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半熟戀人3》主創:在內卷的賽道裏尋找“生命力”

刺猬公社 2024-04-30 10:32:03

文|愛撈

編|園長

戀綜內卷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國外還是國內。

但《半熟戀人3》創造了戀綜史上少有的治愈時刻。它未必是一種盛大的浪漫,卻在等日出與海邊散步中,讓觀衆重拾心動的細節;它也不只是一檔只談愛的綜藝,“冰封故事”的設置,讓觀衆看到了打開自己的嘉賓。

作爲平台重點賽道,戀綜有著固定的用戶,也有著龐大的用戶基礎,但《半熟戀人3》在自己的摸索中,給觀衆帶來了不一樣的群像感、故事感,找到了再次戳中觀衆情感世界的按鈕。

做到第三季,制片人闫芝桦坦言沒有任何方法論,就像技巧在愛情面前失靈一樣,方法論對于戀綜也是一種不真誠的詛咒。

4月末的一個午後,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和《半熟戀人》制片人闫芝桦、第三季導演王鵬聊了聊做戀綜的思路,發現這個團隊並不僅僅是在做戀綜,也在爲嘉賓和觀衆制造一段難得而珍貴的故事。

它簡單而真誠,是內卷戀綜世界裏的“輕奢品”。

戀綜開始盛産“群像”

內卷的戀綜市場,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愛情”元素了。

2024年3月,韓綜《戀愛兄妹》的播出,讓戀綜市場再次打開新思路。原來戀愛關系不止單純和異性、前任有關,它也可以涉及到彼此的家庭。目前,這檔戀綜在豆瓣的評分,已經高達9.3,給觀衆超出戀愛範疇的驚喜。

與此同時,內娛的戀綜生態也發生了變化。闫芝桦在用戶調研的過程中發現,節目用戶的粘性雖然很強,但觀衆每年喜歡看的內容都在發生變化,“之前有一批CP粉進來磕糖,但是這兩年單純的磕糖內容未必能滿足觀衆的需求,大家想要看更多開放性、包容性、探討性的東西。”

于是,第一季走“羅曼蒂克”風的《半熟戀人》,在第二季嘗試了“戲劇性”,不斷總結和複盤後,又在第三季定下了“故事性”的基調。在不斷變化中,尋求節目的新鮮感。

真人秀最重要的就是“人”。作爲平台的重點賽道,戀綜團隊每年都要想盡辦法從單身男女群體中挖掘“好苗子”,然而池子有限,各大節目組的需求過盛。

爲了能夠選出更好的嘉賓,這一次《半熟戀人3》將選人的範圍擴大到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甚至是倫敦等海外,選角時間比從前多了一倍,連同選角標准也有所變化。

導演王鵬透露,一般情況下,嘉賓的高顔值、好工作、強代表性等,都是選角的普遍標准,但除此之外,《半熟戀人》在第三季中更關注嘉賓的“人物故事”,“每個人成長到三十多歲的樣子,跟他過往的人生經曆,原生家庭或者受過的教育都息息相關。”

王鵬舉了嘉賓盧嘉俊的例子。一開始盧嘉俊並不是一個非常顯眼的人,甚至在節目播出時,因爲一句“想找一個適合結婚的人”,讓他給觀衆留下了“大男子主義”的刻板印象。

而“冰封故事”的釋出後,盧嘉俊也迎來了口碑的逆轉。節目組設置了深挖人物故事的環節,盧嘉俊在這個環節中講述了自己母親和原生家庭的故事。在他十歲那年,母親被大火燒傷,他的童年和青春期因此受到影響,鮮少交朋友,但父母給自己的力量,讓他始終將家庭放在第一位。

盧嘉俊的故事,讓觀衆意識到,他並非是一個不渴望愛情的人,而是媽媽的經曆讓他從潛意識裏覺得“家庭更重要”。冰封故事的出現,讓大家對盧嘉俊的印象發生了改觀,觀察室嘉賓唐藝昕甚至爲初期對盧嘉俊的評價進行真誠的道歉。

“我們在看每一個人的時候,不僅是看到這個人,也一定會看到他的過去和未來,甚至是周邊朋友、自己的影子。人物故事可以帶來內容走向的變化,我們也希望多元的嘉賓和人物故事,讓戀綜變得更爲豐富。”

作爲一檔主打30+熟齡的節目,28歲嘉賓馬晉隆的出現,也引起了“節目組沒有找好定位”的非議。

王鵬從人物關系的角度進行了解讀。戀綜是一個與男女有關的雙向敘事,但無論是用戶,還是節目組,明顯對30+女性的關注度更高,而優質的男性在市場上的流通性不高,如果不擴大男性的選角範圍,很難選出與女嘉賓所匹配的男嘉賓。另一方面,“年上”與“年下”的存在,也加大兩性關系的敘事,“我們覺得既要有年齡比她大的男生,也要有年齡比她小的男生,提供豐富的戀愛關系。”

馬晉隆的年齡或許不符合節目的定義,但對節目組來說,他卻是一個優秀的年下弟弟模板。

比起講好一個“愛情故事”,《半熟戀人3》更想講好一個“群像故事”,讓每一位嘉賓的故事、更多的情感關系,被另一半看到,也被同類看到。

向內尋找“生命力”

從《心動的信號》第一季首播,到《半熟戀人3》收官,騰訊綜藝已經在戀綜賽道耕耘了六年之久。有人從中找到了心儀的另一半,有人借助節目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個人社交賬號,有人則不斷積累愛情經驗。

但紅極一時的戀綜,不免面對風向的變化。如果說曾經磕糖是一種流行的娛樂,那麽在過去一年中,網友對“戀愛腦”的討論卻居高不下,面對影視劇中戀愛腦的女主角,也總是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比起曾經,大衆似乎比以往更不需要愛情。

但闫芝桦並不擔心戀綜因此沒有自己的看客,“愛情無論在什麽年代,都是一種剛需。不是大家不談戀愛了,而是現在大家對于愛情的需求越來越高,對于愛情的本質,也看得越來越清晰。”

這也要求平台在做內容時,不斷創新。這種創新並非是形式的,而是服務于內容,進行“價值層面”的創新,尋求戀綜與觀衆的情感勾連。

“我們越來越發現,戀綜裏偶像劇式的愛情,離大衆的生活越來越遠了,讓觀衆沒有向往感。所以我們今年不僅把故事性作爲選角的標准,也把生命力作爲了一種重要標准。”對于闫芝桦來說,“生命力”意味著強能量,能夠感染觀衆沉浸到愛情故事中。

李夢蝶就是一個經典的代表。她有著黝黑的皮膚、健美的體魄,熟練沖浪的樣子,一出場便讓觀衆眼前一亮。闫芝桦覺得這是一種生命力的體現,更深度的能量是:“積極相信愛情,願意付出努力,並有健康成熟的愛情觀。”

能夠用自洽的邏輯正確對待感情,是戀綜表達的關鍵一步。如果嘉賓遇到困難,以一種消極的方式去處理,就容易對觀衆造成負面的觀感,如果他能通過自己豐富的閱曆成熟地處理每一段關系,爲自己和他人負責,則會影響觀衆的“獲得”指數。

王鵬所理解的“生命力”與情緒有關。戀綜的嘉賓往往會被貼上“精英”的標簽,但王鵬並不想將節目的表達停留在外形層面,而是將扁平的“標簽”還原爲立體的“人物”。選角階段除了要挖掘人物的故事,他還要發現人物故事背後的情緒細節。

和盧嘉俊一樣,沈正的人生也十分曲折。2017年,沈正生了一場重病,在長達幾年的時間中,她都在骨穿和化療中度過。曆經生死的這段時間,她從不一樣的角度看見了這個世界原本的樣子。

但就像她說的“更想記住當下快樂的瞬間”一樣,對于曲折的經曆,無論是沈正、邵佳榮,還是盧嘉俊都沒有放棄,而是仍舊相信愛情,繼續走下去。

“愛情的生命力會讓人不斷地振奮起來。如果你在緩步獨行的時候,有一個人能夠與你齊頭並進,你就會覺得不孤獨,在我看來,這就是節目想表達的生命力。”

盡管節目組並沒有刻意去呈現每一個人身上的“生命力”,但這三個字卻成爲“情緒價值”的關鍵影響因素。好的人物故事,自然會與觀衆構成喜怒哀樂的共振。

戀綜“勇敢”表達

《半熟戀人3》的主創,還是想在這個越來越多人不需要愛情的時代,鼓勵大家“勇入愛河”。

在整個制作流程中,除了選角,選址與模式對于主創來說,同樣有操作上的難度。第三季提出了“全脫産戀愛”的模式,節目組讓參加節目的嘉賓開啓了一場爲期21天的悠長假期,談一場毫無外界幹擾的純粹感情。

做了三季的戀綜,闫芝桦發現一個人要想談一場戀愛,就必須爲此付出時間和精力,“無論你做什麽,只有投入才有可能獲得。”

愛情同樣如此,但處于30+年齡段的人群,忙于事業,生活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在戀愛過程中考慮的因素往往更加複雜,很難挪出一段只專注戀愛的時間。主創希望反其道而行,在嘉賓人生重要的階段,爲他們打造一個悠長的假期,讓大家全情投入其中。闫芝桦相信,即便最後沒有結果,全脫産的過程也會變成嘉賓一段珍貴的經曆。

“在決策層面,半熟團隊有兩個地方做得比較好,一個是在選角上付出的時間夠多,盡管沒有達到完美程度;另一個就是提出了‘全脫産的概念’,它很勇敢也足夠美好。”

王鵬給這段“全脫産戀愛”找到了一個戀綜從未選過的地址,一個海邊的民宿,比鄰海岸線,讓嘉賓更加沉浸到這段悠長的假期中。

這樣童話一般的世界,也不免讓人質疑戀綜中的現實感。但王鵬說,“無論你是在便利店遇到一個心動的人,又或者是在旅行中遇到,地點從來都不是他們這段戀情是否真實的挑戰。唯一的挑戰是他們長期的發展,是以後的一年又一年。”

在節目組看來,無論在什麽時間、什麽地點,對方給你造成的情感沖擊,一定都是真實的。主創們只是想爲這段熱烈的追逐,創造打開自己和對方的條件,讓他們能夠認真討論未來。

在節目接近尾聲時,李夢蝶和江俊霖認真地討論著將來的去處,兩個人並沒有將“異地”看作愛情的宿敵,而是探討著延續這場愛情的可能性。看到這一幕時,王鵬很欣慰,因爲《半熟戀人3》這檔綜藝在全脫産的過程中,讓嘉賓沉浸其中的同時,也給了“異地戀”一些直視問題的勇氣,“我們想給異地戀的朋友鼓鼓氣。”

《半熟戀人》系列的成長,也讓闫芝桦在戀綜賽道,有了更勇敢的想象。即便賽道內卷,闫芝桦認爲大家還有機會創造新可能。

她期待有一場顛覆性的創新在戀綜賽道出現,“比如將戀綜的年齡段擴大到黃昏戀或者探索新的人物關系。”但如何在內容、口碑、商業上做好平衡,仍需要探索。

追逐觀衆的喜好只能落後,闫芝桦做戀綜的感受就是常做常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挑戰發生。但也正是因爲如此,她覺得騰訊戀綜還可以創造更多可能。

0 阅读:95

刺猬公社

簡介:內容産業垂直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