生又如何在缺少麻醉師和助手的條件下單獨完成手術;其規劃細致到每一件手術器械擺放的位置都非常講究,滿滿都是細節。

且編劇也加入了很多腦洞大開的創意,比如葉夫根妮娅由滑雪靴的卡扣聯想到可以制造一個卡扣裝置,將醫生的雙腳固定在空間站的地板上。

在手術的過程中,爲了盡量縮小創面,葉夫根妮娅又用銅絲現場制造了一個用來代替手掌的勾子。

這些細致而有趣的巧思,都使電影故事變得有趣,讓觀衆從情節中獲取到有用的太空知識的同時,也對片中的人物産生好感。

提到“科教片”,我們往往會想到《地道戰》、《地雷戰》這些古早的國産經典,而俄羅斯人拍的“科教”電影,也帶著與此相似的氣質。

03、

當然,電影最大的亮點,還是人類首次登陸太空,在國際空間站中進行實景拍攝的真實影像。

莫斯科時間2021年10月5日11時55分(也就是北京時間5日16時55分),“聯盟-2.1a”運載火箭搭載聯盟號飛船,從位于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飛船上除了俄羅斯宇航員安東·什卡普列羅夫之外,還有兩位特殊的乘客:影片的導演克裏姆·斯彭科和主演尤利娅·別列希爾德。

兩人的目的地就是運行于太空軌道中的國際空間站,他們將在這裏與宇航員們合作,展開爲期12天的影片拍攝工作。

與電影中葉夫根妮娅獨自完成太空手術相比較,克裏姆導演的拍攝工作也不顯得輕松。

在這12天的拍攝過程中,他的身邊沒有副導演、化妝師、燈光師、攝影師、場記、連一個助手都沒有,一切拍攝工作都需要他一人包辦。

而最“悲催”的是,他本人還不能出鏡。

而在太空中真實的零重力環境下拍攝也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不需要用傳統的吊威亞方式來模擬失重狀態,而只需要扛著攝影機,“飛”到哪跟拍到哪。

而且演員們穿梭于太空艙中的過程,還不需要過度剪輯,因此我們看到電影的後半段有大量未經剪輯的長鏡頭。

在這裏皮哥要稱贊俄羅斯人的審美在線,女主角尤利娅·別列希爾德1984年出生于俄羅斯的普斯科夫,今年也有40歲了,卻仍然保持著接近完美的身材。

她面容姣好、皮膚白皙、金發碧眼,帶著歐洲成熟女性的獨特風韻,能令全世界爲之心動。

在空間站失重的狀態下,尤利娅那一頭金發更顯飄逸,配上她自信的笑臉,再加上穿行于太空艙中的敏捷身影,就像海底深處的美人魚一般,飽和光線中呈現出來的畫面美輪美奂,令觀衆陶醉其中難以自拔。

對比去年同樣把故事背景設定在國際空間站的美國科幻驚悚片《國際空間站I.S.S.》,由于是在攝影棚中采用傳統的模仿失重手法進行拍攝,電影呈現出來的畫面觀感就大打折扣。

片中的演員包括女性清一色都是留短發,也沒有飄逸的效果,看著就一眼假。

而本片最高潮的部分,則是尤利娅換上綠色晚禮服,再穿上宇航服出艙的畫面。

當她站在國際空間站的艙外,身後就是在陽光照耀下發光的地平線,而背後則是直射的光線,置身于此天地間,世間的萬物也仿佛變得渺小。

04、

綜合上面所述,《挑戰》注定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也將會成爲世界電影史上的裏程碑電影。

作爲人類曆史上首部在太空中實景拍攝的電影,它對太空的探索和電影工業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必將改變電影的制作方式。

實際拍攝肯定會增加拍攝的難度,就要求電影制作人具備太空適應能力,掌握太空拍攝技術,使用最先進的設備,這些都將推動科技的發展。

我們普通觀衆能夠通過電影親身感受太空的魅力,這種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也是傳統電影無法比擬的。

這些都能引發我們普通人對于太空探索的濃厚興趣,皮哥覺得這就是《挑戰》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

喜歡這一題材的觀衆,不要錯過這部好片,畢竟這樣優秀的電影並不多見。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0 阅读:243
评论列表
  • 2024-03-24 21:41

    已經看過"挑戰",非常棒可惜排片少的可憐

  • 2024-03-25 12:20

    原來我斷句斷錯了,以爲是“成人”類

  • 2024-03-25 01:08

    要什麽特效,俄羅斯電影直接來真的,

  • 2024-03-24 21:11

    前兩年就知道俄羅斯有個女演員上太空拍攝,原來就是這部《挑戰》,值得一看

  • 2024-03-25 15:33

    網上看了挑戰,值得一看。

  • 2024-03-25 08:44

    好,有機會就去看看這部電影

  • 2024-03-25 00:13

    現在拍個喜劇片投資都好幾億,錢花哪裏了

  • 2024-03-25 09:51

    這女的是誰?叫什麽名字?

  • 2024-03-25 02:17

    中國的女演員一個人就拿了片酬一億元

皮皮電影

簡介:每天推薦一部精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