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正式發布雲辇-Z技術,爲何比德系主動懸挂出色?

陳文俊Sam 2024-04-26 16:20:28

這次北京車展雖然沒去現場,但我這幾天都在研究比亞迪在車展發布的雲辇-Z,基于我這段時間對這套系統的理解,說說我的看法,以及爲什麽會用在仰望U7上。

雲辇-Z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跟之前比亞迪發布的雲辇系統是完全不同的,因爲這是一套徹底電動化的懸挂技術,這次首次引入懸浮電機作爲懸挂的控制系統,這跟我們之前知道的彈簧、空懸、CDC+彈簧、CDC+空懸完全不同,它的懸挂機構是基于獨立電機來驅動,通過車輛對道路情況的識別進行主動預判調節,以達到通過道路的最佳懸挂狀態,並且因爲結構本來就是基于電磁動力,懸挂的能量可用于回收給電池充電。

舉個比較簡單易懂的例子,在這套懸挂系統下,車輛不僅能在幾乎沒有抖動彈跳的狀態下通過坑窪、減速帶,而且減速帶還能成爲「充電帶」,每通過一個凹凸路面就是給車省電或者充電。

不過光因爲主動懸挂和動能回收就說雲辇-Z牛逼這點有點牽強,因爲這兩點現在一些豪華品牌已經在做,比如BBA,這幾家現在都有自家的主動懸挂方案去提升駕乘舒適品質,而且都用在諸如S78這些頂級産品上。

然而無論是奔馳還是寶馬,德系主動懸挂基本上都是通過側傾杆+電機、彈簧+電機的方案,去實現主動減少懸挂傳入車廂感知的原理,這雖然能實現出舒適駕乘的效果,但對振幅抑制的能力是有限的,這對于像減速帶這種慢速通過的障礙還好,但連續的坑窪、減速帶主動懸挂就不一定能反應過來,這才是德系主動懸挂方案的問題所在,也引申出這次雲辇-Z的特點——響應巨快。

雲辇-Z能做到快是因爲通過懸浮電機直接參與與減震筒的懸挂工作,車輛直接對路況進行預判,然後直接驅動電機對懸挂進行調整,比如在通過坑窪路時車輛瞬間提升車身高度和姿態,以達到最佳減震效果目的,由于行程比傳統懸挂短很多,所以電機與減震筒幾乎可以做到實時減震。比亞迪官方的數據是10毫秒50次調整,這對于快速通過多坑窪路段完全能做到幾乎沒有抖動的形式品質,更關鍵是它還能量産!

不得不說這回比亞迪確實牛,我很期待之後的上車表現。這裏我找到了一條U7在比亞迪六角大樓門口路過減速帶的視頻,大家可以留一下車輪和車身動態,非常穩。

至于通過雲辇-Z能看到U7的一些什麽信息?U9、U8現在都有明確的路線,超跑和SUV,U7的定位側重點更多是回到高性能豪華轎車上,類似于奔馳S的定位,而不是另一款跑車。當然,U7的性能絕對是能跟燃油跑車一較高下,只是它的側重點更多實在豪華和品質這方面,我將它定義爲 Ultimate luxury car,終極豪華車。

最後,仰望U7和雲辇-Z都會在今年下半年上市,可以一起期待一下。

0 阅读:58

陳文俊Sam

簡介:分享一些數碼、一些汽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