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元帥怎麽就成了奸臣?

最先鋒 2024-04-01 22:18:20

對于熟悉《楊家將》這部小說和戲劇的讀者來說,一定對大奸臣潘仁美恨得咬牙切齒。

然而,真實曆史中的潘美,和《楊家將》演義中的形象大相徑庭,他不僅是北宋開國名將,而且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爲北宋南征北討,鞠躬盡瘁。

潘美,北宋一代著名將領,其赫赫戰功在《宋史》中得到了顯著的體現,位列列傳第17名,而同期的楊業則排在第31位。

他不僅在北宋的建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了關鍵的“陳橋兵變”,支持趙匡胤登基,從而贏得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極大信任和重視。

這一點在宋太祖實行“杯酒釋兵權”時表現得尤爲明顯,潘美是少數未被剝奪兵權的將領之一,足見其在太祖心中的特殊地位。

開國元帥

在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趙匡胤在陳橋驿黃袍加身,發動兵變。

在這種情況下,他需要首先告訴後周的執政方關于新朝的建立。盡管這看起來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實際上卻充滿了生命危險。

潘美臨危受命,沒有絲毫退縮,他穿上戰時的盔甲,連夜趕回開封。在後周的朝堂上,他傳達了大義,使得中外舊臣老將都歸順了新朝。

因此,趙匡胤才能夠兵不血刃地回到開封,建立了趙宋政權。

趙宋政權建立之初並不安甯,那些擁兵自重的後周節度使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陝州節度使袁彥,他很可能成爲北宋立國後的第一個障礙。

潘美獨自一人前往陝州,成功地說服了袁彥進京參拜趙匡胤。趙匡胤對此感到非常高興,贊揚潘美說:“你實現了我的願望!”

到了公元970年,北宋已經擁有了近200個州的地盤。潘美只率領10個州的兵力,深入嶺南地區,進攻南漢。面對潘美的進攻,南漢傾全國之力進行抵抗,甚至投入了北宋軍隊從未見過的象兵。

然而,潘美依然所向披靡,成功地俘虜了南漢國主劉錶。在拿下南漢之後,北宋又相繼平定了南唐和北漢。在這兩場滅國級的戰役中,潘美都立下了大功。

由于他的卓越貢獻,潘美受到宋太祖和宋太宗的高度評價,多次升遷,並被封爲代國公、韓國公,死後還被追封爲鄭王。他的戰功被曆史學家高度評價,認爲他的戰功要比楊業大得多,並被宋朝視爲大忠臣。

潘美與楊業

在宋朝的統一戰爭中潘美始終忠心耿耿,一路南征北戰,爲大宋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後就是宋朝與契丹大遼的一系列戰爭。可以說宋軍在這一系列戰爭中處于劣勢,直至公元 986 年宋太宗發動的一生中最後一次北伐,潘美率領楊業帶領一路宋軍出兵雁門,一路連戰連捷。

但因另一路的曹彬兵敗,潘美軍不得不撤退。撤退途中,監軍王侁強令楊業出戰,楊業無奈只好出戰。

事先,楊業先跟王侁、潘美約好讓他們在陳家峪埋伏接應。王侁、潘美當時同意了這一做法。

楊業所率的北宋步兵與遼國的騎兵在野外作戰,因寡不敵衆,連連敗退,只好率軍轉戰到陳家谷。王冼等人的伏兵行至半路,聽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嚇得倉皇撤退,一走了之。

楊業來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一兵一卒,只好率孤軍奮戰。他與遼兵血戰良久,身負幾十處傷,部下也幾乎全部陣亡。最終,精疲力竭的楊業被遼兵俘虜,絕食三日而亡。

潘美唯一的錯誤在于對王侁的決定反對的不夠堅決,最終同意了王侁的意見,結果導致楊業孤立無援,全軍覆沒,被俘不屈身亡。

結語

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是潘美嗎?依據《宋史》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作戰前,力主出戰的人是王冼;作戰時,臨陣潰逃的也是王冼。據記載,潘美起初基本站在楊業一邊,也主張避敵,只是後來王冼、劉文裕堅決主戰,潘美就沒有堅持立場。當王冼帶兵撤退時,潘美還予以制止。

後人多認爲王冼是個小人物,便將主要罪責推到了潘美身上。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王冼名爲隨軍護軍,實爲皇帝安插在軍中的親信。他有直接向皇帝彙報的特權,可以隨時爲朝廷提供軍情。

因此,潘美雖身爲統帥,也不得不忌憚王冼的勢力。從戰後的處罰情況來看,潘美只是降職,王冼、劉文裕卻是撤職發配,可見主要責任不在潘美。

可以說,潘美雖有過失,但絕不是如後人流傳的嫉賢妒能、借刀殺人一般罪大惡極。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