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加到“相融”,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

中視財華 2024-05-10 20:17:22

十余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擘畫出媒體融合發展的清晰藍圖,系統謀劃媒體融合發展實施路徑,爲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媒體融合”發展成爲國家戰略,從相“加”邁向相“融”,堅持守正並不斷創新,媒體融合發展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形成生動實踐並結出累累碩果。如今,媒體融合已經跨過“相加”的過程,進入深度融合時期,“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已成爲新時代賦予媒體工作者的新的曆史使命。

強化思想引領是基礎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領悟其中蘊含的辯證法,科學、系統、准確地把握政治屬性與傳播屬性、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內容爲王與技術驅動等關系,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以融合力壯大主流陣地影響力。

新聞媒體具有政治性和傳播性。政治性是本質屬性,決定著新聞傳播的政治方向,傳播性爲重要屬性,決定著新聞傳播的手段和效果。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既要堅持“黨媒姓黨”的政治性,把牢“黨媒姓黨”這個“定盤星”,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又要緊抓新聞媒體的傳播性,用好“創新傳播”這個“放大器”,在理念、內容、手段、體制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方能壯大主流輿論新格局,不斷增強輿論引導力。

媒體融合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傳統媒體優勢在于權威性和專業性,新興媒體則有快速、互動、多元等特點,二者只有優勢互補、融爲一體、合而爲一,産生“化學反應”,形成資源、內容生産的有效整合,實現技術、平台的共享融通,才能變“相加”爲“相融”。

內容與技術是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的“雙輪驅動”。黨報、黨刊、黨台、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以技術賦能“內容”,讓內容與技術共振,以內容生産的高度、深度、溫度去感染人,以技術支撐的便捷、靈活、精准去服務人,才能占據媒體融合發展的制高點。

打造優質內容是根本

“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爲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內容生産是媒體的看家本領,也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優質內容、專業信息一直都是稀缺資源。“內容爲王”在媒體深度融合語境下承載著新的內涵,與用戶、市場有著更爲直接密切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以往“受衆爲中心”的意識,將目光聚焦于“用戶爲中心”的互動傳播和交互傳播的內容建設。同時,信息的快速傳播技術使得只有深入挖掘深層次的信息,運用更爲專業的技術手段實現延伸信息服務,才能爲用戶提供高品質內容。各地融媒體中心在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過程中,只有不斷提升內容的原創水平、提升內容的權威性和專業性、促進內容的智能化、場景化和沉浸化,把握內容建設的新特征、新驅動、新思維、新趨向,媒體融合的變化基因才會一直圍繞著“內容爲王”這一永恒軸心轉動起來,跑出速度和質量。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期間,北京市西城區融媒體中心融媒體中心爲金融街量身定制《對話·金融街》《金融街會客廳》《HI!金融街》等多檔融媒體創新節目,以媒體賦能北京金融街影響力、知名度持續提升。聯合北京號制作《北京號帶你逛北京》,不斷拓展“短視頻+樞紐連接”聯動理念。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各地融媒體中心要始終抓住內容這個根本,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發揮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的作用。

先進技術賦能是支撐

推進媒體融合過程中,內容和技術兩者相互支撐、相互融合,才能美美與共,行穩致遠。新媒體時代的典型特征就是信息傳播的多元、開放與共享。打破原有的新聞産出、推送模式,實現動態新聞信息采集更新及“私人定制”的分衆化推送,讓優質內容在報、刊、台、網、端、微同時發力,讓主流價值傳播得更廣、更遠、更精准,需要依托5G傳輸、移動直播、無人機采集、全景拍攝、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先進技術爲內容生産“賦能”,實現新聞産品的多樣化、立體化。同時依托大數據等技術對用戶進行精准畫像,提供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進而向用戶推送個性化和定制化信息,方能不斷推動內容生産方式的轉型升級。

深化改革創新是驅動

“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目前,各地融媒體中心報道內容已經從“以文字報道和政務類新聞”改變爲“文字、圖片、視頻、直播多形式報道和‘政務+服務’等滿足群衆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新聞”的模式。技術不斷革新,內容層出不窮,這就要求各地融媒體中心要以創新爲驅動,不斷探索新模式,構建新機制,打造新體系。

構建人才“矩陣”是關鍵

人才是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資源。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媒體深入轉型、深層融合、深度洗牌,對媒體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如今,融媒體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著隊伍結構不合理,轉型難,管理體制不健全,人才培養不足,高素質人才吸引力較低等問題。這就要求各地融媒體中心要創新人才管理模式,建立靈活的選人用人機制、科學的激勵機制、完善的培訓機制、人才交流機制、人才引進機制和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從而提高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要加強人才培養,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提供多樣化的培訓課程,搭建學習進階平台,開展實踐鍛煉,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要將薪酬分配制度與項目導向和個人發展相結合,以更加靈活的薪酬激勵、良好的個人發展空間吸引和保留優秀人才。要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可以與中央市屬媒體、互聯網企業、相關高校建立戰略合作,共同建設新媒體人才培養平台、孵化基地和學習實踐基地,從學習、實踐、就業等方面加強對融媒體人才的全流程培養。同時要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建立人才庫,通過定期考核等方式進行動態管理。制定人才健康成長機制,打造人才成長平台,從而激發中青年員工的潛力和幹勁。

發揮優勢深度賦能是路徑

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各地融媒體中心要立足轄區優勢,聚焦用戶需求,強化資源賦能,橫向發力,縱向延伸,方能不斷擴大傳媒生態“朋友圈”,打通從中央到基層的媒體融合“最後一公裏”。北京市西城區融媒體中心立足區位優勢,創新打造西城特色“1+3+N”媒體聯盟矩陣,將區級98家基層處級單位媒體聯盟,金融街重點機構媒體聯盟以及金科新區企業媒體聯盟納入其中。各地融媒體中心通過“政務媒體+企業(機構)賬號”“政務媒體+中央(市屬)媒體”“政務媒體+高校”等形式,可實現與企業機構、中央市屬媒體、高校之間的直播、訪談等聯動,探索搭建專業化合作平台及實踐基地,有助于傳媒生態新應用場景的落地。另一方面,要聚焦基層社會治理,緊抓“地域性和親切感”的最大優勢,打造部門協同的“朋友圈”,建立區域協同的“平台群”,織密社區協同的“關系網”,承擔好本地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的使命,將新聞宣傳的觸角紮根在基層,加強對本地特色、優秀文化的挖掘與傳播,開辦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聞欄目,做優做精本地宣傳作品,打造專屬的融媒體産品,當好區域新聞宣傳的“橋頭堡”。同時,還要做深挖收集民情民意的“蓄水池”,做好黨委政府和基層群衆的紐帶和渠道,爲群衆提供自下而上、暢通無阻的訴求通道,打造群衆與政府溝通對話平台,政府與群衆的宣傳推進平台。依托融媒體中心技術力量和人才優勢,打造綜合服務平台,探索在基層打造“融媒體基層站點”,開展“面對面”融媒服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