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終止造車計劃,小米雷軍震呆了,轉型電車是福還是禍?

科技銘程 2024-03-30 11:47:42

2月28日,知名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爆料:蘋果公司決定放棄投入十多年的造車項目,部分員工將被轉入人工智能部門。

蘋果爲什麽終止造車計劃?

蘋果終止造車計劃,根本原因就是遇到了技術挑戰,即便勉強造出車來也打不過比亞迪、特斯拉,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品牌。

蘋果公司主要設計、制造和銷售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平板、可穿戴設備和配件,並提供相關服務。

蘋果最引以爲傲的就是智能手機,憑借iPhone,蘋果市值增長到了2.8萬億美元,被譽爲股王。

2023年營收3,83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7580億,淨利潤97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980億。相當于每天淨賺19億人民幣,也因此被稱爲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

2023年全球手機出貨量排行榜中,蘋果超越了三星,位列第一位,全年出貨量達到了2.346億台。最爲關鍵的是蘋果拿走了智能手機市場85%的利潤,三星、華爲也就喝點湯,小米基本不賺錢。

此外,蘋果還擁有超過1萬億元的現金流,說它富可敵國一點也不過分。蘋果常年位居全球品牌榜榜首,品牌價值5000億美元左右。

但即便如此,蘋果依然放棄了造車計劃,小米都敢造車,還要賣30多萬,蘋果可比小米牛多了,爲什麽要放棄造車計劃?

那是因爲蘋果無法攻克汽車的關鍵的核心技術,現在的新能源汽車都有哪些關鍵技術呢?首先就是“三電”即:電池、電機、電控。

電池是汽車的能源中心,汽車所有功能的實現都要依靠電池,電池做不好,功能再強的電動車也是擺設。

電機是動力轉換系統,將電池的電能轉換爲機械能,推動汽車前進,電機做不好,直接影響汽車的動力,起步、加速、爬坡都會受到影響。

電控就是電子控制系統,是汽車的總控平台,具有接收、分析、判斷、控制等功能,它就像汽車的“老媽子”,處處爲汽車著想,處處爲汽車負責。

消費者買電動汽車也最關心三電,只要三電做好了,這輛車就錯不了。就像做手機,只要操作系統、芯片、屏幕做好了,那麽這款手機就一定不錯。

三電系統在整個汽車成本中占據的比例達到了50%,其中電池成本高達38%,電機占6.5%,電控占5.5%。

三電系統中,電機是車企掌控力最強的部分,蘋果公司早在2020年就爆料,公司正在研發一款“帶有繞線定子和端匝冷卻的電動機”,技術路線和特斯拉相似,都是“感應電動機”。

但是,特斯拉的電機已經裝配了幾百萬輛汽車,而蘋果的電機到現在還沒量産,差距不可謂不大。

在電控方面,蘋果也很難達到特斯拉和比亞迪的高度,電控當前正處在從分布式計算向集中式計算域處理器轉型的時期,研發難度也會進一步提升。

動力電池更是被甯德時代、比亞迪、LG、松下把控,四家合計産能達到了73%,並且這種趨勢還在集中。

電池技術最關鍵的就是電芯材料,研發投入大、風險高、見效慢,是電池技術研發的深水區。

這個深水區有多深呢?即便是蘋果這種富可敵國的企業,也很難在該領域有所作爲,逆襲超越更是無從談起。

其實蘋果也考慮過采用第三方電池,不過被自己玩砸了。

早在2021年蘋果就公開表示:甯德時代和比亞迪要想成爲蘋果汽車的供應商,必須要到美國建廠,而且在美國生産的電池只能獨家提供給蘋果汽車使用。

面對這種無理的要求,甯德時代、比亞迪想都沒想直接拒絕了。

蘋果一臉懵逼,自己是有名的供應鏈大師,台積電、富士康都要乖乖聽話,你甯德時代、比亞迪憑什麽這麽硬氣?

其實,甯德時代、比亞迪是完全有資格拒絕蘋果要求的,因爲在動力電池領域,沒有其他企業能夠比得過這兩家,你錯了它們的電池,就只能使用相對落後的電池了。

甯德時代、比亞迪如此果決的拒絕蘋果,也是因爲去美國建廠就是一個大坑,當年郭台銘爲了拿到美國30億美元的補貼,投資100億美元建廠,最後爛尾。

台積電斥資40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結果新工廠遲遲不能投産,補貼也沒拿到。

沒有了甯德時代、比亞迪的電池,自己又無法攻克三電技術,心灰意冷的蘋果被迫終止造車計劃,轉而投向更具未來的AI領域。

蘋果取消造車計劃後,小米創始人雷軍第一時間轉發這則消息稱:“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小米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態’,3年前我們做了無比堅定的戰略選擇,認認真真爲米粉造一輛好車!”

要知道跨界造車,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樂視、恒大、格力等都以失敗告終,就連大名鼎鼎的蘋果也宣布終止造車計劃。

同樣搞跨界的小米呢?雷軍不由得吸了口涼氣。

當初造車的時候,雷軍就是想最後一次創業,圓自己的一個造車夢。

畢竟都說雷軍造車,天命所歸,雷字帶電,軍子造車,這不就是“電車”嗎?

不過也有網友在評論區潑了冷水,雷字帶電不出頭,軍子造車被蓋帽,大凶之兆。

新年伊始,比亞迪就將新能源汽車打到了7.98萬元的價格,未來價格還有下調空間。這讓小米犯了難,如何給自己的新車定價呢?

價格還沒定好,跨界造車的蘋果宣布終止造車計劃,這讓雷軍大感震驚,因爲蘋果和小米一樣,都是是從手機跨界到汽車,而且蘋果明顯在財力、技術方面更勝小米。

蘋果的退出,是不是意味著電動汽車行業不好混了?特斯拉、比亞迪這些頭部企業已經把肉吃了,後來者是不是要買單了?

當初蘋果進入汽車市場,是准備制造一款顛覆性的産品,讓特斯拉、比亞迪都捏了一把汗。可最終結果呢?蘋果放棄造車,灰溜溜的退出了汽車領域。

不但損失了10年的巨額投資,也讓人懷疑蘋果的創新能力,未來蘋果還能夠持續增長嗎?

轉型AI,這個領域的對手同樣十分強大,谷歌、微軟、華爲都不是吃素的,好在AI市場還處于前期的發展階段,整體格局還未穩定,蘋果需要迅速占據有利位置,做好all in的准備。

至于小米造車,對雷軍和小米來說是一場關乎生死的激烈戰爭,而對于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不過是一朵浪花,這對浪花能夠翻多大,需要小米上下共同的努力。

我是科技銘程,喜歡就點個贊吧!

0 阅读:68
评论列表
  • yme 2
    2024-03-30 12:47

    老外騙人不行。玩不轉電池汽車的資本局。況且上當的都是中國消費者。更難騙。

科技銘程

簡介:喜歡科技,喜歡聊科技,更喜歡分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