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涼薄”的孩子是什麽樣?有2個特征,你遇見過嗎?

布谷媽媽 2024-05-10 20:40:40

我一位朋友,總跟我吐槽說,他兒子是“白眼狼”,性子太涼薄了。

比如家裏做了一大盤蝦,兒子喜歡吃,就直接拿起筷子一個不剩吃完了,也不管爸媽是不是還在廚房忙活沒上桌,甚至都沒想過要留一點給父母。

兒子對待父母,總是一副“不關我事”的態度。

哪怕媽媽被燙到了,他也只是在旁邊看著,沒有想過要去找找藥,或者安慰一兩句。

朋友歎氣說,這孩子長大以後,只怕會跟他們不親近。

生性涼薄的孩子,是什麽樣?有2個特征,不知道你見到過沒?

一:2個特征,孩子可能生性“涼薄”

生性“涼薄”的孩子,一般身上有2個特征

①過分自私

孩子的過分自私行爲,通常是忽視父母的感受和需求,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和舒適。

我遇到過一個16歲的高中生,他回到家,即便父母熱情地打招呼,他也沒有任何表情,直接進自己的房間,關上門。

一家人去超市時,他從不主動幫忙提東西,大大小小的包都是父母提,他只顧走自己的。

媽媽抱怨一兩句,他就說,又不是我買的,你們自己非要買,爲什麽要我拿?

有時候爸媽在吃飯時拌嘴,他像個外人一樣不聞不問,只管埋頭吃飯。

這些行爲,都讓父母覺得很難受,感覺兒子做什麽只顧自己,很少考慮父母的感受。

②過分冷漠

除了自私,還有一種行爲,就是過于冷漠。

我一親戚家孩子,有一次他媽媽生病住院,他因爲和朋友約了出去玩,居然爲了不爽約,都沒有去醫院看媽媽一眼。

爸爸責怪他,他就反駁說:“你不是在那嗎?我去了又幫不上什麽忙,再說我也不是醫生,去了病就能好。”

這話氣得爸爸差點上手。

當孩子面對家庭責任和親情時,可能會表現出冷漠、自私的態度。

這樣的態度,看似很“理智”,但實際上是在回避與家人建立深入情感聯系的責任。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讓父母覺得難過、傷心。

二:生性涼薄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我經常觀察身邊家長和孩子們的日常互動,發現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氛圍及父母養育方式有關。

以下這幾種常見情況,可能會養出“涼薄”的孩子。

①孩子小時父母很少帶

很多時候,孩子性格涼薄,是因爲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來自家庭的溫暖和親情陪伴。

比如父母工作忙碌,常常不在家,孩子多數時間與保姆或老人相處,缺少與父母的互動和情感交流。

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逐漸習慣獨自面對問題和情感,不易與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系。

像我鄰居家小孩,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到頭見不上幾面。

孩子從小就跟爺爺奶奶生活,雖然物質不缺,但少了父母的陪伴和指導,他漸漸地對人際關系漠不關心,變得有些冷漠。

每次父母回家,他都像對待客人一樣,禮貌但疏遠,缺乏深厚的感情交流。

②父母的榜樣作用

如果父母自身表現出自私或冷漠的態度,比如經常忽視他人的感受,只關注自己的需要,孩子很可能會模仿這些行爲。

我一位堂姐,經常和丈夫爭吵,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是冷戰,不理對方。

他們的女兒看多了這樣的場景,自然學會了冷處理人際關系。

女兒在學校很少主動和同學們交流,總是一個人玩,同學們嘗試接近她,她也總是用冷漠回應。

③溺愛和過度保護

父母如果過度溺愛孩子,總是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不讓孩子經曆任何挫折和困難,孩子可能會養成只考慮自己的習慣。

這種孩子在社交時可能不懂得如何體諒他人,不知道如何在群體中協作,因爲他們從小被教育成爲中心,習慣了周圍的一切都圍繞著自己轉。

如果孩子從小想要什麽就有什麽,在家也不做任何家務,遇到困難父母立刻替他解決。

這樣一來,孩子就從不知道如何與人合作,總是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所以,如果想要培養溫暖、貼心的孩子,我們不要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覺得平時物質給足就好卻不陪伴,這樣,孩子可能會跟父母不親,親子關系冷漠。

另外,我們也不能太溺愛孩子,什麽都給包辦了。

這會讓孩子覺得別人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他不需要情感回饋。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變得自私了。

生性涼薄的孩子,你有遇到過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0 阅读:275

布谷媽媽

簡介:每日一篇科普原創,解決育兒路上百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