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統治相當折騰,爲什麽沒有亡國?

琅琊左史 2024-04-08 15:47:33

大的自然災害、經濟崩潰、外敵入侵、內部戰亂,亡國四件套,漢武帝時期都沒有,怎麽可能亡國。

漢文帝、漢景帝兩代明君,爲大漢朝積累了豐富的庫藏,連串錢的繩子都因時間過長腐爛了。這麽個好家底給劉徹,再敗家也不至于跟福貴一樣一夜全部敗掉。

當然,武帝幾次對匈奴的戰役,府庫所藏也耗之殆盡,但他采用了桑弘羊的財政措施,對鹽鐵進行專營,開了一個大財源,財政收入大幅增加,有效抵消了連年征戰帶來的損耗。

七國之亂曾經給景帝時期帶來內部動蕩,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使用曆史上最大的陽謀--推恩令,分封的劉姓王國被巧妙的弱化,再也不是朝廷的威脅。

內部穩定,才能騰出手來收拾外敵。

武帝時期,漢朝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和軍隊供應體系。尤其是強大的騎兵隊伍,打的匈奴嗷嗷叫,衛青、霍去病多次出塞北征,霍去病甚至打到了匈奴的聖地狼居胥山,完成封狼居胥的偉業,匈奴自此不敢輕易南下牧馬。

數次攻伐匈奴雖然有窮兵黩武、好大喜功的嫌疑,但武帝的戰略眼光非升鬥小民可以忖度。漢朝立國之初,采取和親納貢政策綏靖匈奴,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匈奴該南下劫掠的時候還是南下劫掠。在漢初,除了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對漢朝根基産生了影響外,最核心的威脅一直是北方的匈奴。

在文景兩帝積累了充足庫藏後,武帝便著手准備消滅匈奴,爲大漢朝締造一個安甯的北方邊境。在經過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出擊,漢朝從此被貼上了強漢的標簽,漢民族這個民族底氣也從此而來。

漢武帝這種決策到底是窮兵黩武還是深謀遠慮,不同視角的人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總體上,史書對武帝的褒揚大于對他的貶低。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超長待機,所以他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自己多個方面的政策。經濟上的鹽鐵專營、文化上的大一統、軍事上的數度遠征、內政上的推恩令……甚至晚年時期,還炮制出了一個巫蠱之禍,連太子劉據都被冤殺。這麽一看,也確實折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五千年曆史,也就這五個帝王配上教員的詩,武帝便是其中一個。這種雄才大略的帝王怎麽可能亡國。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