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者領航,數百文史知識點,帶孩子真正讀懂中國上下五千年!

秦朔朋友圈 2024-05-02 02:55:53

擡頭開軒舉目, 高樓大廈林立,資訊信息潮湧。 好像什麽都是現代的。

孩子翻開書本,

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書禮樂易春秋。

好像什麽都是古代的;

孩子生于信息時代,長于樓宇之間,

如何了解傳統文化?

如何理解祖輩生生世世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要隆重介紹給你的,是一套由北大教授、文化學者、美學大家葉朗和朱良志,用深厚廣博的學識和平易近人的文字,爲孩子創作的中國傳統文化入門讀物——《孩子從這裏讀懂中國》(全5冊)。

打開這套幫孩子全面了解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映入眼簾的風景將會是:

《走近琴棋書畫》:借由漢字、毛筆、音聲、形象,被注入器物的那些古老的情感旨趣,從時間的維度上被逐一闡述。並非技法層面上的鑽研,而是覽略文化、通曉情趣。 《穿越時光的建築》:屋檐、階梯、院落、走廊……無論用以皇權,還是民樂,在建築的世界中,空間成爲一種儲存曆史和記憶的匣子,被閱讀和感悟。 《震驚世界的創舉》:中國古代長期以來被視爲是“無科學”的,科技是“奇技淫巧”。實際上,在有神論的西方曆史上,對科技的抵制有過之而無不及。相反中國,我們不但有技術,而且很高明! 《流淌千年的藝術與美感》:玉石、青銅、瓷器、服飾……是認真仔細過好每一天的先民們,在日常生活中孕育的繁多美麗。 《我們的詩詞歌賦》:溯遊《詩經》,馳騁《楚辭》;沿時代大河“飛流直下三千尺”,彙入唐詩;在下遊宋詞的“藕花深處”,“爭渡,爭渡”。 |我們的詩詞歌賦

這套書幫助孩子在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中遊刃有余地暢遊,廣泛而不泛泛地涉獵,活躍思維,開拓眼界,迅速擴充自己的知識寶庫,讓小朋友成爲寫作文時的小作家,裝修時的小設計師,旅遊時的小向導。

一條爲讀者們精心准備了贈品:國風金屬冰箱貼。 共有四款冰箱貼,隨書隨機贈送一枚。 清新脫俗,靈動飄逸,是誰能把冰箱點綴成敦煌壁畫一樣! 想要收集全部款式也可以單獨購買冰箱貼。

|甲辰龍年限定冰箱貼

(有收集癖的讀者,偷偷告訴你:購書有機會獲得隱藏款“甲辰龍年限定冰箱貼”哦~)

紙上紀錄片,家中博物館

氣勢磅礴的紫禁城,宮牆深院後,到底有怎樣的意義? 大人不一定答得上,但“小百科”可未必。建築,同樣也是一種語言,只不過是藝術語言,正如音樂、文學、繪畫一樣。這本書能幫小朋友做的,就是給他介紹基本的“語法”: “我們設想在明代或清代,一個地方官員到京城朝見皇帝,他先是被引到一座大門前,他以爲進了門就會見到皇帝,誰知進了門並沒有見到皇帝,遠遠看去,又有一座壯麗的門橫在前面。他精神上感到一種壓力,覺得自己變渺小了。進了門,他以爲這下就該見到皇帝了,誰知仍然沒有,擋在前面的是端門。”

——《孩子從這裏讀懂中國:穿越時光的建築》

朝見皇帝的漫長過程,重重阻隔,直到筋疲力盡才見到皇帝,沿路處處是披甲的宮中禁軍,到了殿內,自然腿軟跪下了。如此生動的描述後,小朋友肯定就明白皇權的威嚴就是紫禁城宏大的奧秘。 到了旅遊景點,說罷幾句“好美”、“好好看”,就欣然回家。 孩子認識了藝術的“語法”後,說不定會發出幾聲“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慨歎,給你仔細分析園林的構造、牌匾上的書法。 下次旅遊看名勝古迹大概能給你講不少門道出來呢! 不僅如此,還配有高清古畫,給孩子感性認識藝術的機會,就好像真的來到了博物館,對著其中的文物古董,回望曆史的背影。 大家小書,深入淺出

葉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爲美學原理、藝術理論、文化戰略。著作有《文章選讀》《美在意象》《胸中之竹》《欲罷不能》《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國小說美學》等。

作者葉朗作爲中國當代美學家,同樣關注教育,曾經多次著重強調過“美育”思想,並且認爲孩子的美育、人文教育是心靈的、時代的要求: “我們的人文藝術教育作爲普及教育和素質教育,正是爲培養時代所需要的巨人提供土壤,提供精神、性格、胸襟、學養等方面的營養,正是在這種普及的人文藝術教育和科學教育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培養産生時代所需要的巨人。”

朱良志,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哲學與藝術關系的研究,出版《中國美學十五講》《真水無香》《南畫十六觀》《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一花一世界》等著作二十余種,作品曾獲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等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好書獎等。

朱良志教授在傳統藝術、藝術哲學方面潛心研究,尤其是繪畫、書法、園林和中國藝術哲學。他曾言:

“這些年來我在跟學生和教師一些接觸中,發現他們不是不喜歡這個東西,而是形勢所迫,根本就沒有時間。人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用美的眼光欣賞一些東西,例如藍天,白雲。” 如此以來,作爲純粹無染的童心,大概是塗抹傳統文化天然的紙張。關于傳統文化的各種問題都可以由這兩位著名學者來解答,通過這些深入淺出的解答,孩子能夠獲得正確而辯證的曆史觀,提高人文素養,塑造理性性格。 以傳統人文返照自身 “中國人”這個詞的概念肯定不只是國籍。 我們是中國人,是因爲我們浸泡在名爲中國文化的清泉中。每當迷茫無措,就會有“源頭活水”疏通人生的渠溝。試想小學生活,玩伴的面貌恐怕已經模糊,但總有一兩首小詩、三四幅插畫映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這些文化,反而成爲勾連過去的珍貴線索。

那麽,孩子能不能理解父母的生活呢?

可不可以看見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如何變遷的?

明不明白中國人真正的含義呢? 孩子正值理解自我、尋找自己的關鍵時刻,需要通過理解過去——構建正確的曆史觀,經由關照他人——比較中外民族,來回答“我是誰”的自诘。 而這套書,有意識地去幫助孩子構建正確的曆史觀,在啓蒙科普的角度上,聽聽漢民族的故事,聽聽我們和別人的不同。

就拿書中談及的“絲路”和“鄭和下西洋”做例子: 過去我們爲了能確認自己的文化在國際中的位置,把中國文化看成西方的反面:

西方是商業的,而中國是農業的;

西方是海洋文明,中國是大陸文明;

西方開拓而中國固守…….

向大陸方向遠望,絲綢之路所影響的區域可以說是幅員遼闊,從東亞遠及歐洲。 中國的貿易活動帶去了繁榮,而不是堅船利炮。 沿著海岸線向南,鄭和下西洋的偉績至今仍被東南亞、南亞人民所記憶、所懷念。 中國的航海事業是反對霸權和欺淩的,不是殖民主義的。

通過本書,再次反觀中國傳統文化,孩子則可以通過在曆史中遨遊,作爲世界的“新人”,去重新獲得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

孩子或許會在某個未來的時刻,忽然拾起一段曆史,用強烈的生命體驗,將其拼湊到自己的情感中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成長爲中國人。

所謂成長,就是反複定位自己。如同一場在棋盤上舉棋不定,思忖良久,最終落子無悔的對弈。

那麽不妨用這套書,讓大家成爲孩子的領路人,嘗試去領悟。

/// END /// 內容來源一條app 有任何産品反饋,請聯系一條客服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