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村集體經濟翻20倍,河源下屯村的“上進”之路

南方+客戶端 2024-04-16 11:16:46

初夏時節,東江河畔,微風輕拂。

驅車從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駛過嘯仙大橋東江對岸,道路兩旁禾苗青青立滿田,白鹭閑飛耕田忙,再往裏走,是錯落有致的民居,一幅美麗宜居田園畫卷徐徐展開。

這裏是下屯村,一座中國傳統古村落。東江國家濕地公園、“東江畫廊”風景區橫穿村境,人民審計事業奠基人阮嘯仙的故裏。

曾經,這裏自然資源貧乏、基礎設施落後、集體經濟薄弱,經過精准扶貧、鄉村振興和“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的賦能,下屯村先後獲得中組部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國家3A級景區等十余個國家、省、市級榮譽,2023年入選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我們不斷激發村莊內生動力,凝聚幫扶合力,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7年來村集體經濟翻了20倍。”談及下屯村的進階之路,廣東省審計廳派駐下屯村第一書記顧小嶽如此總結。

破與立

大橋通車帶來巨變,船工月收入增4倍多

從下屯村到義合圩鎮,只需要短短5分鍾車程。而在過去,村民從村裏去鎮上辦事,得花上45分鍾。三面靠山,一面臨江。2021年以前,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村民出行只能靠渡船。

修路架橋成了當地村民的共同願望,也成了幫扶單位廣東省審計廳黨組的頭等大事。

2021年8月,經過多方努力,嘯仙大橋終于通車,將南岸的義合圩鎮與北岸的下屯村連接起來,結束了兩岸3萬多名群衆幾百年來依賴渡船交通的曆史。

嘯仙大橋通車後,渡船如何處理,船工如何安置,都考驗著村裏的管理者。

順著蜿蜒的村道,來到下屯村碼頭,不遠處停泊著一艘紅船,這是廢棄的渡船改造而來,原來碼頭也被改造成了公園。

“我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紅船和廢棄碼頭打造成一個景點。”顧小嶽一邊帶著記者參觀,一邊介紹,這不僅帶動了旅遊,還解決了船工的就業。

臨近晚上八點,碼頭公園附近的“江灣一品”農家樂,最後一桌客人提著新采的田園農菜宴畢歸家,阮雪軍一天的工作也結束了。

阮雪軍曾是下屯的船工,二十年來風雨無阻,幫助村民渡江去鎮上。隨著嘯仙大橋的通車,45歲的他“失業”了。

看到碼頭公園附近的環境越來越好,村裏的遊客也越來越多,阮雪軍想到自己開農家樂成本低,也能吃上“旅遊飯”。2023年“五一”假期前,他把在市區做保姆的妻子和在外打工的兒子叫回家,把農家樂開了起來。“以前做渡船工一個月收入800-1000元,現在能有4000-5000元。”阮雪軍說,這要感謝他們把村裏建得那麽好。

阮雪軍口中的他們便是以阮藹宜爲首的村幹部。

曾經下屯的黨組織工作力度不夠,帶動能力較弱,“推動鄉村振興上面力度大,下面發不起力。”有村民回憶當時的情景。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爲了破解黨組織薄弱問題,義合鎮黨委和省審計廳工作隊推薦有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和威望優勢的阮藹宜當下屯村黨總支部書記。

作爲“歸雁”,退休幹部阮藹宜原是源城區紀委常委,且是在下屯村出生長大,在村裏很有威望。

“一定要做幾件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事。”阮藹宜說,2020年12月,一回到村裏,她就把目光聚焦在粵菜師傅基地。

經過多輪調研,省審計廳經過多方協調,駐村工作隊艱苦努力,愛心企業願意免費給下屯村建一棟粵菜師傅基地。

該項目在村裏已醞釀多時,相關資金也已到位,但因在用地上,與幾戶農戶沒有談妥,三易其址一直無法落地。爲此,阮藹宜通過重新選址,並一一做好村民工作,最終使得項目落成。

“做成這件事後,部分村民打心眼裏認可了我們。”阮藹宜說,村幹部又一起爲村裏修了村道,選定幾所古民居進行活化利用,修繕了阮嘯仙故居和聞嘯軒學堂,改造建設了東江濕地審計公園、阮嘯仙廣場……陸陸續續爲群衆解決“急難愁盼”問題400多件。

村幹部的威信因此立起來了,基層黨組織得以建好、建強,村“兩委”工作人數從2016年的6人增加到2023年的16人,2020年12月,下屯村還獲中組部確認的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試點。

內與外

內外聯動彙聚合力,三年新增市場主體23家

行走于下屯,江岸竹影搖曳,稻田十裏飄香。街上門店、路上行人相映生輝。

然而,當地群衆曾稱這裏“垃圾是靠風刮的,泥水是靠蒸發的,走路都是打滑的”。

“下屯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義合鎮黨委書記曾天禧看來,近年來下屯越變越美,群衆觀念也從過去“等靠要”轉變爲主動謀發展、要政策、要項目,內生動力和外部幫扶形成了合力。

外部幫扶力量,正是廣東省審計廳多年不間斷的幫扶:2016年脫貧攻堅,廣東省審計廳幫扶下屯。2021年,廣東啓動駐鎮幫鎮扶村後,省審計廳繼續派駐第一書記幫扶下屯村。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我們連續三任工作隊幫扶下屯村,持續發力,久久爲功。”省審計廳相關負責人說,工作隊堅持黨建引領,統籌各種資源,充分挖掘紅色文旅資源,使紅色資源串珠成鏈,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産業,推動鄉村建設與産業運營相互促進。

山野花香,鳥語清脆,在下屯村每走一步,呈現一處景色,惬意的日常生活,怡人的鄉景小道。

環境的改善,帶來了鄉賢的回歸。阮治威于2021年返鄉,幹起了種植、采摘、休閑旅遊爲一體的生態農業項目,100多畝的種植園裏種著草莓、葡萄、黃金聖女果、油菜花、油麥菜等蔬菜水果,“三四月有聖女果、草莓,五月底可摘葡萄,六七月有百香果、西瓜等,今年春節期間一天都有上萬遊客。隨著下屯知名度不斷提高,未來會越來越好。”阮治威臉上充滿笑容。

目前,下屯村有7位鄉賢回鄉創業,涉及餐飲、種植、釀酒、商超、培訓等行業。

人才的回流,又吸引了外來投資者創業。廣東嘉客文旅産業發展公司負責人韓波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他到這個村考察,覺得眼前一亮,“既有很好的紅色資源,又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生態保護不錯,綠色資源豐富。”

韓波選擇在下屯村投資了精品民宿“觀瀾驿棧”和“小江灣紅色實訓拓展基地”兩個項目,“項目盈利比較穩定,現在下屯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韓波對未來充滿信心。

如今,村裏不僅有了多家民宿,還開起了咖啡店。一到周末,花海咖啡店顧客絡繹不絕,咖啡香味四溢。其創始人,26歲的李家富是另一名外村的創業青年,“當時看中這裏人流夠多,氛圍夠足,所以選擇在這裏開店。”李家富說。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道路基礎設施的完善,來村的遊客日益增多,吸引了村民返鄉創業,帶動了村民就地就業。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曾經零商業的下屯新增市場主體23家,其中個體工商戶18家,企業法人5家,帶動就業近百人。

傍晚時分,一支20多人的摩托車車隊從沿著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範帶緩緩駛來,炫酷的機車與整齊的隊列蜿蜒而過,夜幕下的機車燈光形成一條燈帶圍住了水田,成爲下屯村一道別樣風景線。

車隊一路走走停停,在下屯村花海水田邊,大家紛紛停車,眺望遠處風景,快意暢談。“變化好大,上次來義合鎮已經是四年前,那時到下屯村都不方便。”車隊隊長朱飛生感慨道。

新與舊

新舊業態齊頭並進,村集體收入7年翻20余倍

作爲革命先烈阮嘯仙的故鄉,下屯村紅色文旅資源豐富。近年來,下屯村將阮嘯仙故居、聞嘯軒學堂、法治宣傳基地串珠成鏈,打造紅色旅遊景區。同時,利用冬收春耕間隙,打造70余畝格桑花海,荒田變花田,成爲旅遊網紅打卡點。

“通過不斷嘗試,我們最終選擇種植花期長、維護容易、色彩豔麗的格桑花。”曾天禧提到,春節期間,義合鎮舉辦花海嘉年華美食節,有機結合花海景觀與商業活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花海火一時,如何將網紅變長紅?義合鎮在傳統農業上作出新文章,探索打造“四季花海”,春種水稻、夏植蓮花、秋收向日葵、冬種格桑,讓花海全年綻放在下屯村。

“就是要不斷往裏裝東西,豐富文旅的內涵。”省審計廳辦公室副主任、駐義合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陳偉說。

新興業態蓬勃發展,傳統業態也煥發生機:村集體流轉土地70畝左右,種植航天絲苗米、玉米、小麥、湘蓮等,增加村集體收入;通過購買包裝設備,將自種的航天絲苗米、糯小麥等農産品,包裝後銷售到河源、廣州等地,累計增收近20萬元……

新舊産業齊頭並進,帶動了下屯村的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顧小嶽告訴記者,下屯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3.8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80萬元,7年時間翻了20多倍。

4月10日,下屯村研學基地正式動工。“我們爭取用三個月把基地做好,9月份正式運營,到時可以實現1000名學生同時開展研學活動。”動工現場,嘯仙故裏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桂鵬介紹了未來的規劃。

作爲村裏的農村職業經理人,林桂鵬是一名“新農人”,他從2021年5月開始負責紅色文旅的整體運營。公司累計承接業務43項,服務批次達1885次,實現經營收入達339萬元,“今年的目標是承接業務1840筆以上,總營業額突破80萬元。”林桂鵬信心滿滿。

與林桂鵬一樣,下屯村委會洋洞村小組村民賴樹偉也有了新規劃,在家養牛的他准備開一家農莊,“現在村裏搞得很好,變化很大,很多人來體驗,開農莊應該能掙錢。”

如今的下屯村,成了“新農人”與傳統務農人共同的逐夢之地,新舊觀念也在不斷轉變。

張錢江是村中脫貧戶,2023年,經過顧小嶽牽線搭橋,下屯村從韶關翁源引進了蘭花産業,建設下屯村蘭花種植示範基地,可種植培育10多萬盆國蘭、香蘭等品種,年産值可達800多萬元。當年9月,張錢江作爲基地負責人被安排前往韶關學習培訓。

這次學習經曆給了張錢江很大震撼:“我以前只能想到種種水稻、蔬菜,沒想到我還能種蘭花!”

定時淋水、打藥、及時除草、查看蘭花健康情況……這是張錢江在基地的日常工作。雖與傳統種養工作內容一樣,但他發現如今操作的“科學含量”都很高:“養蘭花十天打一次藥,要及時拍照記錄,對比打藥前後蘭花的生長情況。以前種地,哪會記這麽清楚。”

顧小嶽忙完一天的工作從蘭花基地回到村裏已是傍晚時分,一抹斜陽照進阮嘯仙故居,它靜靜臥在池塘旁,見證著下屯的發展和變遷。

【采寫】南方+記者 黃進 郭雨歡 高維 彭琳 魏金鋒

【拍攝】南方+記者 張令

【剪輯】南方+記者 龍達洋

【海報】佘夕彤 張昶 麥小華

【統籌】彭琳 湯凱鋒 張由瓊 丁建庭 李細華 張哲

1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