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黨”玩累了

新京報傳媒研究 2024-05-11 21:10:24
摒棄“標題黨”後,新媒體標題如何能既營造懸念又凸顯事實呢? 01

探赜:三種新的標題形式滑入用戶脫敏

這裏的“脫敏”是指人們對某類標題看得太多,從而感到麻木而失去敏感性,不再助力點擊。

(一)用戶脫敏,不僅限于“標題黨”

在新媒體發展的初期階段,爲了突破“折疊”效應(標題和內文的呈現形似折疊狀態,點擊標題進入內文的行爲好似穿越的過程),“標題黨”成爲一種顯著的策略。這種策略通過制作引人注目甚至誇張的標題來吸引用戶點擊,從而突破了標題與正文內容之間的視覺和信息上的“折疊”狀態。

濫用懸念、刻意誇大、混淆概念的“標題黨”引來全民討伐,直至形成用戶脫敏。首先,其過度誇張和誤導性的標題模糊了真實與虛假的界限,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並擾亂了互聯網內容生態。其次,隨著“標題黨”現象的泛濫,公衆對這些誇大、誤導性的標題逐漸産生了反感,意識到這些標題通常只是危言聳聽或誇大其詞,所以不再輕易點擊。

微信平台公布的典型“標題黨”案例

“標題黨”被掃進垃圾堆後,爲了有效吸引讀者注意並突破“折疊”效應,出現了一些新的標題形式。然而,這些新形式也很快成爲套路,失去了初始的吸引力。例如,“疊字”標題如今已經鮮見,而“掐頭去尾”(即刻意省略關鍵信息以制造懸念)的標題最初能引起好奇,現在很多用戶只是掃一眼就滑過。這種趨勢反映了用戶對新型標題形式的逐漸適應和脫敏。

(二)公衆號標題制作邏輯線找尋

爲何帶有創新性質的“標題黨”、疊字標題、“掐頭去尾”標題等形式最終被抛棄?

我們回到媒介傳播的基礎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中,找尋這三種標題形式被抛棄的本質原因。1974年,美籍以色列社會學家卡茨在《個人對大衆傳播的使用》一文中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將受衆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自身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他認爲,接觸媒介的結果有兩種,即需求得到滿足和沒有得到滿足。人們會根據滿足的結果來修正既有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變對媒介的期待。同時,諸多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中都強調了有用信息的供給。

由于“折疊”,微信公衆號的標題需要獨立承擔吸引讀者注意的任務。因標題與內文和版面的語言之間缺乏直接的聯系和呼應,標題必須盡可能地激發用戶的好奇心和點擊欲望,幫助他們跨越從標題到正文的“折疊”。達到這一點的關鍵在于標題能否創造足夠的懸念。因此,微信公衆號標題制作的邏輯線可以爲:從“滿足期待”到“穿越‘折疊’”,再到“懸念營造”。

(三)營造懸念卻未用事實說話

三種新的標題形態都是在圍繞懸念發力,爲何卻陷入用戶脫敏?從使用與滿足理論中可以發現,這三種新的標題形態在“有用信息”提供上非常欠缺。

爲了突破“折疊”效應,“標題黨”專注于迎合人們對新奇事物的興趣,這種做法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引導性,有時甚至會誇大或歪曲事實。然而,當用戶被標題誘導完成點擊後,往往發現內容並不能滿足他們對有價值信息的需求,甚至與他們的期待背道而馳。

“疊字”類似于“標題黨”,往往提供的實質信息較少。例如《霾霾霾霾霾北霾霾霾霾霾方霾霾霾霾霾》雖然包含“北方”和“霾”這兩個信息點,但實際內容並不豐富。而《吃點杏杏杏杏杏杏,你就行行行行行行》這類標題更是缺乏具體的信息。這種標題策略主要是爲了吸引注意力,而非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掐頭去尾”標題也一度激起人們的好奇心而催生點擊。比如《快了!就在六月下旬——》,單看標題自然會有“什麽事快了”之問,從而就産生了懸念。這樣的標題有很多,比如《“BBC,道歉!”》《美國跌出前十》《0!》《印度,突發!》《正式生效》等。對于此類標題,人們從最初的好奇漸漸開始脫敏,有人稱很多懸念標題屬于“一驚一乍、毫無營養、猜不透就不告訴你型”。

由于缺少實質性信息,這三種標題形式未能用事實說話來引發懸念,而是陷入“爲了懸念而懸念”的境地,從而導致形式大于內容,重視標題的吸引力而忽視了內容的實質和價值。

02

方法:多維度“用事實說話”營造懸念

(一)“標題改造”聚焦“用事實說話”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曾作過一項調查:在被閱讀的新聞裏,有94%的內容是讀者先讀標題後看新聞,而讀者通過閱讀標題對新聞的吸收率爲34%。可見標題在新聞傳播中起著關鍵作用。

當三種微信公衆號標題形式引起用戶脫敏時,許多“標題改造”嘗試都源自實踐經驗。這些嘗試的共同指向是注重“用事實說話”。先來看看正觀新聞副總編輯王長善的《一個老編輯的自白:3月我改了20個標題》中的兩個標題改造。

改前:全國政協委員魏世忠:心系高等教育,關注民生所需

改後:全國政協委員魏世忠:人口大省河南要建更多一流大學

改前:怎樣才算校園欺淩?湖南明確惡意孤立等5種行爲

改後:湖南省教育廳:孤立他人也算校園欺淩

再來看看長沙晚報的兩個標題改造。

改前:幫到了痛點上,定制到心坎上

改後:一趟免費公交便利八千員工

改前:生態勝地邀你來打卡,石燕湖稻草人藝術節4月1日開幕

改後:巨型稻草人、3米高恐龍、稻草金字塔……都快備好了,石燕湖稻草人藝術節4月1日起等你打卡

不難發現,在微信公衆號的“標題改造”實踐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強調“用事實說話”。這意味著,微信公衆號標題制作應注重准確傳達事實,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這有助于提升標題的質量,更好地吸引用戶並滿足他們的需求。

(二)多維度“用事實說話”激發並滿足用戶需求

微信公衆號標題如何做好“用事實說話”?基于創新是生産要素的重新組合,微信公衆號標題要創新性地做好新聞要素的重新組合。

注重“用事實說話”最爲直觀的表現形式是標題裏有大家關注和關心的“點”,這個“點”可以是新聞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和結果。

一個好的微信公衆號標題應該把新聞六要素中最重要、最關鍵、最吸引人的部分凝練其中。比如,《剛剛,沙特王儲被廢了》産生現象級傳播,原因之一是時間要素的凸顯;將《用堅實的基礎去面對産業的日新月異——太原理工大學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實踐》改成《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鄭強:企業不要對大學指手畫腳》,是將受關注的人物突出了出來。

除了做好新聞要素的重新組合外,新媒體時代標題的“用事實說話”還可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挖掘。

1.前提維度:全力達成“與我有關”催生懸念

新媒體時代,信息接收從傳統媒體時代的完全被動轉變爲完全主動。因此,當標題提煉的信息與用戶無關時,在海量信息面前,用戶就會“沒時間”“沒興趣”。所以,在注重“用事實說話”的同時,標題還必須與用戶的興趣和需求相關聯,即實現“與我有關”的效果。這樣做能有效激發用戶的好奇心從而吸引點擊。這裏的“我”指的是用戶,強調的是用戶個性化需求的重要性。

制作標語和標題的原理有相似之處,尤其在實現“與我有關”方面。比如“大國點名,沒你不行”“中國的戶口本上不能沒有你!”“第七次人口普查@你:每一個你都很重要!”等,這幾條標語都巧妙地包含了對“你”的直接或隱喻指向。通過這種個性化的呼喚,成功激發了個人的參與感,從而有效地支持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推行。這些實踐表明,將用戶視爲信息接收的核心,能顯著提升傳播效果。

爲達成“與我有關”,很多人會在標題中加上“你”的元素,其實通過內在的關聯也可以很好地達成“與我有關”。筆者曾經將《還你一個健康的心髒,心肺康複訓練室邀你來體驗》改成《心肺康複訓練室OR健身房 怎麽選?!》。因不懂心肺康複的重要性,很多人並不關注心肺康複,將心肺康複與健身房健身放在一起,就起了化學反應,可以通過大家對健身的認知促成對心肺康複重要性的認知,從標題制作看就是造就了內在的“與我有關”。

因此,依照使用與滿足理論,爲有效達成期待滿足,微信公衆號標題的“與我有關”中的“我”的內涵和外延也須有拓展和延伸。

2.組合維度:創新新聞要素組合營造懸念

爲了在“折疊”效應中營造懸念,標題制作的一個基本方法是隱去可能消解懸念的信息。這可以通過“不把話說滿了”“掐頭去尾”“說到不點破”等方式完成,即做信息的減法。

然而,真正高效的懸念標題制作遠不是簡單地做減法,更不是簡單地“掐頭去尾”,它涉及更深層次的創意和策略,以更有效地吸引和保持用戶的興趣。

一起來看《新京報》標題。

報紙:四川修表匠尋子31年:一個家就像一塊表

公衆號:被偷走的31年

報紙:90歲裸模王肅中:我自逍遙,來人勿擾

公衆號:裸到90歲

報紙:河北涞源入室搶劫案再調查

公衆號:相識于2月,命案在7月

從中看出,報紙標題與公衆號標題風格迥異。“偷”與“31年”、“裸”與“90歲”、“相識”與“命案”、“2月”與“7月”,可以說這些標題在新聞要素高度概括的基礎上還做到了有機組合,營造了極強的懸念。

由此可見,好的懸念標題離不開新聞要素的精准提煉和巧妙組合。這裏的“精准”和“組合”意味著標題中應包含新聞要素,並且這些要素的提煉和組合要與讀者緊密相關,達成“與我有關”的效果。這種方法不是簡單地減少信息量,而是在確保標題內容豐富和有意義的基礎上創造懸念和吸引力。

再比如《淩晨2點48分,她被十堰警方抓了》,如果沒有點開內容,可能想不到講的是一個酒駕的故事。故事內容是:女子無駕駛證,與丈夫吵架後,一氣之下吃燒烤時喝了兩瓶啤酒,然後開著丈夫的車四處閑逛。該標題將時間、人物、地點等新聞要素進行了有機組合,將時間具體到分鍾給人“事大”的想象,將精確到“分”的時間與“她被警方抓了”聯系起來,頓時産生了十足的懸念。

這些標題通過有機地組合新聞要素,不僅營造了懸念效果,而且確保了標題與內文之間的深度呼應,激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滿足了讀者對信息的需求。

3.順應維度:順應熱點和情感傳播激發懸念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及匿名性,互聯網傳播具有情緒化特征。新媒體時代,情感傳播備受重視。順應互聯網情緒傳播特征,微信公衆號標題制作更有必要研究如何展現情感元素,借助情感力量催生懸念從而吸引點擊。

將《錢鍾書妻子楊绛辭世》改成《人間已無“女先生” 天堂再會“我們仨”》,本質就是通過共鳴催生情感滿足,助力傳播。

要想達成標題內容與用戶情感的共鳴,肯定不是“標題黨”般地大呼小叫“來跟我共鳴”,關鍵是要拎出能夠引起情感共鳴的事實,用事實的力量來催生情感共鳴。

高度重視情感傳播的同時,也要呼應熱點。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熱點層出不窮。用好熱點選題,能夠通過人們對熱點的關注,達成用戶與內容的共識,傳播力就會大大增強。這通常被稱爲“蹭熱點”。比如《“這是我離1個億最近的一次”》,蹭的就是“1個億的小目標”。

橫看成嶺側成峰,“蹭熱點”本質上也是換角度方法的應用。新媒體時代“這世界有那麽多人”,角度就多得不得了,選取一個大家都關注的角度,就能通過公衆對熱點的關注促成基于對熱點的共識的滿足。遺憾的是,一旦某個熱點出來,許多新聞都來“蹭熱點”,但大多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很多“蹭熱點”的信息與熱點本身幾無關聯。只有具備相關內在邏輯關聯,熱點的能量和內容能量才能互相拱衛、互相成就,繼而促成共識上的滿足。

03

結語 爲突破微信公衆號的“折疊”效應,標題制作應遵循使用與滿足理論。 這意味著在重視事實的基礎上對新聞要素進行創新性的提煉和組合,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制造懸念,從而吸引用戶點擊,成功穿越從標題到內容的“折疊”。 本文刊于《全媒體探索》2024年3月號, 原標題爲《突破“折疊”: 新媒體標題制作方法論》。 來源|“全媒體探索”公衆號 作者|岑赤民 值班編輯|胡炜

最後,告訴大家一件事

新媒體文案怎麽寫才有看頭?

辛苦拍攝的短視頻爲何沒人點?

各平台賬號漲粉越來越難?

策劃方案怎麽總是差點意思?

......

針對大家遇到的各種難題,新京報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體策劃及運營、短視頻制作及運營、輿情分析及風險處置等培訓課程,去年開班13期,合作單位包括政府機構、媒體、企事業單位等,參訓學員500余人,均滿載而歸。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訓課程陸續上線,歡迎前來新京報交流,一起進步。

獨家課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課程定制服務,根據學員的實際需求和預期的學習方向,量身打造專屬課程。

“沉浸式”跟班學習

培訓期間,跟班學員以現場觀摩、全程參與、互動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學習。

重在實踐 不搞空談

根據培訓學習內容,圍繞重點工作策劃宣傳方案、拍攝作品,導師現場點評,在實踐中檢驗學習成果。

開拓視野 開放交流

走進互聯網大廠,實地參觀拓展視野,與行業大咖在交流互動中吸取經驗、促進提升。

More

點擊查看部分培訓實錄

石家莊日報培訓班:

淩晨四點還在剪片子,這也太“搖滾”了…… 石家莊怎樣再搖滾一些,他們正在琢磨......

北京發行集團培訓班:

正在刷短視頻的我,被靈魂拷問:“你多久沒看書了?”

帶貨直播間,只來了看熱鬧的同事……

合肥日報培訓班:

十幾年的資深攝影記者,發力做視頻了

河北省媒體培訓班:

五個新媒體策劃方案,齊了!

吉林省媒體培訓班:

淩晨5點半,策劃方案終于好了!

蘇州市媒體培訓班:

“剛剛,官方正式通報!”算不算標題黨

余姚市幹部媒介素養培訓班:

新聞發言人,感覺回來了!

咨詢詳情,請添加新京報融媒共享平台微信

標注姓名、單位、職務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