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之父,現在開始談“吳越同舟”了

南方+客戶端 2024-04-01 10:02:48

《孫子·九地》有雲: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大意是講在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交戰,一天在吳越交界處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著十幾個吳人和越人,雙方誰也不搭理誰。突然天色驟變刮起狂風,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顛簸,不趕快解開繩索把帆降下來,船就有翻掉的危險。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年輕的乘客不管是吳人還是越人,都爭先恐後頂著狂風惡浪一起去解繩索,他們的行動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麽好。這便是“吳越同舟”的典故。

▲ 吳越同舟,比喻雙方雖有舊怨,但面臨共同的危難困境,也會團結一致,相互救助。(動圖由AI生成)

近日,因上世紀60年代寫下《決策的本質:解釋古巴導彈危機》而聲名鵲起,又因2010年代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而名聲大噪的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北京引用“吳越同舟”的典故,建議借鑒中國曆史的智慧,從中去找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之道,探尋中美共存之法。

▲ 2012年,美國知名國際政治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指一個新興大國必然會挑戰守成大國的地位,而守成大國也必然進行遏制和打壓,兩者沖突在所難免。(插畫丨馬雪晶)

共存共生是中國人最樸素古典的哲學思想。我們的祖輩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取象比類之法,將世間事物歸爲五類,是爲五行學說。金木土水火,以剛勝柔、以專勝散、以實勝虛、以衆勝寡、以精勝堅,相克性狀反映矛盾對立無處不在。然而,金生麗水、水滋木茂、木助火熱、火沃土膏、土孕金礦,又體現出萬物相生普遍共存。

▲古代中國人認爲萬物相生相克,對立共存。

故而《類經圖翼》說,“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意思是,沒有自然萬物生生不息,也就沒有世界;而無所抑制,世界就會變得混亂無序。這種對立統一的哲學觀點,始終貫徹在中國勞動人民數千年的生活作息之中,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最終達到和諧共生。

▲浙江湖州南浔區桑基魚塘,始于公元前770-403年(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人在農耕社會中利用相生相克理念的典型例證,以塘中養魚、塘基種桑、桑葉餵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實現了種桑和養魚的相輔相成。

西方的哲學是如何看待共生共存的?在聖經中就有諸多關于共存的啓示,《馬太福音》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說:“要愛鄰如己。”《瑪拉基書》說:“神所喜愛的是和平的使者。”這些都強調了和諧的共存關系。

而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認爲自然界的美在于它的秩序與和諧;海德格爾在存在論的基礎上強調了人與世界的關系,認爲人類應當以釋放和接納的態度存在于世;阿蘭·迦耶提出“共生主義”的概念,倡導多元文化共存並建立惠及全人類的社會政治體系。

▲拉斐爾《雅典學院》:畫作中古希臘、古羅馬和作者所在時代意大利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荟萃一堂,表現自身笃信人類智慧和諧,贊美人類智慧結晶。

這些充分說明,共存共生並不是東方文明的專利,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訴求,在和諧共生中追求更美好生活是真正意義上的普世價值。

自漢斯·摩根索的“權力政治學派”崛起以來,“權力規定利益是普遍適用的客觀概念”這一說法受到大國政治擁趸的推崇。米爾斯海默先生的進攻性現實主義則更進一步將大國政治描述成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現實主義者們無不將無政府狀態,即不存在任何共同的最高權威視爲世界最顯著的特征,這爲武力殺伐、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根據,被打著自由主義旗號的美國實質上奉爲圭臬,對于國際秩序建構是合則用之、異則棄之,甚至不惜悔棋掀桌,對以中國爲代表的正義倡議是不斷摧之,競爭對抗之音不絕于耳,遏制打壓之舉罄竹難書,在世界上造成強烈的寒蟬效應。

世界人民在追問,中美兩國能夠和平共存嗎?我們的答案是:失敗者在犯下的錯誤上反複輪回,而成功者在荊棘的道路上另辟蹊徑,我們絕不願意也不可能陪著美國重演大國沖突的悲劇。

艾利森教授在北京訪問時也說,考察過去五百年的曆史可以發現,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戰爭並非不可避免,曆史已經給出可能的答案。

前人能實現的,我們當然也能實現,即使前人沒有實現的,我們也有勇氣開創性實現,這是作爲全球新興崛起的最大正義力量的底氣和能力所決定的。通過一手合作交流,另一手鬥爭博弈,我們終于迫使美國的精英階層不得不承認“穩定中美關系真有可能,美國將不得不與中國無限期共存”,繼而在短期內實現了中美關系止跌企穩。

▲2023年7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阿斯彭安全論壇上談及對華政策,表示“我們將不得不無限期與中國共存”。

當然,我們十分清楚華盛頓所說的“共存”是戰術性的,但是中國對待共存是站在哲學高度思考的。強調對抗和競爭,從哲學上講就是強調矛盾的對立而忽視了統一,缺乏辯證性思考只會導致機械和極端。

而所謂的“小院高牆”、“脫鈎斷鏈”,從哲學層面看則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一方過度發揮不正確的主觀能動性固然能夠造成一時的波動,但中美兩國人民要和平不要戰爭的願望變了嗎?中美兩國人民互利共贏的基礎變了嗎?中美經貿緊密相連的現實變了嗎?這些無法改變的東西,叫做規律。

▲2023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發表講話,表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應當建立必要的經濟關系。

發現規律、認識規律、遵循規律,便能把握前進大勢,這是推動事物前進發展的不二法門。基辛格先生曾說,“Trend”這個英文單詞不能完全表達“Shi(勢)”的意思。中國人說的“勢”,就像激流從高山上沖瀉而來,無可阻擋。政治家的責任就是要判斷“勢”,然後帶領人民順勢而爲,取得成功。

如何判斷中美關系的“大勢”?不妨把問題放在曆史的長河中,從長遠角度觀察和分析,從哲學高度探尋蘊藏在曆史背後的客觀規律。中美合作和共存是讓亞太更繁榮還是更落後?是更和平還是更動蕩?是更開放還是更封閉?答案是一致的。

▲2024年3月,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來華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表示中國充滿朝氣和活力。

世界發展大勢已經證明,促進經貿往來的規律是形成共同體,推動科技進步的規律也是形成共同體,保障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健康發更是需要形成共同體,而決定人類前途命運的最大規律也必然是形成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割不斷、打不破、變不了的科學規律。

“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這樸素動聽的歌詞唱出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心聲: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無論你在五湖四海何方,只要把中國視作合作夥伴,願意同中國交流,那一定會體驗到“擁抱過就有了默契,你會愛上這裏”的賓至如歸感。

▲2024年3月,美國華盛頓州中學生代表團走進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高級中學,體驗中國校園生活。

“東歸複得采真遊,江水迎君日夜流”、“聞道泉明居止近,籃輿相訪爲淹留。”中國開放共贏的態度是自古以來刻在骨子裏的基因。

而美國選戰已經逐漸白熱化,“打中國牌”成爲當下美國政治內鬥的常態,唱衰中國經濟成爲華盛頓重塑自信的昏招,美國國內多少對開展對華合作産生一些顧慮,乃至有人擔憂中國的改革會不會停頓、開放會不會止步。

春暖花開之際,中國領導人與美國工商界和戰略界代表在人民大會堂相談甚歡。對外傳遞的信息很明確:開放的中國願意攜手美國而不是對抗美國,發展的中國需要美國的助力而不是阻力,繁榮的中國是美國的機遇而不是挑戰,自信的中國歡迎良性競爭而非惡意打壓,改革的中國接受善意批評而非無端诋毀。我們歡迎美國企業繼續投資中國、深耕中國、贏在中國,同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共榮共生。

▲2024年3月27日,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在人民大會堂等待與中國領導人見面。

是啊,中美關系回不到過去,但只要秉持和諧共生的理念,就能夠擁抱一個更好的未來。去年,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最大的共識就是中美關系應該穩下來、好起來。只要中美雙方都把對方視作夥伴,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美關系就會好起來。當務之急,不僅要繼續探討“路標”,也要共同夯實“路基”,還要清除“雜草”。

▲ 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從對方的發展中獲益。

中國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胸襟,美國能有“吳越同舟,跨過‘修昔底德陷阱’”的勇氣嗎?白宮的大門應該向中美兩國的工商界和戰略界打開,聆聽來自人民真實的聲音。

【來源】朝陽少俠

7 阅读:1761
评论列表
  • 2024-04-05 10:32

    無法遏制你的時候就想與你共存,但國家發展的本質就是爭奪生存空間,不管是用和平方式還是戰爭方式

  • 星浪 10
    2024-04-03 17:58

    沒信譽說什麽廢話

  • 2024-04-05 10:02

    他的概念:指一個新興大國必然會挑戰守成大國的地位,而守成大國也必然進行遏制和打壓,兩者沖突在所難免. ----這在國外可能是個新概念,但是在我幾千年的曆史中,這不一直是這樣的嗎?

  • 2024-04-05 17:31

    西邊的沒信用的恐怖主義國家,永遠不要相信它們!

  • 2024-04-02 14:30

    打不死的,要加入?

  • 2024-04-04 08:59

    打嘴炮的人,簡稱公知。也沒有良心發現,只不過是到哪山就唱哪山的歌,帶風向的

  • 2024-04-07 10:01

    外交從來都不是談出來的

  • 2024-04-07 11:35

    印第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