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評論爲什麽能得中國新聞獎?

新京報傳媒研究 2024-05-15 20:20:21

從2022年第32屆中國新聞獎開始,原先分設獎項的文字評論、廣播評論和電視評論被整合爲一。2022年第32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作品獲獎共22篇,2023年第33屆共21篇,兩屆評論作品獲獎數基本持平,而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改革前一年的2021年第31屆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作品有29篇,相比之下,近兩屆評論作品獲獎數量呈明顯下降趨勢,新聞評論類作品的評判標准顯著提高。

縱觀最近兩屆(第32屆和第33屆,下同)中國新聞獎43篇獲獎評論作品,當然不乏高屋建瓴洋洋萬言的方正大氣之作,如第32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作品《百年輝煌,砥砺初心向複興——寫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10212字)、第33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作品《十年砥砺奮進 繪寫壯美畫卷——寫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14420字),但也有多篇字字珠玑主打“小、快、靈”特色的輕量化作品脫穎而出。相對而言,這些輕量化評論作品對大多數媒體工作者尤其是基層媒體工作者來說,在創作上或許更有借鑒意義。

01

輕量化評論表現亮眼

源自工業生産領域的輕量化概念,近年來被移植到信息傳播研究領域後頗受關注。新聞傳播的輕量化概念雖然沒有統一標准,但大家也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一是作品篇幅或時長的輕量化;二是給予受衆情感心理上的輕量化。有學者給出這樣的描述:“信息傳達更加直觀簡明,信息作品的篇幅以短爲主,語態更加親和與貼心,敘述方式更多情感代入和故事化,修辭上設問反問比擬等廣泛使用增加交流互動感”。[1]

最近兩屆中國新聞獎共評出的43篇評論作品中,800字以內的文字評論作品有4篇: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決不允許“雞腳杆子上刮油”》(594字)、二等獎作品《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429字)、三等獎作品《少些“數”縛》(662字),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中國婦女報再評唐山打人:打人狂徒,觸碰底線;依法嚴懲,以儆效尤》(238字)。6分鍾以內的音視頻作品有2篇,分別是第3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從“蝸牛”獲“獎”到“碼”上“服務”》(6分鍾),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謀發展不能滿足于有 更要滿足于好》(5分4秒,除去欄目題頭,作品實際時長4分35秒)。這些在體量上屬于典型的輕量化作品。另外,還有部分作品雖然篇幅略長,但行文明顯具有“受衆情感心理上的輕量化”風格,如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三觀豈能跟著五官走》(1401字);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對“時時放心不下”來源的追問》(1900字)、二等獎作品《“建議專家不要建議”,是希望專家好好說話》(1338字)、三等獎作品《〈我的縣長父親〉風波:遭遇“腦補”式嘲諷豈能一刪了之?》(1297字)。當然,判斷稿件是否屬于輕量化作品,本身並沒有統一的明確而嚴格的標准,上述的列舉只是筆者按通行的理解所篩選的大致範圍,這樣粗略計算下來,近兩屆中國新聞獎中輕量化評論獲獎作品起碼有10件之多,在43件評論獲獎數中占比約1/4。

不僅總量可觀,而且獲獎的等次也很有分量,上述列舉的10篇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有3件、二等獎有5件、三等獎2件,這樣亮眼的表現不容忽視。

02

輕量化評論爲何受青睐?

輕量化新聞評論作品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爲何能有這樣不俗的表現?2022年起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的改革固然爲其提供了契機,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輕量化作品順應了融媒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而這些作品本身的專業水准則是其獲獎的決定因素。

(一)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改革帶來的契機

2022年第32屆中國新聞獎打破以往同類體裁作品按刊播介質不同而在不同項目中參評的慣例,改爲以作品體裁爲主線設置基礎獎項,如消息、評論等體裁,文字、廣播、電視等不同介質的作品由原先的分別評比改爲同台競技。江蘇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周躍敏認爲,這次評選項目改革,給不同類型媒體提供了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極好機會,有利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2]陝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薛保勤認爲,中國新聞獎此次改革打破了原有評選項目對作品形態和傳播介質的限制,貫通各類媒體,兼具專業性和包容性,覆蓋的新聞工作者群體也更爲廣泛,可謂一舉數得。[3]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陸紹陽認爲,新聞評獎以體裁設獎,弱化了信息的展現形式,降低了同質性,更加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與時效性。[4]

最近兩屆中國新聞獎輕量化評論作品獲獎情況,很好地印證了這些專家的觀點。前述列舉的10件輕量化評論獲獎作品中,來自新媒體的有5件、報紙3件、廣電2件。我們看到,以中國新聞獎的厚重,可以授予238字的微博作品,如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中國婦女報再評唐山打人:打人狂徒,觸碰底線;依法嚴懲,以儆效尤》,這完全體現了新聞獎改革後“兼具專業性和包容性,覆蓋的新聞工作者群體也更爲廣泛”;而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決不允許“雞腳杆子上刮油”》(594字)、二等獎作品《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429字),則完全印證了中國新聞獎改革後“更加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與時效性”。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的改革,爲輕量化評論作品在近兩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大放異彩提供了契機。

(二)順應融媒時代信息傳播規律是更深層次原因

1.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的改革,本身就是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的産物。國家大力推進的媒體融合發展,已經到了第11個年頭。2014年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適應新興媒體傳播特點,加強內容建設,創新采編流程,優化信息服務,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爲根本、先進技術爲支撐、創新管理爲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中國新聞獎是我國新聞生産與傳播的風向標,也是反映媒體融合改革成果的風向標。據中國記協評獎辦介紹,中國新聞獎獎項設置改革是主動適應媒體變革的必要舉措,大大拓展了新媒體參評項目,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

2.輕量化作品契合融媒時代信息傳播規律和受衆信息接收習慣。融媒時代信息更新與傳播速度加快,必然要求傳播過程中讓複雜的信息簡明、形象,以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移動傳播從逐漸普及到占據主導地位,甚至出現了受衆同時使用兩種或多種媒介終端的“媒介多任務使用”情形,如“手機+筆記本電腦”、“手機+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等等。一項以上海大學生爲對象的研究顯示,即使在學習與工作情境 (上課、自習)中,絕大多數大學生仍進行媒介多任務使用,占比達到89%;大學生最常在休閑與日常情境下進行媒介多任務使用,占比超過97%;碎片化情境中的媒介多任務使用低于其他情境,但占比仍達84.8%。[5]受衆接受信息的場景碎片化、伴隨化,導致大體量的作品在用戶端很難被完整閱讀或“完播”,輕量化作品相對更受歡迎。有研究就認爲,在新媒體時代,評論需要借助相應的平台,適應小屏化、端口化、碎片化等趨勢,以“報、網、端、微、屏” 等爲基本渠道,妥善處理新聞評論的結構布局、板塊配合、角度糅合,讓受衆願意讀、讀得懂,從而實現更好的輿論效應。[6]因此,在融媒背景下,一批專業水准較高的輕量化評論作品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脫穎而出,是必然的結果。

03 獲獎作品的典型特征

中國新聞獎評選的核心始終是作品的新聞價值,就評論作品而言,思想深度、觀點銳度、發聲速度等始終是其基本衡量指標,這些獲獎的輕量化評論作品,都體現了較高的專業水准,在讓受衆“願意讀、讀得懂”的同時,各有側重地向受衆提供了觀點價值、信息價值、情緒價值和專業價值。

(一)在時代重大主題中精選切入點

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當代中國正在經曆人類曆史上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一方面爲新聞報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動素材,一方面也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要求我們直面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新聞評論必須深度關切時代重大主題,在重要經濟社會領域事件或熱點上主動發聲,正面引導。

厚重是重大主題評論作品的普遍特點,似乎和輕量化難以協調統一。然而在近兩屆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中,就有不少作品緊扣時代重大主題,找准切入點,做出了輕量化特色。

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決不允許“雞腳杆子上刮油”》,聚焦的是反腐主題。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的偉大實踐,也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征和黨的建設的鮮明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反腐敗方面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打虎”“拍蠅”“反腐永遠在路上”也成爲大家日常生活中的熱詞,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中沒有這一類題材,無疑是一種缺憾。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反腐信息紀委監委官方主動發布的多,新聞媒體深入報道的少;紀委監委就案件發布的個案警示多,新聞媒體就各個領域腐敗現象做深入分析點評的少。在第32屆中國新聞獎376件獲獎作品中,《決不允許“雞腳杆子上刮油”》是難得一見的關注反腐主題的作品,這篇594字的短評巧妙地選擇“堅決整治群衆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這一切入點,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對群衆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大張撻伐,將俚語“雞腳杆子上刮油”直接擺上標題,充分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動力源泉”這一重大主題。不僅具有很高的觀點價值,而且言辭犀利、鋒芒畢露,直擊群衆切身感受,也向讀者提供了情緒價值。

其他的幾件獲獎作品,如《對“時時放心不下”來源的追問》《少些“數”縛》《三觀豈能跟著五官走》等,也都是從當前的重大主題或社會熱點話題著眼,從群衆能真實體察感受到的事與理落筆,以巧妙的切入點彰顯主題主旨。

(二)在快速應對複雜輿情中彰顯價值

引導、監督、表態是新聞評論的重要功能。獲得近兩屆中國新聞獎的輕量化評論作品,面對熱點事件、熱點話題和民生重要問題,在複雜輿情的衆聲喧嘩中,及時傳遞權威聲音和主流價值觀,充分彰顯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第3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就是在複雜輿情中及時發聲起到正視聽、安民心、穩大局作用的典型。2021年11月2日,媒體在報道商務部發布的一則通知中提到,“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出自商務部通知中的這句原話,在輿論場引發軒然大波,網上出現各種“腦補”解讀和“富有想象力”的猜測,甚至形成了與台海局勢相聯系的輿論熱點,很多人開始搶購,在全國範圍引發搶購風潮的風險加大。經濟日報及時與商務部門溝通,了解真實情況,當天中午就在新媒體端口及時發布這篇快評,告訴公衆“通知的本意就是怕疫情散點突發讓人們措手不及,大家想象力不要太豐富”。因爲經濟日報這一中央專業黨報的屬性,這篇文章的權威性和專業價值使得它在多個平台上了熱搜榜首,當晚全媒體流量超過3億,爲及時平息負面輿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婦女報的238字微博《中國婦女報再評唐山打人:打人狂徒,觸碰底線;依法嚴懲,以儆效尤》獲得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原副社長李泓冰點評這篇評論說,該報及時亮明態度,亮出立場,關鍵時刻不失語,是獲獎的重要原因。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其暴力程度觸目驚心,輿論群情激憤,僅在新浪微博平台,累計閱讀量超400億,討論量超1500萬。這篇評論以痛快淋漓的憤怒表達給出了鮮明態度,其中的排比句“不嚴懲不足以平民憤,不嚴懲不足以撫傷痕,不嚴懲不足以護尊嚴,不嚴懲不足以儆效尤,不嚴懲不足以樹法威”還專門做成了海報,對相關案件的公平公正辦理能起到敦促和監督作用,同時這篇評論把准了複雜輿情背後的社會情緒,做到順勢而爲、因勢利導,爲公衆提供了情緒價值。關于情緒價值的意義,有研究指出:現實的輿情挑戰要求主流評論積極提供情緒價值。在時機上,要抓住“鑽孔減壓”的關鍵窗口期及時介入,贏得引導的先決權和主動權,在內容上,必要的時候應“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有效疏導社會情緒,便于更好地講清道理。[7]正所謂情感互通,才能打動人心;價值共鳴,才能傳播深遠。據參評申報材料統計,這篇微博形式的輕量化評論,單條閱讀量近9000萬,轉發8.4萬,評論1.4萬,點贊26.4萬。

(三)在新的媒體格局中錘煉親和文風

融媒時代,各家新聞媒體基本實現了信息傳播矩陣化,一條稿件在多個平台和端口發布,尤其看重在新媒體端口的傳播效果,新的媒體格局有力促進了互聯網條件下評論寫作風格的轉變。近兩屆中國新聞獎獲獎的輕量化評論,多篇作品在“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中把文風作爲亮點,如《對“時時放心不下”來源的追問》——“文風通俗易懂,文體短小精悍,讀來引人思考”;《〈我的縣長父親〉風波:遭遇“腦補”式嘲諷豈能一刪了之?》——“這篇評論,采用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的表達手段……通過溫和有力量的文字,傳遞公允與理性的共識……”;《“建議專家不要建議”,是希望專家好好說話》——“文章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又契合移動傳播的特點和規律,通俗好讀又深刻厚重……”從這些作品的自我推介中,我們能明確看出作者爲適應新的媒體格局而錘煉文風的自覺和努力。

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對“時時放心不下”來源的追問》,是以親和文風讓主題宣傳型評論“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入腦入心”的典範。作者以探尋“時時放心不下”這句話的來源這樣獨特而巧妙的方式,闡明“時時放心不下,就是要時時放在心上”,這既是中央的反複要求,也是我黨的光榮傳統,更是當前黨員幹部面對各項工作的應有態度。文章開頭就設置懸念:說這句話是一位革命前輩說的,那麽是哪位前輩呢?作者查詢大量資料,還在自己微信朋友圈裏向大家請教,發現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文章先後列舉了聶榮臻、任弼時、羅榮桓、周恩來等革命前輩的言行,展示了他們在工作中“時時放心不下”的事例。在探尋“哪位革命前輩說過這句話”之余,作者又巧妙地蕩開一筆,以查詢到的資料來佐證“時時放心不下,是習近平總書記從政經曆的真實心聲和寫照”,是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同志對人民、對工作的精神境界。最後作者寫道:“雖然沒有得到准確答案,但是,我突然醒悟到,其實在搜尋過程中我已經得到答案了,這個答案就在我的心裏,就在每一位黨員幹部的心裏……”故事化的敘述加上親和的文風,讓這篇主題宣傳型評論獨具魅力,被多個門戶網站轉載,網上浏覽量突破百萬。

總體來說,語言簡練通俗、節奏輕盈明快,文風親和,注重受衆閱讀的舒適感,是近兩屆中國新聞獎獲獎輕量化評論作品的共同特點。

(作者單位:南京廣播電視台)

【注釋】

[1]馬梅.移動互聯環境下信息傳播的輕量化策略[J].東南傳播,2018(9).

[2]周躍敏. 順應媒體變革 堅持守正創新——解讀新版《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OL].https://mp.weixin.qq.com/s/ala6aQyDyH1ztRrnFRncZw.

[3]薛保勤.中國新聞獎獎項設置改革評析[J].新聞知識, 2022(04).

[4]陸紹陽.中國新聞獎:在“堅守”與“變革”中前行[J].新聞戰線 ,2022(13).

[5]廖聖清,李清睿.受衆需求、使用情境與媒介多任務使用——以上海大學生爲研究對象[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

[6]李彥水.新時代新聞評論的輿論導向與基本邏輯—以近幾屆中國新聞獎部分獲獎評論爲例[J].傳媒,2023.7(下)

[7]施維,李竟涵.提升主流評論表達 加強“三農”輿論引導 [J].新聞戰線 2023(22).

來源 | 《中國記者》2024年第4期

作者 | 汪勤華

值班編輯 | 王可

最後,告訴大家一件事

新媒體文案怎麽寫才有看頭?

辛苦拍攝的短視頻爲何沒人點?

各平台賬號漲粉越來越難?

策劃方案怎麽總是差點意思?

......

針對大家遇到的各種難題,新京報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體策劃及運營、短視頻制作及運營、輿情分析及風險處置等培訓課程,去年開班13期,合作單位包括政府機構、媒體、企事業單位等,參訓學員500余人,均滿載而歸。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訓課程陸續上線,歡迎前來新京報交流,一起進步。

獨家課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課程定制服務,根據學員的實際需求和預期的學習方向,量身打造專屬課程。

“沉浸式”跟班學習

培訓期間,跟班學員以現場觀摩、全程參與、互動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學習。

重在實踐 不搞空談

根據培訓學習內容,圍繞重點工作策劃宣傳方案、拍攝作品,導師現場點評,在實踐中檢驗學習成果。

開拓視野 開放交流

走進互聯網大廠,實地參觀拓展視野,與行業大咖在交流互動中吸取經驗、促進提升。

More

點擊查看部分培訓實錄

石家莊日報培訓班:

淩晨四點還在剪片子,這也太“搖滾”了…… 石家莊怎樣再搖滾一些,他們正在琢磨......

北京發行集團培訓班:

正在刷短視頻的我,被靈魂拷問:“你多久沒看書了?”

帶貨直播間,只來了看熱鬧的同事……

合肥日報培訓班:

十幾年的資深攝影記者,發力做視頻了

河北省媒體培訓班:

五個新媒體策劃方案,齊了!

吉林省媒體培訓班:

淩晨5點半,策劃方案終于好了!

蘇州市媒體培訓班:

“剛剛,官方正式通報!”算不算標題黨

余姚市幹部媒介素養培訓班:

新聞發言人,感覺回來了!

咨詢詳情,請添加新京報融媒共享平台微信

標注姓名、單位、職務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