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失敗根因是啥?不是能力,也不是張良蕭何韓信,而是這個因素

隨筆大奇子 2024-04-03 05:04:54

上篇隨筆講到項羽主導了滅秦之後的分封諸侯,此時雖然有義帝這個名義上的諸侯領袖,但實際上,項羽才是諸侯之長,此時的項羽風光一時無兩。

但是,糟糕的政治智慧讓項羽失去了成爲帝王的機會,放棄了關中的戰略要地,也沒能平衡好諸侯之間的利益,所以留下了不少的隱患,而這些隱患也成爲了後續事件的導火索,今天就通過史記《項羽本紀》來看看分封諸侯之後的那段峥嵘歲月,也是《項羽本紀》隨筆的完結篇。

一、諸侯反叛,楚漢相爭

本以爲分封之後的天下將歸于平靜,但沒有統一的集權制度約束,各諸侯勢必重回戰國時期的爭鬥,而項羽糟糕的政治智慧再一次爲諸侯起兵提供了借口,因爲他把義帝殺了。

義帝熊心

前文已經說過,擁立義帝是起義軍收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有義帝在,項羽才有號令天下的資本,結果你把義帝給咔嚓了,各個諸侯還有什麽理由聽你的,群臣也漸漸地叛離了項羽。

當然,站在項羽的角度來看,他殺義帝也並不是一個多壞的選擇,畢竟反秦的主力一直都是項羽,最難啃的骨頭都是項羽啃下的,在滅秦之後,項羽肯定希望義帝封自己爲關中王。

但義帝此時或許是認爲應該制衡一下項羽,所以給項羽的答複是“如約”,也就是“先入關中者王之”,意思就是要封劉邦爲關中王,項羽自然非常不滿。一怒之下,項羽自行主導了諸侯分封,徹底架空義帝,雙方的矛盾也就此走向無法調和的地步。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

在項羽看來,秦已經被滅,此時的義帝已經失去了價值,還有可能對他的權力産生威脅,所以就暗命英布等人將義帝殺害。

按照項羽的判斷,殺義帝是利大于弊,但這個行爲確實給諸侯起兵反叛的借口,于是,各地再次陷入了戰亂,田榮、彭越、陳余等人先後反楚,更爲致命的是,漢王劉邦平定了三秦,入主關中,成爲了項羽最強有力的對手。

面對漢、齊、梁、趙的反叛,項羽本來應該先攻打最強大的漢,但在劉邦和張良的忽悠下,項羽將矛頭先指向了齊國,並成功擊敗齊國,齊王田榮也在逃亡的過程中被百姓所殺。

劉邦、張良劇照

雖然對齊國用兵順利,但項羽在進攻齊國的過程中,再次展現了殘暴的一面,活埋降兵,擄掠婦女,燒毀房屋,導致齊國人聚集起來再次反楚,項羽對齊國的進攻也停滯不前。

項羽不打劉邦,但劉邦可不會不打項羽。在項羽和齊國的戰爭陷入僵局之時,劉邦集結五個諸侯國的兵馬,共五十六萬東進討伐楚國。項羽不得不分兵拒之,親自率領三萬精兵,繼钜鹿之戰後再次上演一場以少勝多的好戲 —— 彭城之戰。

漢軍在彭城之戰到底有多慘,從“睢水爲之不流”就可以窺見一斑,漢軍幾乎全軍覆沒,但似乎老天爺已經寫好了劇本,就在楚軍將漢軍團團包圍之時,狂風從西北刮起,霎時間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向楚軍迎面撲來,楚軍一時大亂,漢王才得以帶領幾十名騎兵倉皇逃離戰場。

彭城之戰,漢軍大敗

在逃亡的路上,漢王遇見了自己的親兒子和親女兒,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就把他們帶上車一起西逃,但楚兵很快追了上來,漢王竟然多次將兩個孩子推下車,如果不是夏侯嬰每次把兩個孩子救上來,恐怕後面漢朝的曆史也要改寫了。

夏侯嬰劇照

雖然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得以脫險,但劉邦的老爹太公和老婆呂後就沒那麽幸運了,被楚軍俘虜成爲了人質。

雖然彭城之戰輸的十分狼狽,但漢王畢竟逃出生天,在下邑與呂後的哥哥周呂侯彙合,到荥陽時,各路敗軍也陸續彙合到這裏,同時,蕭何又及時的爲劉邦提供了血包——從關中補充了兵力,漢軍總算喘過了一口氣。

沒有蕭何,劉邦無法挺過彭城之戰

由于項羽多次侵奪劉邦的糧道,漢軍糧食匮乏,劉邦主動求和,項羽在範增的勸谏下拒絕講和,並包圍了荥陽。但隨後,陳平爲劉邦提供了離間之計,成功讓項羽誤認爲劉邦與範增在私下勾結,于是範增被項羽奪權,最終悲憤而死,項羽身邊唯一的頂級謀士就這樣隕落了,失去了智囊的項羽也再一次錯失了徹底擊敗劉邦的機會。

範增劇照,亞父已經不再是亞父

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離間計雖然成功了,但此時的劉邦依然被困在荥陽城中,于是漢將紀信假扮漢王诓騙楚軍,從東門向楚軍投降,而真正的漢王在西門帶著幾十名騎兵逃出。楚軍一路追擊,雙方經過多次拉鋸戰之後,隔著廣武澗各自紮營,陷入了長久的對峙。在楚漢對峙的過程中,項羽和劉邦迥然不同的性格通過兩件事鮮明的反映出來。

項羽劇照

第一件事,項羽做了一張高腿案板,將劉邦老爹放在上面,告訴劉邦,如果不投降,就把你老爹煮了。劉邦說,當初咱倆作爲懷王臣子時曾結爲兄弟,這樣說了,我老子就是你老子,如果你非要把自己老子煮了,希望你能分我一杯肉湯。

耍無賴方面,劉邦就沒輸過

第二件事,項羽對劉邦說,天下這些年的紛亂都是因爲咱倆,咱們不要讓老百姓跟著受苦了,單挑一仗,決一雌雄。劉邦說,哥甯願鬥智,不願鬥力。項羽讓勇士出營挑戰,劉邦就讓善于騎射的樓煩把勇士射殺,不管你怎麽挑釁,反正就是不和你單挑。

就在楚漢陷入僵持之時,韓信一路打敗齊、趙兩國,隨後擊敗楚將龍且,自立爲王。項羽派人勸說韓信聯楚背漢,被韓信拒絕。緊接著,彭越返回梁地,切斷了楚軍的糧道。項羽准備分兵攻打彭越,並告訴大司馬曹咎,守住城池即可,無論漢軍如何挑釁,不能出戰。

兵仙韓信

但曹咎最終還是沒能忍住漢軍的辱罵,派兵出擊,在渡汜水剛過一半時,漢軍出擊,大敗楚軍,項羽得知消息後立即回兵救援,雙方重新回到對峙局面。隨後劉邦派人與項羽講和,雙方平分天下,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這個鴻溝就是我們今天中國象棋中的那條楚河漢界。

鴻溝 — 楚河漢界

項羽隨後再次诠釋了自己的政治智慧有多低,訂約後即罷兵東歸,而劉邦則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說(養虎爲患就出自于此),聯合韓信、彭越,並許下封王的承諾,換取了韓、彭的出兵,對項羽發起總攻,最終在垓下將項羽部隊包圍。

霸王別姬

于是,中國曆史上又一著名的場面登上了舞台,

四面楚歌人心慌,

霸王別姬淚兩行。

不歸江東引人歎,

烏江自刎空悲壯。

一代霸王就此退出中國曆史舞台。

今天我們回看這段曆史,都在歎息爲什麽項羽會屢次錯失消滅劉邦的機會,政治智慧低肯定是一方面,但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所處時代影響了項羽的價值觀。

項羽是出生在東周末年,那時的天下還是分封制,各諸侯奉周天子爲正朔,但各自有很大的自主權,在這樣的時代出生,自然也會先入爲主的認爲這樣的制度才是正統。從之後項羽的所作所爲來看,其應該是並不認同秦朝的中央集權形式,而是更認同諸侯分封形式。

在項羽的觀念中,做諸侯們的首領或許就已經是他的終極目標了,什麽事都要管的皇帝並不是他想要的。

所以,當鴻門宴上,劉邦主動承認項羽的諸侯之長地位時,項羽就放過了劉邦,因爲他認爲已經達到目的,沒有必要殺掉劉邦,一旦殺掉劉邦,自己還如何讓其他諸侯信服。

所以,當謀士建議他定都關中,稱霸天下時,他沒有采納,而是希望衣錦還鄉,因爲此時的他已經分封完諸侯,人生目標已經達成,並不貪圖帝王之位。

所以,當他屢次擊敗劉邦,但只要劉邦示弱奉其爲老大時,他就罷兵回營,因爲他的目標只是諸侯首領,而非皇帝。

當然,這些只是筆者的猜測,沒有人知道項羽是怎麽想的,沒有標准答案也恰恰是曆史留給後人的最大魅力。

從史記的記載中,能夠感受到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行文中更多的是惋惜,雖然在最後給與了批評,但把項羽放到本紀就已經表明了對其的認可。回看項羽的一生,優缺點都十分鮮明,爲人仗義,英雄氣概十足;頭腦簡單,缺乏政治思考。這樣的人,可以做一個優秀的將領,無法做一個優秀的元首,所以,曆史最終選擇了劉邦,而劉邦也不辱使命,開創了一代盛世,下篇文章再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