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清朝還有數十萬大軍,爲何武昌起義3000人就推翻了清朝

文官探史 2024-01-19 16:42:51

在辛亥革命時期,清朝仍然保有數十萬的大軍,然而武昌起義卻只由3000名革命黨推翻了大清的統治。

自1664年滿清入關以來,清朝經曆了無數次的軍事鬥爭,其中一些對其影響深遠。

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嘉慶年間的天理教暴亂和白蓮教起義,以及鹹豐年間的太平天國起義都對清王朝的統治構成威脅。

在列強侵略中國的過程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以及八國聯軍的庚子國變道,讓列強認識到他們的實力存在局限。

因此,他們改變策略,選擇扶持中國的代理人來保護他們在華的利益。

真正讓滿清感到威脅的軍事鬥爭是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是其中曆時十四年的典型代表。

太平天國曾在巅峰時期擁有龐大的兵力,但最終卻走向了失敗。

令人驚訝的是,在清朝末期,擁有幾十萬兵力的太平天國未能取得勝利。

而在武昌起義時,革命黨僅憑3000人就成功推翻了清政府。

首先,旗軍的兵力僅有湖北新軍總兵力的一小部分。

在起義爆發前,有兩個團被調往四川壓制保路運動。

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參與的兵力只有3000人左右。

中國曆代的封建王朝,即使是大統一的朝代,也沒有超過300年。

滿清自1644年入關以來,到1911年已有267年。

此時的滿清已經強弩之末,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從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開始,無論是朝廷高層還是百姓,對滿清政府的認同逐漸減弱。

1900年庚子國變時,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地方地主階級居然與列強簽署了東南互保條約,清政府無力制約這些實力派。

清朝末期發生了同盟會的起義活動,以及甲午戰爭和1905年的日俄戰爭。

日本的勝利使清朝輿論認爲,只有學習日本的政體,實行君主立憲,才能富國強兵,避免揭竿而起的結局。

在輿論和內外壓力下,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人去歐美學習考察。

慈禧宣布預備立憲,實際上是爲了穩定人心。

1908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十年後實行立憲。

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內閣,成員多爲滿族貴族和皇族。

然而,官僚階級立憲派和資産階級對這些改革感到失望,開始支持革命。

1911年5月,皇族內閣頒布了鐵路國有政策,將川漢粵漢鐵路納入國有。

這一政策引起四川各階層的強烈反對。湖南、湖北、廣東等省也展開了保路鬥爭。

清政府未能采取措施彌補,反而派兵屠殺壓制,失去了民心。

全國各階層,尤其是工農階級認識到政府已經病入膏肓,紛紛加入革命隊伍。

清朝的分崩離析和倒台只是時間問題,只需一個導火索。

盡管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手中還有28萬的旗軍,但在武昌起義爆發後,這些正規軍首領紛紛投降,就像牆倒衆人推,清朝的正規軍一哄而散。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