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張愛玲在美淒涼離世,死後一周後才被發現,衛生間丟滿紙巾

枯坐酒前 2024-05-14 22:05:00

1995年在美國洛杉矶的一間簡陋公寓裏,一代才女張愛玲孤獨離世,而她的逝世直到一周後才被人發現。

事發當地是一個普通的住宅區,張愛玲的公寓卻顯得格外淒清。沒有臨終的掙紮,沒有告別的機會,她就這樣靜靜地躺在房間的唯一行軍床上,房間裏到處是隨手扔掉的紙巾,廚房和衛生間一片狼藉。

從紅極一時的作家到孤獨的晚年,張愛玲的人生軌迹如同她筆下的故事一樣,充滿了轉折和諷刺。

殘章斷簡的歲月

歲月流轉至1995年,位于美國洛杉矶西木區的一處普通公寓,成爲了那年中秋節前夕最寂寥的場所。公寓內部布置簡陋,廚房裏堆滿了未洗的碗筷和散亂的餐具,衛生間也顯得淩亂不堪,處處可見隨手丟棄的紙巾。這裏是張愛玲的最後居所,這位曾經風靡一時的才女,她的生命在這裏畫上了句號。

張愛玲的作品曾經在中國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她自幼聰明過人,她7歲開始寫作,12歲便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她的才華在文學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特別是在1940年代,她的小說因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畫而備受推崇。然而,這樣一個才女的生活並不像她筆下的故事那樣光彩奪目。

1955年,張愛玲離開了香港,遠赴美國,帶著對未來的希望和對文學創作的無限憧憬。她期望在新的國度裏,能夠找到更多的靈感和更大的舞台。初到美國,她滿懷信心,認爲自己能夠通過文學作品贏得認同和成功,如同當年在國內的輝煌。但是,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讓她的作品難以爲繼,她的寫作在美國市場上遭遇了冷遇。

無論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是人際交往的方式,張愛玲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的生活節奏與她之前的經曆截然不同,這種變化讓她感到孤獨和迷茫。她嘗試過修改自己的創作風格以適應新的讀者群體,但始終未能找到滿意的解決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創作熱情逐漸減退,文學創作也無法帶來足夠的經濟收入來維持生活。

面對困境,張愛玲不得不求助于朋友,甚至一度住進了慈善機構運營的女子宿舍,這對于出身貴族的她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心理打擊。她的生活變得愈發艱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愛玲的生活和精神狀態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她開始逐漸從公衆視野中隱退,以至于在她生命的最後階段,幾乎與世隔絕。

中秋節的前夕,張愛玲獨自在公寓中度過。外界的節日喧囂與她的孤寂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天,沒有親友的陪伴,也無人知曉這位曾經的文壇巨星正在經曆著怎樣的內心糾葛。

無聲的離去

外面,盡管遠離了中國,洛杉矶的華人社區內依舊能聽到陣陣慶祝中秋的鞭炮聲,和家家戶戶團圓的歡笑聲。然而,在張愛玲的公寓中,只有窗外微弱的街燈透過髒汙的窗簾投射進些許光線,映照出屋內的淩亂與孤獨。

中秋夜,公寓內部的情形更顯得冷清。張愛玲躺在唯一的行軍床上,她的身下墊著一床已經泛黃的藍灰色毯子。房間內無一處不顯得雜亂無章,桌子上散落著幾張未完成的稿紙和一支幹涸的筆。廚房裏,洗滌槽旁堆放著幾天未洗的碗碟,刀叉散落一地,旁邊的垃圾桶內裝滿了過期的食物和破碎的包裝紙。

夜深了,一切都陷入了沉寂。張愛玲的公寓外,偶爾有晚歸人的腳步聲和遙遠的汽車喇叭聲打破了夜的靜谧。然而,這些聲音似乎與她無關,她的公寓裏,一切都停留在了靜止的時間裏,仿佛外界的世界與她無關。

隨著夜色的加深,張愛玲的呼吸變得越來越微弱,最終在一次輕微的呼吸後徹底停頓。她的遺體安靜地躺在床上,臉部朝向房門,猶如在等待著誰的到來。時間悄然流逝,房間內除了鍾表的滴答聲外,再無其他聲響。

一周時間悄然過去,外界並未察覺到這位曾經紅極一時的作家已經離世。直到房東因爲擔心租金未及時支付,敲門無人應答後,才聯系警方打開了房門。警察和房東首次進入這個公寓時,他們首先注意到的是廚房與衛生間的淩亂狀態,以及散落一地的紙巾和垃圾。

調查人員仔細檢查了現場,確認張愛玲的死因是心腦血管疾病所致。隨後,他們開始聯系可能認識張愛玲的人,希望能找到她的親友或熟人來處理後事。警方發現了張愛玲桌上的遺囑,其中寫明她的私人物品留給香港的宋淇夫婦,並要求不舉行任何葬禮,將遺體火化後骨灰撒到空曠荒野。

消息傳開後,許多曾經的朋友和文學愛好者都表示震驚和悲痛。張愛玲的遺體被安排在當地的惠捷爾墓園火化,而她的骨灰依照遺願撒入了太平洋,沒有親人到場。

浪迹天涯的終章

事後的整理過程中,宋淇夫婦接到了來自美國的電話,得知張愛玲已經去世的消息。盡管他們早已失去聯系多年,但這個消息仍然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在張愛玲生前的遺願影響下,宋淇夫婦決定遵循她的意願,處理她的後事。

當地時間的一個清晨,宋先生飛抵洛杉矶,單獨前往了張愛玲的公寓。他站在那個熟悉又陌生的門前,深吸了一口氣後,推門而入。眼前的一切,如同張愛玲生前的生活寫照,顯得淩亂而荒涼。宋先生心中湧起一陣無名的哀傷,他開始整理張愛玲留下的物品,那些書稿、信件以及生活中的瑣碎物品,每一樣都承載著她曾經的記憶。

公寓裏,書桌上堆放的雜亂無章的稿紙和信件被宋先生逐一查看。在一堆未完稿件中,他發現了張愛玲未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的手稿,雖然只有幾章,但仍然展示了她獨特的文風和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宋先生決定將這些手稿整理好,爲張愛玲出版一本遺作集,以此來紀念她的文學貢獻。

處理完張愛玲的遺物後,宋先生按照遺願前往太平洋。他租了一艘小船,獨自一人駛向海中。船在寬闊的海面上緩緩前行,陽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切看起來都那麽甯靜。到了指定的地點,宋先生打開了裝有張愛玲骨灰的簡單盒子,他輕輕將骨灰撒入海中,隨著海浪輕輕搖曳,骨灰慢慢融入大海,仿佛張愛玲的靈魂也隨之獲得了自由。

完成了這一切後,宋先生站在船頭,望向無邊的海洋。他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釋然和甯靜,仿佛張愛玲通過這片海洋,與整個世界和解了。他在心中默默祝福她能在另一個世界找到她曾經追求的那份甯靜與安詳。

回到香港後,宋先生與出版社聯系,安排出版張愛玲的遺作集。在書的序言中,他簡單地敘述了張愛玲的生平以及她對文學的熱愛和貢獻,盡管這本書只有少量的作品,但每一篇都是她對生活深刻感悟的見證。出版當日,許多老一輩的文學愛好者和年輕的讀者蜂擁而至,他們中有許多人深受張愛玲的作品影響,感激她在文學上的貢獻。

參考資料:

馮俊龍.張愛玲:一生充滿傳奇而又孤寂的才女[J].文史天地,2024(03):19-24.文獻收錄于中國知網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