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帥送粟裕出門,看著他的背影盛贊:戰功高不居功,貢獻大不自大

漫步史書 2024-04-28 10:08:11

《粟裕傳》的主要編撰者之一朱楹老人曾提到一個曆史細節,葉劍英很欣賞粟裕,也准備讓他充分發揮才幹,提議他爲軍委副主席的人選。

有些遺憾的是,粟裕後來未能成爲軍委副主席,朱楹老人也深感遺憾,畢竟以粟裕的軍事才幹,必然能夠得到更好的發揮。

不過,這簡單的一句話,卻也說明了,葉帥對粟裕的欣賞與重視。

不少人都對一張老照片頗爲熟悉,就是粟裕與葉帥在第五屆全國人大會議上交談的一幕,當時粟裕一臉的凝重,而葉帥則是微微側著身子傾聽,兩人顯然在就一個話題激烈的討論。

從照片也不難看出,兩人之間的關系。

粟裕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之前聊得太多了,這裏就不談這個細節,我們重點說故事。

1955年9月,粟裕授大將軍銜,而且是位列大將第一位,無疑也說明他戰功卓著。

有意思的是,當時同爲大將軍銜的陳赓曾調侃過一句:

“我雖然是個大將軍銜,但是當年卻是當元帥般神氣,統帥過兩位上將和一位大將。”

陳赓將軍說的雖然是戲谑之言,但他當年在紅四方面軍任十二師師長期間,手下有兩個團長,一個是徐海東,一個是許世友,後來兩人都被授予上將軍銜,

不過,要從這個角度來論,同爲大將軍銜的粟裕則完全不同,他確確實實的曾作爲一個戰略集團的領導者(陳赓的陳謝集團理論上算准野戰集團),指揮過三個大將、二十六個上將。

甚至于在1948年年初,毛主席多次電示粟裕,要他指揮陳謝集團作戰(或者說兼顧陳謝集團指揮):

“粟裕及陳謝兩軍統一由粟指揮,由現地向豫鄂陝邊行動。”

也許是考慮到陳赓資曆比較老,粟裕指揮不大順暢,毛主席在電文中還特意強調:

“陳謝及十縱、十二縱受你們指揮,你們應當放膽指揮。”

不用說在大將裏,就是在元帥裏,也是屬于少見的。

只是粟裕一貫很低調,從之前兩讓司令、一讓元帥就不難看出他高風亮節,加上他爲人嚴謹的作風,自然不太可能如陳赓一樣說出如此“戲谑”之語。

有個特別的細節,足以說明粟裕在我軍之中的地位。

從1975年至1982年,粟裕連續擔任第四屆、第五屆人大代表會解放軍代表團的團長,這個職務雖然是榮譽性的,但之前連續三屆都是朱老總兼任的。

朱老總的德高望重毋庸置疑,而粟裕能接替他擔綱這一榮譽性的職務,也說明了黨和國家對他戎馬一生的功勞的認可和贊揚。

粟裕後來總自稱自己是“滄海一粟”。

據說晚年時,粟裕曾登門拜訪葉劍英,兩人暢談結束後,粟裕起身離開,葉劍英也拄著拐杖起身相送,粟裕趕緊攔住他,不讓他勞動:

“老帥相送,不敢當。”

哪知葉帥卻脖子一梗反駁道:

“百戰之老將,豈能不送!”

粟裕謙遜的回答:

“滄海一粟,不足挂齒!”

不過,粟裕實在拗不過葉劍英,只好同意他送到門口。

望著粟裕的背影,葉劍英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戰功高不居功,貢獻大不自大。不簡單呀!”

據《名將粟裕珍聞錄》的描述,在我軍曆史上,有八位統帥級別的被同事或者是下屬稱“某總”或“某老總”,並一直延續到建國後。

粟裕因爲年輕,所以大多數老部下都不稱他爲“老總”,而稱他爲“粟總”。華東野戰軍二十四軍老戰士,北京軍區師級離休幹部呂韌敏老人也回憶說,戰爭年代,將士們有稱粟裕爲“粟總”的,也有稱“粟司令”的。

張震後來調任副總參謀長後,就是依照解放戰爭時的習慣,稱呼粟裕爲“粟總”。

有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葉帥無論是資曆還是威望,都比粟裕高,但出于對他軍事能力的肯定,也稱呼他爲“粟總”。

1958年9月,粟裕卸任總參謀長,調軍事科學院任副院長、黨委第一副書記並兼國防部副部長。不過在9月19日,粟裕便動身前往軍事科學院報到,當時軍事科學院院長是葉劍英。

一聽說粟裕到來,葉劍英親自主持召開軍事科學院常委會議,並在會上強調:

“這個會是個歡迎會,歡迎粟總來軍事科學院工作,日常工作主要由他主持。”

據粟裕的秘書鞠開回憶:

“葉帥稱呼粟裕爲“粟總”,而不是“粟副院長,這說明葉帥沒把粟裕看成犯了錯誤的人。”

根據《粟裕生平大事年表》記載,粟裕到軍事科學院報到僅7天,他就陪同葉劍英赴徐水、保定視察69軍。

葉劍英對粟裕來軍科工作很重視,並且還對人表示:

“粟裕同志戰功巨大,他的到來,是對軍事科學院力量的很大加強。”

盡管也有各方面記載稱,粟裕被限制接觸部隊,但在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粟裕還多次下部隊視察,畢竟理論研究也離不開部隊實際。

不僅如此,同年10月5日,中央批複軍科,在葉劍英出國期間,科學院的黨委和日常工作均由粟裕負責。

1959年1月,粟裕在三座門主持召開全軍軍事科學研究會議,並在28日代表葉劍英在大會作總結。

不過,到1959年初,粟裕因心裏原因,加上工作勞累因素病倒,心髒病、高血壓反複發作,2月2日,根據醫生建議,粟裕必須暫時離開工作崗位休養。

葉劍英對粟裕的身體狀況十分關心,在聽到醫囑後,立即向中央軍委打了報告:

“粟裕同志因工作,特別是在這次軍事科學院的研究工作會議期間過度疲勞,故舊病發作,病情繼續加重,我們認爲需要長期休養治療。”

第二天,中央軍委便批複:

“同意粟裕同志休養。”

1959年2月6日,在葉劍英的陪停下,粟裕啓程到南京、廣州等地,一邊休養、一邊視察,當時不少老同事、老部下,對粟裕的身體狀況還表示關心。

同年3月,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張鼎丞、海軍司令員蕭勁光還特意陪同粟裕一起到了海南,在衆人陪同下,粟裕乘飛機抵達榆林(位于海南三亞市),視察榆林海軍基地,參觀了海軍艦艇。

在聽取了基地工作人員彙報後,粟裕還與蕭勁光一起反複討論了榆林港的建設問題,並且還提出建議:

“榆林基地是一個好軍港,隱蔽比較好,敵人從海上來,老遠就可以看見敵人,而敵人卻看不見我們。可以把榆林到三亞挖通,便于海軍艦艇的運動,能進能出。”

1961年7月8日,中央決定成立軍委軍事訓練和學術研究委員會,葉劍英任主任,粟裕、張宗遜任主任。

盡管那時粟裕因爲身體原因,經常處于休養狀態,但是他的工作並沒有停下,不僅到各地視察,還經常下到一線部隊去,各地地方幹部以及部隊首長也對粟裕到來十分高興,還彙報工作情況,粟裕也針對各種情況,提出自己的建議。

1965年11月,粟裕在上海休養期間,葉劍英還專程去探望,並囑咐他:

“軍事科學院就讓宋(時輪)、鍾(期光)去搞。要准備打仗,你是戰將,要把身體養好,准備打大仗、接大班。”

葉帥很希望粟裕能夠充分發揮他軍事才能,因此特意囑咐軍科,專門成立了一個班組,以便于粟裕下部隊時搞調查研究。

1969年,中蘇關系緊張,在征得同意後,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與政委紀登奎特意把粟裕請出山出謀劃策,粟裕聽說後,也不顧身體上的病痛,帶著幾個軍事參謀直奔中蘇、中蒙邊境,一連走了數月,整理出來一套系統的防禦作戰方案。

這套方案遞交軍科後,經專家商討予以充分認可。

由此可見,粟裕只是離開了部隊一線工作,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仍然在做系統的軍事研究工作。

1974年12月25日,粟裕向黨中央毛主席遞交了一份報告,即《關于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幾個問題》,報告除了對敵情分析外,還從四個方面論證了關于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問題,引起毛主席高度重視。

1975年1月,正在廣州視察的粟裕接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打來的電話,要他回京出席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粟裕回到北京後被選爲第四屆人大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團長,並出席了大會,並在會上當選爲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並在同年的2月5日,被任命爲軍委常委。

從此以後,粟裕開始參加軍委的日常會議以及活動,他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軍委常委會的工作。

也正因爲如此,在後來中央決定整頓軍隊,當時鄧小平決定派個人到軍隊走一走,葉劍英毫不猶豫的推薦了粟裕。

幾天後,葉劍英邀請粟裕到家中做客,並告訴他:

“我和鄧小平同志商量,決定派你到華東走一圈,公開的任務是對南京軍區幾個部隊作調查,實際上是實地考察,了解部隊的情況,摸清部隊動向,同時對一些老同志打打招呼。”

粟裕知道此行任務的重要性,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並嚴肅表示:

“一定完成任務。”

此後粟裕一路南下,先後在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停留,並與不少老同志進行了談話,時隔多年以後,不少老同志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然有許多感觸:

“當時粟裕同志語重心長的囑咐,讓我們看清了方向!”

在那段特殊時期裏,粟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77年8月,粟裕在黨的十一屆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央委員。盡管粟裕晚年身體很不好,但仍然堅持在工作崗位上,爲新時期的軍隊建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1984年1月下旬,粟裕病情突然惡化,至2月5日16時33分,經搶救無效逝世。

葉劍英聞聽粟裕逝世的噩耗,內心很是難受,片刻後他哽咽著說道:

“粟裕是位好同志啊!”

參考資料:

【1】《粟裕傳》

【2】《粟裕年譜》

1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