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速超黃金!2024年吃不起系列又多了一樣

科技也有趨勢 2024-05-10 07:40:37

◎作者 | 竹芒

今年熱衷做投資的人不會想到,當大家的眼睛都緊盯瘋狂的黃金,暴漲的“大餅”時,一個樹上長出來的橄榄型農作物,會比他們手裏拿的硬通貨,還有增值空間。

從年初開始,可可期貨從最低每噸4034美元漲到了最高11722美元,漲幅超過270%。

這幾日更是上演過山車行情,前一日人們還在爲暴跌10%痛哭流涕,後一日又因暴漲10%高歌一曲。

瘋狂的可可,正在席卷全球。

圖源:新浪財經(4月28日)

愛吃巧克力的人想不到,2024年,居然會是吃不起巧克力的一年。

“去年45元,今年116了!”

“本地供貨商420,原來一包198元”

“之前買了一大包可可粉,剛剛一看,也漲價了一倍!”

“再也沒有以前的價錢了,真後悔當初沒多買幾袋囤一下!”

圖源:小紅書

那些開烘培店的老板,更是哭暈在廁所,大聲控訴:我就不做巧克力産品了行不行!

圖源:小紅書

這並不是中國市場在惡意制造恐慌,各國巧克力價格都在暴漲。

研究機構NIQ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巧克力蛋的平均單價已比去年上漲了12%;

在英國,受歡迎的複活節巧克力彩蛋的價格已飙升高達50%。

好時、雀巢、費列羅等國際知名巧克力品牌早已掀起漲價風。

以雀巢爲例,2022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其價格同比上漲幅度分別爲10.1%、9.8%、9.1%、6.3%、5.2%。今年一季度,在高速增長的基礎上,雀巢價格上漲仍有3.4%。

瑞士巧克力制造商Lindt & Sprüngli(瑞士蓮)在今年3月甚至直言:“目前很難預測可可市場會發生什麽!”

爲什麽一夜之間,巧克力市場就變天了?

答案要從巧克力之母——可可自身說起。

作爲一種經濟作物,可可樹對于生長環境很是挑剔,喜歡高溫、高濕,接近赤道又濕熱的熱帶雨林是可可樹最喜歡的棲身場所。

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可可豆,都來自于非洲西海岸的兩個小國:科特迪瓦和加納。

但是自兩大主産國在2021/21産季創下可可産量曆史記錄後連續三年減産。當下更是面臨一場60多年來全球最大的可可供應短缺期。

這兩年,極端氣候頻發,西非地區頻發反季節大雨,部分可可樹花朵受損無法結果。過度降水還直接觸發腫芽病毒和黑豆莢病的爆發,致使可可莢腐爛和變硬。

禍不單行的是,去年全球還迎來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強大的厄爾尼諾致使在關鍵生長期內,可可種植園面臨幹旱,影響可可成熟。

可以說,暴雨接連幹旱,急劇變化的氣候是可可減産最大的“元凶”。

從2023年10月開始的收獲季,可可持續短缺。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從今年4月份開始,科特迪瓦産量已經下降至33%,加納2023-2024年的收成也將達到22年來最低水平。

國際可可組織(ICCO)預測,2023年至2024年可可的供應缺口爲37.4萬噸,較前一産季的7.4萬噸缺口增加405%。

擴大的缺口推高可可豆價格,根據新華社報道,科特迪瓦和加納今年的可可豆價格已經比去年上漲一倍多。

當地一些可可加工企業,已經因爲買不起可可豆而無法正常運轉,比如科特迪瓦九大可可加工企業之一的國營企業Transcao因可可豆價格高而停止采購,使用庫存原料生産。美國嘉吉公司在科特迪瓦的可可加工廠因原料供應不足,今年2月停産一周。

根據石油交易員Pierre Andurand的分析,“我們將以有史以來最低的庫存研磨比率結束這一年,並且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耗盡庫存。”

簡單來說就是,庫存相比于需求,遠遠不夠。

Andurand表示,如果一切成真,那麽這一指標將跌破1970年代中期創下的記錄低點,當時價格5000美元每噸,折合通脹調整後爲26000美元每噸。

也就是說,“最壞的日子”還沒有來。

作用到下遊巧克力産品,據央視財經報道,預計今年第四季度,美歐年底節假日期間,巧克力糖果的零售價格還將繼續上漲。

大洋這岸的中國朋友,要吃巧克力的話,也得抓緊囤了。

太貴!吃不起,我不買了行不行?

暴漲風波背後,這一次我們發現,消費者的態度,明顯變了。

“漲呗,不吃”

“買不起就不會胖了”

“反正也不是必需品,不買立省”

圖源:微博

在漲價新聞的評論區,比起馬上沖進貨架囤貨,更多人走向反面。

實際上,巧克力在中國早就賣不動了。

根據OC&C企業管理咨詢,中國巧克力市場在經曆了長期雙位數高速增長後,自十年前開始明顯失速。自2014年起,市場規模停滯在200億人民幣左右徘徊不前,消費量在此期間持續下滑,在疫情期間更是遭到重創。

如果不是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在銷售量持續下滑的背景下,這份數據,會更加難堪。

圖源:OC&C企業管理咨詢

爲什麽國外飽受歡迎,連奧黛麗·赫本每晚都要吃一塊的巧克力,在中國卻總是挺不起來?

究其緣由,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重原因:比起甜,中國人其實更愛鹹。

雖然每每到了端午,全國網友都要爲鹹粽子好吃還是甜粽子好吃吵上一架,一碗豆腐腦也被拉入甜鹹之爭,但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

中國是食鹽攝入量最高國家之一。

2019年7月16日,《美國心髒協會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最新Meta分析顯示,過去40年期間,中國各年齡段人群的食鹽攝入量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大約是世界衛生組織最高限的兩倍。

作用到零食領域,同樣有此偏好。OC&C企業管理咨詢顯示,中國的鹹味零食占總零食市場的58%,遠高于飲食結構相似的亞洲國家,鄰國日本,也只有37%。

第二重原因:“減肥”、“控糖”,變成了飲食正確。

近幾年,隨著肥胖率、糖尿病患病率等數據的上升,人們對于健康的追求越來越突出,過去買東西只看口味好不好吃,如今還要看成分表、熱量表,講究健不健康。

一時間,選擇“減糖”、“零糖”,成爲了某種正確。

雖然巧克力主要成分可可脂,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所含的熱量很少。但是市面上很多的巧克力要麽添加了白砂糖等其他原料,要麽用的代可可脂制作,致胖因子,自然就多了起來。

因此在整體失速的巧克力市場中,也有一類單品賣得好:黑巧。

2020年,定位“無糖”的每日黑巧成爲天貓黑巧類目銷售榜單 Top 1。2021年“雙11”期間,黑巧産品增速高達90%,成爲近年增速最快的細分品類。

根據觀研報告,2015——2019年全球巧克力新品中,宣稱低糖的比例爲41%,宣傳高纖維含量的比例爲32%,未來,功能性、有機和低糖低脂巧克力仍是市場主導。

第三重原因:“禮物經濟”失效了。

巧克力在中國的風靡,一直和其社交屬性分離不開,“洋節”送禮、新年禮物、戀愛必備、婚禮剛需,是最常見的消費場景。

這使巧克力擔負起了甜蜜的鏈接,見證著一個又一個好事發生。

但這也直接導致,路子越走越窄,不像西方人作爲日常零食,比如瑞士,幾乎有人的地方就有巧克力。上了瑞士航空的飛機,空乘就會拿著一籃子巧克力過來發,上機發、中途發、下機還有發。在瑞士吃巧克力,就和呼吸一樣正常,根本不需要創造消費場景。

而反觀中國,當結婚的新人越來越少,“舔狗經濟”崩盤,巧克力的應用場景沒了,也只能和失寵的鑽石一樣,慘遭抛棄。

雖然整體而言,中國人並沒有那麽愛巧克力了,但有一個例外:黑巧。

可以說,在整體失速的巧克力市場中,黑巧就是那匹披荊斬棘的黑馬。

2020年,定位“無糖”的每日黑巧成爲天貓黑巧類目銷售榜單 Top 1。2021年“雙11”期間,黑巧産品增速高達90%,成爲近年增速最快的細分品類。

中國熱帶農科院推出來的黑巧、生巧,同樣成爲網紅單品。

一方面,黑巧符合人們減糖、減脂的預期,另一方面,研究也表明黑巧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能降低膽固醇、降血壓。

從全球來看,同樣呈現這種功能性的趨勢。根據觀研報告,2015——2019年全球巧克力新品中,宣稱低糖的比例爲41%,宣傳高纖維含量的比例爲32%。

未來,功能性、有機和低糖低脂巧克力仍是市場主導。

甚至可以說,中國巧克力品牌要實現“彎道超車”,或許寶就得押在黑巧身上。

畢竟,當下的中國巧克力市場,是“洋品牌”的天下。

走進商超,貨架上擺的主打送禮的金色小球費列羅、中産二代擁戴的歌帝梵、年輕情侶喜愛的德芙、橫掃饑餓的士力架……背後對應的無一不是外企。

根據中研網報告,目前我國的巧克力零售市場,國外公司占9成以上。

德芙美國的,費列羅意大利的,雀巢瑞士的,瑪氏更是憑借德芙、士力架、M&M、Crispy脆香米拿下中國30%的巧克力市場,坐穩頭把交椅。

來源:觀研報告

對比之下,本土品牌則毫無還手之力。

要麽轉入中低端市場蟄伏,比如陪伴90後長大的足球巧克力、金幣巧克力、麥麗素。

要麽改頭換面,打不過就加入,比如徐福記、金絲猴先後被雀巢和好時收購。

本土品牌用艱難求生來形容,一點不爲過。

比如國産巧克力“一哥”金帝,曾經何其輝煌,自1991年上市後,連續多年占據國産巧克力品牌第一,銷售量與德芙並駕齊驅。巅峰時期的2012年,更是賣出了6億元!

但自被中糧抛棄,好鄰居接盤後,如今再難覓金帝身影。

但黑巧的出現,終于讓中國巧克力品牌嶄露頭角。

梁實秋先生曾在一篇名爲《吃》的短文中說:“我們中國人講究吃,是世界第一。此非一人之言也,天下人之言也。”

或許不用多久,一款能讓人記得住的中國巧克力品牌,將以低糖、低卡的打法,帶領著我們進入新的藍海。

畢竟中國人,更懂中國人的胃。

0 阅读:200

科技也有趨勢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