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鬥茶到底鬥的是什麽?二刷《夢華錄》,看看宋代茶文化精髓!

雅楠習茶記 2024-03-20 20:53:12

《夢華錄》是2022年播出的影視劇,由劉亦菲、陳曉、柳岩、林允主演,改編自關漢卿元曲《趙盼兒風月救風塵》。

講述了茶坊老板娘趙盼兒與好姐妹宋引章、孫三娘三人結伴來到東京,在皇城司副使顧千帆的幫助下,曆經重重磨難、艱難險阻,將小茶坊經營成爲東京最大的酒樓的故事。

唐代煎茶,宋代點茶。每每提到古代的茶文化,總是離不開唐宋兩朝。

宋代的茶文化非常盛行,不僅在宮廷中流行,還深入到民間。宋徽宗趙佶對茶文化有深厚的興趣,撰寫了《大觀茶論》,強調了茶葉采摘的精細、制作的工藝、品級的勝出和烹飲的方法。

直到現在,很多愛茶人的家裏都會有一本《大觀茶論》,誰也沒想到千年以後,竟然也能看到古代皇帝出的書。

宋代的茶飲活動非常豐富,包括點茶、鬥茶等,《夢華錄》裏的鬥茶片段可謂是全片的高光時刻,讓我一個千年之後的愛茶小輩也看得是目不轉睛、緊張又期待,倘若能穿越到宋代觀摩一次現場,那真的是幸福感爆棚了。

中國茶史上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宋代點茶在中國茶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那什麽是宋代點茶呢?怎麽點?鬥茶又是怎麽個鬥法?決定勝負的關鍵是什麽呢?

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茶,首先是一片樹葉,要把一片樹葉變成茶葉末,這其中一個小小的環節就可以想想宋代人的生活是有多精致,同時也反映了當下生活的富足與宋代人對生活的審美要求。

點茶,也常用來在宋代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鬥茗、茗戰。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三鬥二勝。

在《夢華錄》劇中,趙盼兒與茶樓胡掌櫃鬥茶環節,我們可以看到決定勝負的關鍵:湯色、水痕、茶味。簡單說來就是誰的湯色更白、湯花更不容易消散、茶湯滋味更好,那就是誰贏了比賽。

導演的拍攝和處理細膩展現了整個鬥茶的過程,可以看出對傳統文化的傳播確實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強烈推薦愛茶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這個鬥茶的片段。

宋代鬥茶,具體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1、鬥茶品

鬥茶品以茶“新”爲貴,鬥茶用水以“活”爲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

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爲勝,青白、灰白、黃白爲負。

湯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藝,茶湯純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采制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反之,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鬥茶以水痕晚出爲勝,早出爲負。

有時茶質雖略次于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鬥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及煎後效果。由此可以看出,這其中是有很大的學問的。

2、鬥茶令

鬥茶令,即古人在鬥茶時行茶令。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

可以想象一下,要在鬥茶環節贏得勝利就已經需要很大的功夫了,但這還不夠,還得吟詩作賦,這可真得是“文武雙全”的人才能上場。

3、茶百戲

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藝。即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並列,是士大夫們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宋人楊萬裏詠茶百戲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戲,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夢華錄》劇中鬥茶的第二環節,就在衆人以爲趙盼兒要輸的時候,突然顯現的茶百戲讓在場的人都驚歎不已,由此可見,這茶百戲可不是隨便一人都能做到的。

宋代的茶文化在繼承唐代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體系。《夢華錄》從場景的布置境、茶具的類型、茶藝細節,以及茶果,處處展露了宋代人的雅致生活。

回到現代生活中的我們,縱有萬般困難與不易,但心中的詩和遠方才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希望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能從茶裏找到自己的小世界。

我是雅楠,很高興能成爲您的茶事分享好友。習茶之路,與您同行,讓我們一起邊喝茶邊漲知識吧!

文案原創:雅楠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