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葉劍英召集鄂陝川黨史工作人員囑咐:一定要找到廖乾吾的下落

漫步史書 2024-05-13 10:04:57

1985年,葉劍英元帥去世前一年,曾召集鄂陝川黨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員開會,會上曾布置過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我要找一個人。”

葉劍英嚴肅的望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緩緩說道:

“這個人叫廖乾五。”

即便時隔60年,葉帥也沒忘記廖乾五的名字,他深情回憶當年與廖乾五一起工作時的點點滴滴,心下有許多感觸。

“1921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成立,我作爲大總統隨員與孫中山到廣西桂林參與北伐准備工作,後隨江防艦隊護衛孫中山南下廣州。那時我自己還不是共産黨員,但我和共産黨領導的武裝並肩戰鬥。當時領導共産黨武裝力量的人就是廖乾五。”

不過,在葉帥的回憶裏,黨史上如此重要的人物,在大革命失敗以後,竟然音訊全無,好似憑空消失了一般。

事實上,廖乾五並非是消失,而是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經犧牲了。

尋找廖乾五,一個最重要的訊息是,他的出生籍貫。

如果能知道一個人出生幾何,家住何方,這樣對于尋找他的生平是非常有幫助的。

不少當年曾參與尋找廖乾五的工作人員回憶時都稱:

“尋找廖乾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對于這樣一個偉大的革命英雄,對他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黨史研究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

從葉帥囑咐那天開始,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工作者便四處走訪,時任陝西省委書記的馬文瑞對此項工作十分支持,當時陝西《革命英烈》編輯部張敏、西軍電(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董建中老師、西北農業大學(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守憲三人分別組建了三個工作組,奔赴全國各地尋找。

直至半年後,才有了突破。

說來也是一個特別湊巧的事兒。

1986年6月17日中午,陝西《革命英烈》編輯部張敏率領工作組來到湖南醴陵縣革命英烈資料館查找資料,偶然碰到了一位姓崔的女同志,這位女同志在資料館工作多年,知道不少情況。

也是在閑聊時,張敏偶然提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這位女同志立馬回憶起來:

“這個名字我好像有印象。我年輕時看過一個帶“乾”的名字,請教過別人,還和別人爭論過,所以還有印象。”

更准確說是,當年曾有一封信寄到了湖南醴陵縣革命英烈資料館,信上的內容是尋找一個人下落,而且還是這個人的老家寄來的。

不過,因爲年代久遠,這名女同志只記得是找一個名字裏面帶“乾”的人,但具體是什麽名字卻不記得了,只能說有很大概率就是廖乾五。

只是很遺憾,這封信已經丟失了。

就在張敏懊惱的時候,這名女同志又說,當年她在收到這封信時,就把內容記在日記裏了,而這本日記應該還在。

一聽消息,張敏果斷率領工作組與這名女同志一起到家中,把當年的日記一本一本翻出來,幸運的是,日記還在,上面清楚的記得1962年3月3日,轉收陝西省平利縣龍門公社龍門大隊信,查詢廖乾五下落……

至此終于可以確定,廖乾五的出生地就是在陝西省平利縣八仙鎮龍門村。

這下工作人員馬不停蹄的奔赴廖乾五的出生地,四處走訪,一點一點的摸清楚了廖乾吾的出生年月,以及參加革命後的一些經曆。

廖乾五是1886年2月18日出生在陝西平利縣龍門鄉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幼年時曾入私塾求學,後來又隨曾考中秀才的二哥廖翰屏讀書。

有意思的是,資料中還蹭提到,廖乾五還在本鄉隨教師習武,

1906年冬,廖乾五同本鄉的姑娘楊富秀成婚,但很遺憾的是,廖乾五並沒有後代,這也是後來調查他出身來曆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廖乾五長大成人後,正值晚清時期,國家民族正陷于危亡的命運中,廖乾五的三哥廖定三當年是同盟會會員,正在武漢從事反清運動,廖乾五本想前去,奈何途中叛纏用盡,流落在黃陂縣當了一名鄉村教師。

不久之後,廖乾五受二哥資助,考入京師農業學堂,1911年畢業,後來被分配到北京農事試驗場工作。

1916年,廖乾五受陳樹藩邀請回陝任職,結果目睹了陳樹藩在統治陝西期間,打壓進步人士,扶持個人勢力的行爲,憤而去職。

幾經輾轉,廖乾五離開陝西赴武漢,結果途中患上了脊髓炎,輾轉三年多才有所好轉。

1920年,廖乾五受湖北省軍政府交通部長熊晉槐邀請,出任他的家庭教師。

不過,也就是在這一年,隨著陳獨秀、李大钊的努力,各地都建成了共産黨的早期組織,當時武漢也在包惠僧、李漢俊的努力下成立了武漢共産主義臨時小組。

本就受五四運動影響的廖乾五,在結識包惠僧、李漢俊後,內心思想逐漸傾向于共産主義,並受邀參加了武漢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2年,廖乾五加入中國共産黨。

廖乾五參加革命後,便積極參加和領導工人工人革命運動,1923年2月初,經過多半年時間准備,廖乾五參加並領導了京漢鐵路大罷工,聲勢震動全國。

只是很遺憾,當時工人革命力量尚弱小,軍閥異常強大,罷工最終以失敗告終。

1923年2月7日,吳佩孚下令湖北督軍蕭耀南借口以調節工潮爲名,騙工會代表到江岸工會會所“談判”,結果工人代表在前往途中,遭到反動軍隊的槍擊,工人糾察隊僅憑赤手空拳反擊,無奈差距太大,犧牲52人,受傷達300余人。

廖乾五逃脫後,仍然留在漢口。

當時,國共雙方正醞釀第一次合作,廖乾五在1923年年底,出任了新成立的國民黨漢口市黨部籌備處副主任。

1924年1月,廖乾五以共産黨員的個人身份,出席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任國民黨漢口執行部宣傳部部長。並在4月擔任了中共漢口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

不久後,漢口黨組織遭到破壞,廖乾五動身前往上海向中央彙報工作。

中國共産黨人最初領導革命,依靠的是開展工人運動,然而工人作爲革命力量,他們在參與革命時,常常遭到反動勢力迫害,而自身又無絕對力量來反擊。

差不多也是在1924年5月,中國共産黨人決心加強對軍事力量的重視,隨著國共合作以後,依托于蘇聯幫助,開辦了黃埔軍校,中國共産黨人也選派了大量的人才到黃埔學習。

不僅如此,中國共産黨人決心擁有自己的一支武裝力量。

巧的是,當時孫中山計劃在軍閥內部改組盟軍遭到阻礙後,在周恩來建議下(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下定決心籌組一支自己領導的革命軍隊。

1924年9月,在蘇聯以及中國共産黨人幫助下,隸屬于大本營航空局的大本營鐵甲車隊正式組建。廖乾五恰好在那時赴上海向中央彙報工作,後來被中共廣東區委點名廖乾五任該部隊政治部主任,包惠僧任政治教官。

不久之後,首任大本營鐵甲車隊隊長盧振柳不得力,孫中山撤銷了其職務,並叮囑周恩來從黃埔軍校遴選俊才充任,周恩來從黃埔抽調了黃埔軍校調特別官佐徐成章和第一期畢業生周士第、趙自選等共産黨員擔任,並改組爲改組擴充大本營鐵甲車隊爲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

“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就是後來有名的葉挺獨立團前身。

也因爲在鐵甲車隊的工作很出色,廖乾五的大名很快爲人所熟知,給當時還不是黨員的葉帥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黨真正最早掌握軍事力量的,不是當時軍史教科書寫的葉挺獨立團,而是廖乾五領導的孫中山鐵甲隊,全稱是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鐵甲隊是葉挺獨立團的前身。軍史最少應該往前提一年零三個月。”

葉帥後來評價廖乾五:

“廖乾五作風正派、文韬武略、有勇有謀,帶兵紀律嚴明,是一位將帥之才,黨領導的軍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是他開的好頭。”

1925年10月,以鐵甲車隊爲基礎,組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34團,葉挺任團長,而原鐵甲車隊政治部主任廖乾五升任第十二師政治部主任,授少將軍銜。

1926年北伐前,廖乾五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北伐戰爭。

也因爲處在一個關鍵位置上,後來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廖乾五則在黨的指示下到南昌參加了南昌起義。

當時,我黨已經決定在南昌舉行起義,然而起義密電爲汪精衛所截獲,要求張發奎以開軍事會議的名義召葉挺、賀龍上廬山開會,時任第四軍參謀長的葉劍英連夜飛奔至九江,通知葉挺、賀龍。

1927年7月25日,在九江市甘棠湖上,葉挺、賀龍、葉劍英、高語罕以及廖乾五泛舟湖上召開了“小劃子會議”,確定南昌起義主要的部隊力量,並在會上決定,廖乾五作爲葉挺的助手指揮十一軍24師行動。

起義成功後,廖乾五任革命委員會總政治部秘書長、宣傳委員會委員,第20軍黨代表。

不過也確實很遺憾,南昌起義後,廖乾五幾乎名聲不顯。

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廖乾五在1928年初被派往北方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也因爲在北伐時期偌大的名聲,廖乾五在北方幾乎無法開展工作,時常收到國民黨特務監視跟蹤,無奈被迫離開北平輾轉回到上海,在周恩來領導下的中央軍委工作。

1929年初,廖乾五被派往湖南從事地下工作,1930年出任中共湖南省委軍委書記,主要負責對敵的兵運工作。可惜不久後即暴露身份,被國民黨湖南當局逮捕。

1930年9月3日,廖乾五被敵人秘密殺害于長沙市郊,時年44歲。

廖乾五革命一生,最出名即是在北伐時期,他卓有成效的開創了在革命軍隊中政治工作的典範,爲革命做出了很大貢獻,奈何犧牲太早,以至于名聲不顯。

直至八十年代以後,廖乾五的事迹才通過發掘,爲世人所知。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