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評《蛋仔派對》限制70歲老人注冊:防沉迷措施再升級

TechWeb 2024-04-26 15:51:21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開始接觸和使用互聯網,以玩遊戲、看短視頻爲代表的網絡娛樂活動已經成爲未成年人休閑放松的重要方式。如何在數字世界中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也成爲全世界越來越關注和重視的話題。

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舉措受關注

針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少國家正在進行探索和嘗試。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報道,去年底,西班牙未成年人保護部門和西班牙數據保護局與131個實體達成了一項針對青少年使用電子産品協議,其中包含15項具體措施。這是西班牙首次就電子産品使用問題達成重大社會協議。

英國《每日電訊報》等近日報道稱,英國的大臣們正在考慮禁止16歲以下兒童購買手機的提案,以保護年輕人免受社交媒體的有害影響。此外,英國政府還計劃推出一項新法案,賦予父母更多權力來監管孩子的網絡活動。這些舉措旨在確保兒童在網上的安全。美國也已有多個州通過了限制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法律,盡管這些措施很有可能受到法律挑戰。

作爲擁有近2億未成年網民、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增長到97.2%的互聯網大國,中國長期以來也一直十分重視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並率先做出了許多探索和實踐。

近年來,中國關于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相關措施不斷加強,並取得顯著成效。早在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就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22年8月報道,分析人士說,這項規定開始施行後,77%的中國青少年遊戲玩家每周的遊戲時長出現減少。

去年8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布的《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再次引發廣泛關注。《俄羅斯報》網站對此感歎稱:“各國都在討論關于兒童和青少年過度依賴智能手機的問題,但目前只有中國正在考慮出台一項法規來限制他們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

法新社也報道稱,這一新規定是世界上最嚴格的規定之一。這些規定將提高互聯網的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引導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法新社還指出,中國近年來對國內技術行業進行了廣泛的監管,部分原因就是擔心數字技術給未成年人成長帶來風險。

2024年1月1日,中國首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施行,條例中對包括未成年人網絡素養促進、網絡沉迷防治等多項內容做出了規定,這也標志著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

防沉迷舉措不斷升級,防治還需全社會合力

除了政府層面不斷出台和完善相關舉措,中國的遊戲企業、互聯網企業也在積極落實相關政策,通過部署實施網絡遊戲防沉迷系統、加強實名制和身份認證、增加家長協管功能、約束使用時長和消費金額等,持續升級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措施。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還注意到,一些中國的遊戲廠商還將AI技術等應用到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領域。例如網易遊戲會使用“AI巡邏員”輔助識別未成年遊戲行爲。其AI未成年保護系統基于深度學習大模型開發,具備AI識別未成年保護系統和幹預未成年玩家不理性消費模型。

但與此同時,隨著防沉迷措施的加強,一些試圖繞過限制的措施,如冒用成年人身份進行遊戲注冊,甚至讓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來“代刷臉”,這些已成爲當下未成年防沉迷工作中的風險點。《2023中國遊戲産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指出,目前未成年人保護仍面臨著手機人臉識別、超常消費退款及身份核驗等諸多挑戰,大量的工作實踐表明這仍將是長期系統性的工程。

對此,許多企業也不斷通過技術叠代、體系建設等方式實現升級,努力築牢未成年人保護措施。例如,鑒于在“人臉巡航”中發現多起“未成年人冒用老年人身份進行遊戲”的行爲,網易旗下《蛋仔派對》針對這一情況打造了專門的防護功能,對于70歲以上用戶,注冊時需強制進行人臉識別。網易遊戲表示,《蛋仔派對》重視高齡玩家,該系統並未禁止老年人注冊,只是針對70歲以上的用戶,在遊戲注冊環節將強制進行人臉識別驗證,通過人臉核驗後,用戶可以正常登錄遊戲體驗,“針對高齡用戶采取注冊強制人臉驗證,是出于鞏固未成年人防沉迷的選擇”。

業內人士認爲,《蛋仔派對》“對70歲以上注冊用戶全量彈起人臉識別”措施的背後,是未成年人“借殼”注冊等遊戲行業共同面對的現象。從遊戲公司的出發點看,其核心是出于對未成年人的防沉迷保護,以防患未成年人沉迷遊戲、過度充值等問題。遊戲廠商也應結合自身情況,在未成年保護舉措創新的同時平衡好隱私保護問題,拿捏好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尺度,嚴格遵守《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規定。

不過,正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中所明確的那樣,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彙聚各方合力。在國家、遊戲企業積極發揮作用的同時,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協助、監管也同樣不可或缺。

《2023中國遊戲産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認爲,有一些家長存在放任孩子冒用的行爲,削弱了企業端和防沉迷系統的監測與監管作用。

《俄羅斯報》網站在分析未成年人手機沉迷等問題時也指出,沒有家庭的支持,對抗手機成瘾的鬥爭將是無效的。報道援引心理學家納塔利娅·卡贊斯卡娅的觀點稱:“問題肯定存在,但僅靠禁令和限制是無法解決的。家庭在這裏發揮著關鍵作用;正是在家庭中,孩子學會了玩耍、交流並獲得了所有基本技能……不要指望今天的孩子自己找到手機的替代品,他們需要幫助……如果父母能夠找到各種有趣的活動,孩子們就會學習這種方式。”

業內人士表示,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只是技術問題,以社會共治的方式築牢未成年人上網的防線已是共識。一方面遊戲企業和平台作爲重要主體應該堅守相關政策,壓實責任,做好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另一方面,未成年保護和遊戲防沉迷更需要家庭、學校等社會力量一同發力,共同築建起未成年保護的牢固底線。(文峰)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