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統治大陸期間,究竟誰才是二號人物?

孔甲丙今說史 2024-05-12 00:02:30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1928年2月重任總司令職,蔣介石在南京召開了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並在會上被推舉爲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從這時起,蔣介石放棄了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革命政策,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確立了個人獨裁統治。

從1928年的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到1949年蔣介石敗退台灣,一共在大陸實行了二十一年的獨裁統治。在這二十一年中,蔣介石大權獨攬,是國民黨無可爭議的領袖和一號人物。那麽在蔣介石之下,誰是僅次于他的二號人物呢?

一、

國民黨自成立以來,其組織與黨員成分就相當複雜,尤其在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便出現了權力真空。當時有希望接替孫中山職位的,有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恺、蔣介石等四人。

孫中山北上前,曾讓胡漢民出任代理大元帥之職。但胡在黨內的影響力遠不及孫中山,孫在世時,他可以以孫中山的助手身份暫時控制局面;孫中山一旦逝世,胡漢民在黨內的地位馬上受到挑戰。而廖仲恺則在孫中山逝世後不久便遭到刺殺,因此能競爭當時國民黨內第一人的,只剩下了蔣介石與汪精衛。

1926年7月,蔣介石率領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垮了吳佩孚率領的北洋軍,並于當年10月攻占武漢三鎮。11月8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遷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到武漢。

對于將國民政府遷到武漢一事,蔣介石是反對的,他想將國民政府遷往南昌,這才會有利于他對國民政府的控制。最終他的想法並沒有實現,這也說明在1926年時,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地位並不穩固。

蔣介石最大的資本,是他手握軍權。因此在北伐軍攻克上海後,他馬上發動“四一二政變”,決定在南京組建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公開決裂。

隨著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的召開,手握槍杆子的蔣介石,成了國民黨集團的首腦,汪精衛則淪爲國民黨的二把手。這個格局一直到1938年汪精衛叛逃才被打破。

汪精衛雖然官居行政院長,是國民黨政權名義上的二把手,但由于手上沒有軍隊,因此並沒有多少實權。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中常會第51次會議正式決定: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行使陸海空軍最高統帥權,同時擁有全中國行政、立法甚至司法權,汪精衛這個“二號人物”,更是成了“吉祥物”。這也是後來汪精衛叛逃的一個重要原因。

汪精衛叛逃後,國民黨對政府和軍委會進行改組,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被任命爲軍事委員會委員;由何應欽出任參謀總長一職。從此時起,何應欽便取代了汪精衛,成爲國民黨內的“二號人物”。

二、

參謀總長一職的權力很大。它既能協助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領導軍事委員會所屬各部、院、會、廳,又有權處理軍事委員會日常工作,可說是軍事委員會的“二把手”。

在擔任參謀總長的同時,何應欽還兼任軍政部長一職,掌管全國陸海空軍行政,全國總動員之籌劃,管區之籌設,兵員之征募編練,軍事後勤之保障等工作。

何應欽在國民黨軍政界中,有“黃埔系保姆”之稱。正因爲如此,蔣介石才會將參謀總長這麽重要的職位交給他。

何應欽與蔣介石都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算起來是蔣介石的“學弟”。1924年2月,黃埔軍校籌備處正式成立後,何應欽負責主持軍校下級幹部的考選和訓練,成績出色,得到了蔣介石的器重。隨後,經蔣介石推薦,何應欽被孫中山任命爲黃埔軍校總教官。

當上黃埔軍校總教官後,何應欽以“取精用宏,加強教練”爲主旨,在蘇聯顧問組的幫助下,學習蘇聯紅軍的軍事訓練方法,同時也借鑒了德國、日本的軍事訓練經驗,自創了一套直觀通俗、實踐與理論兼具的教練方法,使黃埔學生迅速成長爲新時期的優秀軍人。

之後,何應欽又在黃埔軍校組建教導團,並親自出任團長。教導團的中級以上軍官在黃埔教官中選任,排長、班長則以黃埔的優秀學生充任,並在教導團中實行黨代表制,因此教導團也被稱爲“黨軍”。

何應欽不僅精通軍事理論,實戰水平也很高。在平定廣州叛亂和兩次東征中,何應欽都率領黃埔學生軍立下了赫赫戰功,使廣州革命政府轉危爲安。

北伐戰爭爆發後,何應欽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北伐東路軍總指揮和第一路軍總指揮,成了黃埔系的首領,在黃埔生的眼中,地位僅次于蔣介石。

地位的急劇提升,也讓何應欽有些“飄”了。後來汪精衛通電反蔣,聯合白崇禧等人公開逼蔣下野時, 何應欽認爲蔣氣數已盡,竟然一聲不吭。這也導致蔣介石對何應欽非常失望,漸漸起了戒心。

1928 年 2 月,複職後的蔣介石撤銷了何應欽的本、兼各職,將軍隊編爲四個集團軍,自己親自擔任總司令,剝奪了何應欽的兵權。

1936 年 12 月12 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西安事變發生的當晚,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政治委員會舉行緊急聯席會議,推舉何應欽爲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並授予何應欽軍隊指揮調動權。

在這次會議上,何應欽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代行政院院長孔祥熙和以宋美齡爲代表的和平解決派針鋒相對,力主武力討伐張、楊,最終使政府通過武力討伐的決議。

會議結束後,有人告訴宋美齡:對蔣被抓一事,何應欽暗中十分高興,甚至想派飛機轟炸西安,自己好借機篡位奪權。 宋美齡對此深信不疑,在給蔣介石的信中,她告訴蔣介石:“南京城內戲中有戲”。蔣介石被釋放後,對何應欽的這次“越位”一直懷恨在心。

雖然蔣介石獲釋後,表面上肯定了何應欽在“西安事變”中的做法,但從此沒有再給過何應欽真正的兵權。抗日戰爭後期,蔣介石終于找機會免去了何應欽的軍政部部長一職,由陳誠接任。只讓何應欽當了個有名無實的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兼參謀總長,主要工作僅僅是負責接受美援裝備,成了一個“擺設”。

蔣介石敗逃台灣後,何應欽也就備受冷落,蔣介石只給了他一個“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閑職。 在國民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何應欽落選中央委員, 這也表明何應欽已經被驅逐出權力的中心。

1987 年10月,何應欽因心髒衰竭,在台北去世,享年九十九歲。

三、

何應欽失寵後,誰將會成爲國民黨政權新的二把手呢?答案是陳誠。

在成爲“二把手”之前,陳誠曆任軍政部常務次長、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政治部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等職,並于 1943 年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一職。蔣介石對陳誠也是寄予厚望,告訴陳誠:“我派你往遠征軍,乃是要希望你立業成名”,足見其對陳誠栽培之意。

陳誠第一次引起蔣介石的注意,是在1925 年的第一次東征期間。在攻打淡水城的戰鬥中,身爲黃埔教官的陳誠,指揮炮兵轟開城牆多處,將敵人炸得四散而逃。蔣介石在望遠鏡裏看到後,高興地說:“這個教官不錯,打得准,打得狠,是個帶兵的料!”

東征結束後,陳誠被提升爲炮兵第二營營長,很快又升任第 63團團長。北伐期間,陳誠的第 63團在桐廬與敵人的三個師大戰,陳誠親自率特務隊于深夜突襲敵軍司令部,大敗敵軍。戰後,蔣介石親自嘉獎了陳誠,並提升他爲第 21師副師長。

1927 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事變時,曾蔣介石召見陳誠,問他對共産黨的態度。陳誠以一句“絕對服從從蔣總司令”的回答,令蔣介石十分滿意,當即就將陳誠升爲第 21 師師長。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後,很多人都趁機落井下石,只有陳誠表現出了絕對的忠心。他在1928年1月2日給蔣介石的信中,稱蔣的下野導致“黨失重心,群龍無首”,並建議蔣“容納衆流,忍小忿以成大謀”。

陳誠的忠誠,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1月9日,蔣介石親自接見陳誠,認爲在國民黨內,“,陳辭修爲有志之官長,其他惜皆庸庸者也”。

1928年蔣介石重新複出後,陳誠開始受到蔣的重用,先後參加了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討唐戰爭和中原大戰,其職位也是一升再升,當上了第18軍軍長。蔣介石甚至在日記中寫道:“辭修實一將才也,甚有希望。”

蔣介石除了在職務上提拔陳誠之外,還親自爲陳誠牽線搭橋,將國民黨元老譚延闾之女、宋美齡的幹女兒譚祥介紹給了陳誠。陳誠極爲感動,多次對夫人說:“在公我固須隨總司令爲黨國努力,爲私總司令之恩亦不能不報。”

客觀地說,陳誠的軍事才能並不突出,他受到蔣介石重用的根本原因,是他對蔣氏的忠心。而軍事才能的平庸,也讓他在主持對中央紅軍的幾次“圍剿”中屢遭敗績,連老底子第11 師也被紅軍全殲。

對于陳誠,蔣介石表現出了少有的大度,在召見陳誠表示:“幾次圍剿失利,責任在我,你就不必多慮。”

第五次“圍剿”開始後,蔣介石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再一次任命陳誠爲第三路軍總指揮。陳誠也挺走運,因爲當時毛澤東遭到排擠,紅軍的領導權落入博古、李德等人手中,而這兩人根本不是陳誠的對手。所以在這次“圍剿”中,陳誠率軍相繼攻占廣昌、建甯、甯都、瑞金等地,爲蔣介石立了“大功”。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任命陳誠爲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淞滬抗戰。

在國家民族危亡的時刻,陳誠表現出了一名軍人該有的勇氣。他指揮的淞滬抗戰雖然最終失利,但還是堅持了三個月之久,付出了巨大犧牲,徹底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

在抗戰中,陳誠參與指揮了多個戰役,雖然敗多勝少,但我們也得承認,在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件事上,陳誠是做出了貢獻的。

在參與軍事的同時,蔣介石還讓陳誠負責籌建“三青團”,培植陳誠向黨政方向發展。從這時起,陳誠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也扶搖直上,逐漸超過了“CC”派的陳果夫、陳立夫兄弟。

在老蔣的苦心栽培下,陳誠與蔣介石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關系,兩者像父子也像君臣。陳誠甚至將自己與蔣的關系,比作唐太宗與魏征。

四、

陳誠對蔣是不是毫無怨言,絕對忠心呢?那倒也不是。對于蔣介石喜歡瞎指揮,陳誠也産生過怨言。只不過在抱怨之同時,陳誠又“深感委座個人實在太苦,而誠心誠意替他解決問題者實在太少也。”可見蔣陳之間的特殊關系,已使陳誠唯蔣命是從,甚至明知不可爲而爲之。

解放戰爭中,面對國民黨軍在東北的敗勢,蔣介石決定將陳誠調往東北,接替熊式輝出任東北行轅主任。陳誠明知縱是神仙下凡,也無法改變東北局勢,但仍然硬著頭皮答應了下來。

由于水平的問題,陳誠的到來,不僅未令東北局勢改觀,反而導致形勢更嚴峻,就連國民黨內的黃埔系成員也對其的指揮水平越來越看不下去,紛紛呼籲蔣介石“斬馬谡以謝國人”。心灰意冷的陳誠只得辭職,灰溜溜地返回南京。蔣介石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將責任推到其他高級將領頭上,勉勵陳誠:“在此危急存亡之秋,惟有竭盡心力以圖補救。至于成敗得失,亦只能聽之于天,不必過于焦慮。”

由此可見,在國民黨內,蔣介石對陳誠之培植可謂費盡心思,除軍事上給予信任外,還讓陳誠在黨政方面予以曆練,使其逐漸由軍界向政界擴充。陳誠也奉蔣爲唯一領袖,惟蔣命是從,成了蔣介石最信任的人,同時也坐穩了國民黨內“二把手”的位置。

即使是在敗逃台灣後,蔣介石對陳誠的寵信仍然不改,不僅讓陳誠出任“行政院長”,還委任其爲“行政管理機構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1957年10月又任命陳誠爲國民黨“副總裁”。

爲了維護蔣介石在台灣的統治,陳誠在台灣采取了多項改革,他頒布《入境限制辦法》,實施幣制改革,進行“土改”,爲初期政治局面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政治地位也達到了人生的巅峰,地位僅次于蔣介石,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

蔣介石對陳誠在台灣推動的土改十分欣賞,誇獎陳誠“一爲社會動亂趨于安定,二爲農民獲得耕地後,生産興趣與能力提高,三爲農民所得增加,生活改善,刺激工商業發展與社會經濟之繁榮。土地改革後,凍結于土地方面之資金,逐漸轉移于工商業,使工商經濟獲得突飛猛進之發展,改變社會之經濟結構,大步進入工業化之領域。由此而知,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

到了台灣後,陳誠與蔣經國這個“太子”因爲權力分配問題,沒少産生矛盾。一般來說,敢與蔣經國奪權的人,都沒有什麽好下場,但陳誠卻是個例外。蔣介石曾委托黃少谷告誡蔣經國說:“辭修對你父親百依百順,又是與你父親共事最久的黨國重臣,你應該尊重他,不要與他爭高低。你的治國才能,朝野欽佩,將來擔大任,舉國皆服。他幹一屆後,自然會把位子讓給你,由你來幹,你現在不必急。”

在蔣介石統治期間,國民黨內也湧現過不少想與蔣分庭抗禮的大佬,比如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白崇禧等等。這些人與陳誠相比,無論是權勢,還是蔣介石的信任度,都無法與陳誠相比。因此陳誠也成了國民黨統治期間,真正的“二號人物”。

參考資料:

《武陵學刊》:《1938—1948 年國民黨政權二把手考論》

中新網:《蔣介石曾打算犧牲蔣經國,“傳位”給其他人?》

《南風窗》:《蔣介石對黃埔嫡系陳誠的培植》

7 阅读: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