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晚年受盡委屈,1990年冰心寫信讓他回大陸,他如何回複?

枯坐酒前 2024-05-16 22:06:32

20世紀初,中國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國家雖已結束了封建統治,但隨後的幾十年裏,內憂外患不斷,社會動蕩不安。

1990年3月,一封信跨越海洋,從大陸飛向台灣。信的寄件人是冰心,收信人是孫立人。

信中,冰心用簡潔而深情的文字,傳達了對多年未見的好友孫立人的思念。

當時90歲高齡的孫立人收到信後,心情複雜,手顫抖著拆開信封。讀到信中那句“希望將軍有生之年能回大陸看看”時,他瞬間濕了眼眶。

孫立人立即回信表示願意回去,但他並未如願。僅8個月後,他在台灣溘然長逝,終未實現“回到大陸看看”的心願。

重逢期盼

孫立人出生于1900年,安徽廬江人。1923年,他從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並通過了公費留學考試。同年8月,他和一批優秀的學子登上前往美國的郵輪,開始了留學之路。孫立人先後在普渡大學和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最終以優異成績畢業。

在去美國的郵輪上,孫立人與燕京大學的冰心同船。那時,他們並不熟識,只是在共同的朋友吳文藻的介紹下認識。吳文藻是孫立人的同班同學,後來成爲冰心的丈夫。

在美國完成學業後,孫立人先是在橋梁公司任職,但因在美國受到歧視,他決心棄文從武。經過一番思考,他進入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軍事管理。這一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迹,使他後來成爲中國著名的抗日將領。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孫立人帶領稅警總團奔赴前線,參加了淞滬會戰。在激烈的戰鬥中,他身負重傷,但依然堅持在前線指揮,爲中國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1942年,他率領中國遠征軍赴緬甸,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解救了被困的英軍部隊,贏得了“叢林之王”的美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冰心和吳文藻來到重慶。孫立人在重慶述職期間,經常去拜訪吳文藻和冰心,三人逐漸熟絡起來,孫立人和冰心的友情在這段時間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

在緬甸,孫立人指揮中國遠征軍,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多次擊敗日軍,保衛了滇緬公路。這一系列戰役,使他在國內外贏得了廣泛的贊譽。他不僅贏得了中國人民的尊敬,也受到了美英兩國軍隊的欽佩。

盡管孫立人在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但他在國民黨內部並不被信任。蔣介石始終對他存有戒心,認爲他是“外來人”,對其排擠和打壓。1955年,蔣介石以“兵變事件”爲借口,將孫立人軟禁。

被軟禁後,孫立人被迫離開官邸,搬到台中的小平房裏,過著艱苦的生活。他甚至爲了維持生計,種植玫瑰花並出售。這些“將軍玫瑰”成爲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也象征了他不屈的精神。

1988年,孫立人逐漸被解除軟禁。兩年後,冰心得知這一消息,寫了一封信給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見到這位老友。孫立人收到信後,深感欣慰,他立即提筆回信,表達了自己回大陸的願望。

盡管年事已高,身體虛弱,孫立人仍然希望能夠回到大陸,看看故土。他派長子孫平安回大陸祭奠先人,並讓他帶回關于故土的消息。孫平安完成了父親的心願,將故土的景象帶回台灣。

孫立人在信中回憶了與冰心的往事,表達了對吳文藻去世的遺憾,並說了一些近況。四個月後,他在90歲生日時,收到了孫立人從台灣發來的賀電。這份賀電充滿了對故友的深情,以及對故土的思念。

1990年3月,孫立人派長子孫平安回到大陸,替他祭奠先人。孫平安踏上這片祖國的土地,心中既有激動,也有沉重的責任感。他來到父親曾經的家鄉,感受到濃厚的鄉情,拜谒了祖墳,將故土的消息帶回台灣。

同年5月,冰心收到孫立人的回信,信中回憶了他們之間的友情,表達了對吳文藻去世的遺憾。孫立人還簡要提及了自己的近況,他在信中寫道:“雖未能親見故土,然心願已半償,盼將來能親見大好河山。”

四個月後,冰心迎來了90歲生日。盡管年事已高,她仍然精神矍铄。當她收到孫立人從台灣發來的賀電時,深感欣慰。賀電中寫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欣逢九十大慶。敬祝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份賀電讓冰心倍感溫暖。

未能實現的大陸情懷

然而1990年11月,孫立人在台灣溘然長逝。他的離世讓許多人感到惋惜,尤其是冰心。孫立人臨終前,特意囑咐子女,希望將自己葬于廣州的馬頭崗,與戰友同眠。這位曾經的抗日英雄,帶著對祖國深深的思念離開了人世。

孫立人逝世的消息傳到大陸,許多老戰友和朋友都感到無比悲痛。冰心聽到這個消息後,默默地在家中點燃了一根香燭,爲這位故友祈禱。她深知,孫立人對故土的思念是如此深切,而這一願望終究未能實現。

孫立人的葬禮在台灣舉行,場面莊重肅穆。許多前來悼念的人們都帶著深深的敬意。孫立人的棺椁並沒有被埋入地下,而是放置在石板上,用黑色花崗岩包裹。這位曾經的抗日將軍,雖然未能回歸故土,但他的精神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

在孫立人去世後,冰心經常回憶起他們相識的那段時光。她想起在美國的船上,那些年輕的歲月,孫立人和她共同的朋友吳文藻。他們曾經一起討論學術、談論理想,那些美好的記憶在她腦海中曆久彌新。

好在,孫立人的子女繼承了他的精神,繼續在各自的領域裏奮鬥。他們時常回憶起父親的教誨,特別是孫立人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故土的思念。他們也希望有一天,能實現父親未能完成的心願。

1992年,孫立人的子女前來祭奠祖先,受到了鄉親們的熱烈歡迎。孫立人的故居被修繕一新,成爲了當地的一處紀念館,展示他的一生和抗戰的輝煌事迹。

回到家鄉後,冰心繼續寫作,她以孫立人爲原型,創作了多篇散文和詩歌。她用簡潔而深情的文字,描繪了孫立人的英勇事迹和兩人的深厚友情。這些作品不僅紀念了孫立人,也成爲了時代的見證。

1993年,安徽廬江的孫立人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中展出了孫立人的遺物、照片和生平事迹。孫立人的後代以及衆多參觀者來到這裏,瞻仰這位英雄的事迹,緬懷他的精神。

1994年,冰心應邀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她站在講台上,面對著一群年輕的學生,回憶起自己與孫立人以及吳文藻的往事。她鼓勵年輕人要繼承前輩的精神,爲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同年,孫立人的子女決定將父親的遺願告知政府,尋求將孫立人葬回大陸的可能性。經過多方努力,最終獲得批准。1995年,孫立人的棺椁從台中遷往廣州,葬于馬頭崗,與他的戰友們同眠。

冰心在晚年繼續寫作和演講,傳播孫立人的精神。她的作品被廣泛傳播,感動了無數讀者。她用自己的力量,繼續爲社會傳遞正能量,成爲人們心中的一盞明燈。

1999年,冰心在福州安詳辭世。她的葬禮上,許多前來悼念的人們都帶著對她的敬仰和懷念。

永世紀念

孫立人的棺椁在廣州安葬後,每年都有許多人前來祭拜。這位抗日英雄,終于在故土安息。他的事迹被記錄在史冊中,成爲後人學習的榜樣。

2000年,爲了紀念孫立人的豐功偉績,廣州政府在他的墓地旁豎立了一座紀念碑。紀念碑上镌刻著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成爲人們緬懷這位英雄的重要場所。

孫立人和冰心的後代,繼續在各自的領域中奮鬥。他們時常回憶起長輩的教誨,努力將孫立人的精神傳承下去。他們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推動孫立人紀念館的發展和維護。

冰心在晚年繼續創作,用簡潔而深情的文字描繪了孫立人的英勇事迹,鼓勵後人傳承前輩的精神。孫立人的遺願在1995年得以實現,他的棺椁從台中遷往廣州,與戰友們同眠,最終在故土安息。兩人的事迹通過紀念館、書籍和影視作品被廣泛傳播,成爲了後人學習的榜樣。

1999年,冰心在福州辭世,她的離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她和孫立人的故事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他們用各自的方式爲社會傳遞正能量,成爲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通過他們的故事,後人看到了那個動蕩年代的風雲變幻,感受到了深厚的情感和堅韌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無數年輕人爲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鬥。冰心和孫立人的友誼與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曆史的記憶中。

參考資料:

李傳玺.孫立人晚年的大陸情懷[J].江淮文史,2011(02):57-63.文獻收錄于中國知網

慕津鋒.孫立人將軍寫給冰心的一封信[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0(12):19-21.文獻收錄于中國知網

1 阅读: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