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越慘,薩莉亞卻越賺?

科技也有趨勢 2024-05-14 07:54:39

◎作者 | 江橙

◎編輯 | 楊軌山

日元跌麻了!

一周前,日元兌美元一度跌至160:1,創下日本近34年新低。

盡管疑似在政府幹預後,日元彙率回升到155左右,但這一波貶值導致的通脹已經讓日本民衆切身感受到了什麽叫凜冬將至。

曾經被視爲日本通縮時期的象征物——牛肉飯價格在這波彙率暴跌的趨勢下迎來一波大漲。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主要進口自美國的牛肉價格,已經上漲至曆史最高水平。

然而,在這一波艱苦異常的漲價潮中,有一家西餐廳依然不爲所動!無論是在日本還是中國,一毛錢都沒漲價!

這家西餐廳就是如今在中國內地爆火的日本餐飲品牌薩莉亞。

問題來了,薩莉亞究竟是如何逃離這一波漲價潮的呢?

日元彙率大跌,日本餐飲界的噩夢也隨之降臨!

據統計,在過去一年,日本吉野家、松屋食品和食其家主推的牛肉飯,光牛肉成本就上漲了25.6日元。目前日本一碗牛肉拉面價格也已經上漲了200~300日元,一碗牛肉拉面大概要賣50元人民幣!

要知道,在如今的日本餐飲界,爲了避免倒閉的厄運,漲價已經成爲了常態。

還有一些漲價就經營不下去的餐廳,只能選擇關門大吉。

據央視報道,一家調查公司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日本餐飲業倒閉企業數量同比猛增近8成,並且創下了30年來的同期新高。

相較之下,薩莉亞簡直是逆流而上的一朵“奇葩”!

就算日本再多食品漲價,再高的物價上漲,恐怕也很難動搖“意大利沙縣”——薩莉亞的菜品價格。

如果硬要從薩莉亞的菜單中揪出點“漲價”的證據的話,其實也有。

近期,薩莉亞就悄無聲息地把一款售價1000日元的牛排,換成了羊排。但除此之外的菜品,都沒有漲價。

薩莉亞2024財年第二季度(2023年9月1日~2024年2月29日)的合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薩莉亞營業利潤達59.34億日元,淨利潤還高達25億日元,較上年同期增近6倍。

難道薩莉亞有什麽驚人的商業秘籍,可以抵禦時代的洪流嗎?

其實,這個秘籍說起來也不複雜。

大多數餐飲企業無可避免的漲價大概率是因爲市場供應商需要漲價,但薩莉亞直接從一開始就掐滅了這個隱患。

薩莉亞把功夫都做在前面,把菜品的全套供應鏈,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心。薩莉亞的西餐系列,都是名副其實飄洋過海而來的真貨。

挪威的蝦、澳大利亞的醬、意大利的面粉、西班牙的薩拉米……

如何把控進口原材料的成本?薩莉亞大手一揮,選擇直接買下原産地,把貨幣彙率對成本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日本、澳大利亞建立自己的農場和加工廠,生菜是日本本地直采,肉類來自自有的澳大利亞牧場,紅酒則來自意大利的自有酒莊。

甚至小到一顆番茄,都是自己研發種子,建立種植和養殖基地,從田間地頭直通到餐桌,構建起全套的供應鏈。

自己原料自己産,薩莉亞才能在日元彙率大跌的逆境中不漲價,屹立不倒。

其實曆史上,薩莉亞不是沒有嘗過原料供應地假以人手的苦楚。甚至因爲原料供應問題導致漲價,也曾經把薩莉亞打趴下過。

2003年,薩莉亞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但是並沒有延續在日本的勝利。

當時薩莉亞在中國開店的一應材料全都從日本進口,成本高昂。同時,薩莉亞身邊還有必勝客等品牌虎視眈眈,直到2008年,薩莉亞的門店數量都僅僅只有3家,經營慘淡。

而事情的轉機,恰恰是在2012年薩莉亞在廣州成立食品工廠之後。

自此,薩莉亞在中國內地宛如坐上了火箭,門店數量迅猛增長至2016年的120家,一發不可收拾。

截至2024年2月,薩莉亞的全球門店總數達到1549家,其中中國內地門店數量爲387家。

或許很多人對薩莉亞的印象都是“意大利沙縣”、“低配版西餐廳”。但它卻讓囊中羞澀的年輕人虔誠地喊一聲:薩門!

原因無他,在高檔西餐廳動辄上百元一份牛排的襯托下,薩莉亞最高45塊錢的牛排顯得格外親切動人。

不僅如此,薩莉亞還有10塊錢的朝日啤酒、12塊錢的披薩,14塊錢的意面……

簡直難以想象這是2024年的價格,連城中村豬腳飯都開始漲價的時代,薩莉亞還是二十年前的單價。

事實上,這正是薩莉亞能在這場彙率動蕩的浪潮中實現“盈利翻身”的第二招——

牢牢堅持低價路線不動搖。

爲了維持低價策略,薩莉亞可謂是煞費苦心。

一方面,除了實現自産自銷,遇上實在是需要采購的原材料,就另辟蹊徑——直接承包土地,談好收購價格,此後不論糧食豐收還是欠收,每年都按固定量進行采購。

這樣的好處是完全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還利于薩莉亞算賬。在承包期內的價格都是固定的,薩莉亞大可以把所有變動的款項固定下來,再進行壓縮。

另一方面,薩莉亞在中國的門店大部分位于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但都處于商業廣場偏僻便宜的門戶,就是爲了節省租金;

薩莉亞的廚房號稱“沒有一把菜刀”,餐品全是預制菜,後廚人員只需要將半成品加熱擺盤即可上菜,相對應的,人力成本也較低,甚至服務員也是兼職的。

就連托盤都沒有買,上菜純靠服務員手托。

此外,薩莉亞沒有加盟店,全是直營店,所有菜品的定價都需要總公司審批,如果某一菜品超過總公司的定價規則,那麽無論這款産品的利潤有多高,都不會得到批准。

每一分每一厘,都被薩莉亞用在了刀尖上,進而順理成章地打出了“低價、性價比”的招牌。

這些優勢,在經濟上行時期還看不出來什麽,但是在經濟下行的時代,恐怕就沒有人能夠拒絕低價的誘惑力了。

正如同曾經節儉到極致的中國父母可以省出一整套房子,薩莉亞也靠極致的“省”字訣賺出了一片天。

薩莉亞最新財報顯示,報告期內營業收入爲1046.34億日元,同比增長24.8%;營業利潤達59.34億日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6倍;淨利潤爲25.5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1億元)。

看來,薩莉亞這波簡直是站在了大氣層,從一開始就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別人越慘,薩莉亞越賺。

事實上,在經濟下行期間實現瘋狂盈利,已經是薩莉亞的“拿手好戲”。

回顧薩莉亞的創業史,我們發現薩莉亞業務爆發的時間點,與兩次重要的經濟衰退期暗合。

1967年,薩莉亞的創始人正垣泰彥在上大學四年級時,放棄了自己所學的物理學專業,決定跨足餐飲行業。

然而,創業初期,薩莉亞的經營狀況一直不溫不火。

從1967年-1992年總共25年的時間裏,薩莉亞總共只開了20家店。

等到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開始了“失去的30年”,餐飲行業規模被迫縮小,薩利亞卻以每年新開100家店的速度瘋狂增長。

甚至在1996年到2011年,這段被稱爲日本餐飲“冰河期”的時間內,薩莉亞的營業收入卻呈現“一飛沖天”的態勢。

這種曆史基因同樣延續到了中國地界。

薩莉亞從2014年開始,營收增速就在緩慢下降。

直到撞上疫情,再次上演“別人虧得越多,我掙得越多”的反差現象。

依靠在低價餐飲市場無可比擬的優勢,2021年薩莉亞營業利潤爲17億日元,一把翻身,直接扭轉了2020年虧損34億日元的態勢。

2022年,薩莉亞實現營收1442.75億日元(約合71.53億人民幣),光中國大陸市場就爲薩莉亞全球貢獻了22.9%的營收,同比更是增長了21.9%。要知道2022年還是中國的口罩期,餐飲行業哀鴻遍野的時候。

到了2023年,薩莉亞的營業收入直接飙升到1832億日元,一舉創下了曆史新高。

把這份成績單置于大的行業背景中看,更爲直觀。

2023年,雖然中國餐飲收入同比上漲20%,但注吊銷的餐飲企業數量是2022年的2倍,幹餐飲的難度堪稱“地獄級”難。

如果聚焦到西餐賽道,過去的兩年,不少品牌接連退場,曾風光無限的米氏西餐廳、新元素、綠茵閣等,要麽轟然倒下、要麽大幅關店。

就連耳熟能詳的必勝客、肯德基和吉野家等,都陷入了下滑、虧損的泥沼中。

相較之下,薩莉亞的逆流而上,足夠讓這兩年黯然退場的企業眼紅到滴血。

經濟上行期間,很多上天的豬把風口當成了翅膀,産生了我很牛的幻覺;而那些具備了穿越周期的力量,在經濟下行期間上天的,其商業模式才有研究價值可言。

0 阅读:0

科技也有趨勢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