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趙匡胤能善待柴榮的兒子,朱元璋卻容不下韓林兒?

小屋成一統 2024-04-05 10:30:18

一山不容二虎,在過去那種封建帝制之下,一國兩主的情況是實權者絕對無法忍受的。即使是在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政治鬥爭的失敗者盡管已經不再動辄滿門皆死,身敗名裂了,但一旦失敗,一生都免不了流亡或者軟禁的命運!今時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五代末和元末明初那種亂世了。因此,一國兩主,那必然是天敵,強勢的一方哪怕不計個人感情也絕不會放過對方,更遑論再加上貪欲、狠毒這些人的劣根性的影響了!

圖片來自于網絡

那麽,同爲天敵,爲什麽周世宗的兒子得享富貴,並且保全宗廟,而韓林兒卻無容身之處呢?我認爲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圖片來自于網絡

其一 宋太祖和明太祖不同盡管他們都是皇帝,都是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但皇帝與皇帝之間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朱元璋更類似于劉邦,而宋太祖則更類似于近人。在出身上朱元璋是窮苦出身,早年家人多有餓死,甚至于無錢安葬。朱元璋爲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寺廟做僧人,再後來趁著元末農民起義的浪潮,才最終成就了帝王基業。

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殁,貧不克葬。裏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爲僧。逾月,遊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凡曆光、固、汝、颍諸州三年,複還寺。 ——《明史·太祖本紀》

可以說,正是早年的經曆逼出了朱元璋的帝王之路。但我想這些經曆對他性格上的影響定是更爲深遠。鳳陽受饑而死,無處安葬的父母兄弟,定是他心頭永遠無法揮去的噩夢。

因此,在他的心裏,在他的骨子裏,生存一定是第一位的,決不能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決不能給別人一點兒機會!這在後來他和劉邦一樣大肆殺戮功臣時表現得淋漓盡致。對待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對待正統的主公呢?他如果不死,那咱老朱哪裏還睡得著覺呢?借一句宋太祖的名言那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無論如何,韓林兒是非死不可!他注定是曆史進程的犧牲品。

而宋太祖就不同了,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有良好的早年,有父母兄弟,盡管生于亂世,但像老朱那樣吃不上飯的事情對老趙來說幾乎是不存在的。盡管並不是所有優質的早年都會滋養出一個好的靈魂,但宋太祖很明顯是按照正常邏輯走的,所以性格上,他既有與老朱同樣的作爲一個帝國開創者該有的氣魄、智慧、堅韌以及鐵腕強權,但相比老朱,作爲武人卻愛讀書的老趙很明顯地多了幾分仁孝、寬容以及柔情。

圖片來自于網絡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學騎射,辄出人上。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爲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又嘗與韓令坤博土室中,雀鬥戶外,因競起掩雀,而室隨壞。 ——《宋史·宋太祖本紀》

圖片來自于網絡

太祖的仁慈在傳弟傳子問題上表現的很明顯。或許有人會說太祖這是優柔寡斷,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仁慈,善良。正是因爲此,他顧惜兄弟情義,不願對老弟下狠手,才導致傳承問題一拖再拖,無法解決,最終導致了斧聲燭影,太宗即位。這是太祖政治上的失敗,但這也是太祖人性光輝的側面顯現。他只是沒有找到一種好的方法,既能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又不至于將弟弟送上斷頭台。

圖片來自于網絡

其二 柴宗訓與韓林兒不同韓林兒盜賊出身,做過十多年的皇帝,而柴宗訓只有七歲,無論是能力還是智慧,他都不足以與成年人韓林兒相提並論,甚至野心爲何物,政治爲何物,皇位爲何物,他都恐怕弄不明白。韓林兒的父親與韓林兒一樣,也是起義軍,但作爲起義軍其中一支的朱元璋的發展與他們並無直接關系,盡管朱元璋也曾尊奉韓林兒爲義軍領袖,但把不把他當回事就另說了。可還記得當年項羽尊奉的義帝熊心嗎?

韓林兒的造化可能比熊心稍微強一點,但最終的結局卻是無可避免的相似。若是個完完全全的傀儡但也未嘗沒有活路,像漢獻帝那樣最後做一個山羊公也算上天不薄。

圖片來自于網絡

但偏偏韓林兒的經曆讓人們無法把他當做一個完全的傀儡。就像義帝那樣,只要在其位一天,就是對項羽集團的一個威脅,項羽無法容忍懷王之約的事情再次出現,朱元璋自然也決不能容忍一個定時炸彈時刻就在自己身邊,盡管他可以不斷延緩爆炸的時間,但他不可能也絕不會一直致力于這項工作,所以小明王,非死不可。

而柴宗訓就不同了,他的父親是柴榮,他的爺爺是郭威。當年趙匡胤流浪的時候投奔別人的路很不順,直到投奔了郭威,郭威收留了他之後,他才逐漸穩定下來,逐漸有機會一展宏圖的。

圖片來自于網絡

而柴宗訓的父親柴榮,對趙匡胤來說就更加意義非凡了。正是因爲柴榮的賞識和提拔,他才有機會從一個無名小兵一步步快速地坐到高級將領的位置。柴榮對他可以說是青睐有加,委以重任,甚至于最後托孤于他。這用一個詞來說那就是知遇之恩啊。士爲知己者死,是古人,特別是有能力有抱負的古人的一種十分特殊的情懷或者說情結。所以說,面對人家小皇帝兩代先人的重恩,趙匡胤又豈能說殺就把人家給殺了呢?這一點對趙匡胤的影響極其大。

圖片來自于網絡

如果不是因爲感念,後周兩代皇帝的厚恩,趙匡胤也不至于,不僅不殺柴宗訓,還以太祖誓約的方式來約束後代子孫,以使得柴氏子孫保有尊貴而長存。

圖片來自于網絡

其三 趙匡胤和朱元璋所面對的狀況以及所處的環境不同趙匡胤承接的是五代的亂局,他是通過軍事政變的方式奪取政權的。可以說,當他在汴梁接受禅讓登基爲帝的時候,天下是不是他的還兩說。那些實力雄厚不受約束的節度使們一旦鬧將起來,一切就都玩完了。

圖片來自于網絡

況且當時天下分裂,南有富庶的南唐諸國,西有少數民族的黨項政權,北有強大的契丹民族建立的遼政權。這各方的壓力,讓趙匡胤不得不先維穩,完成政權的平穩過渡。然後才能再圖謀其他。

圖片來自于網絡

而維持穩定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各方安心。而讓各方安心最主要的就在于對前朝小皇帝的處理。趙匡胤選擇了善待,事實也證明了他這樣做的正確性。最終掌握重權的節度使諸如符顔卿張永德等人接連表示擁護新朝,趙宋政權實現了平穩過渡。

與趙匡胤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天下是一寸寸打下來的。可以說凡是大明即將統治的地方,那都是留下過大明鐵蹄腳印的地方,朱元璋的勢力遍布了天下每一個角落。

他從抗元開始,再到與各路諸侯爭天下,到最後可以說是仇眦皆滅,對于天下的掌控,此時的他遠勝于當時的趙匡胤。所以,他並不在乎小明王死後的後遺症。比起這個,他更願意用小明王的死來打擊反抗勢力,使他們難以再聚在一起。而且,他既沒有仁心也絕無可能任由自己的的前主公活下去,盡管他只是名義上的,但如今的確需要他的頭顱來鋪成走向王冠的路。

圖片來自于網絡

總的來說,對于一個統治者,我們不能因爲某一件事來評價他們的優劣,更不應該將政治行爲與個人品行混爲一談。趙匡胤善待周世宗柴榮的兒子的確值得褒揚,但對于朱元璋容不下韓林兒我們也不應該苛責。

對于一個最高統治者來說,他們的每一個行爲都會被無限放大,一個小小的錯誤,有時候也會變得無法收拾。因此,身處其境,對于他們來說,選擇和判斷是十分艱難的。

但是,客觀上而言,無論是宋太祖趙匡胤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們都終結了亂世,締造了一個長周期王朝,在他們有生之年,百姓都得到了善待,即使將他們與曆史上的所有帝王作比較,他們也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我們應該肯定的。

遺憾的是處在現代與古代邊緣的明王朝並沒有完成曆史的蛻變,脫離封建制度的泥潭,它的興起與衰亡,並沒有和世界的巨大浪潮發生關系,它不知道一個個不如它的領土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小國正在借助于新時代的力量逐漸擺脫土地面積和人口的限制崛起于世。它也想象不到,始終雄居世界之林的龐然大物即將倒下,即將開啓它飽受困苦的屈辱歲月。就結果而言,大明是幸運的,它在那苦難歲月到來的前一刻便悄悄退出了曆史舞台,這以後的罪與罰,都與它無關了。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