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要去見一次泰山,走過南天門,看小天下事

今夜讀青史 2024-04-05 08:28:22

我一共去過泰山三次。

第一次是上大學期間,趁著學校開運動會,不需要上課,與幾個同學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第二次是從東北辭職以後,遊覽山河散心的時候,與濟甯的一個朋友見了面,聊得開心乘興去登泰山。

第三次是在九年前,與一個遠方的朋友約在泰山腳下,夜登泰山。

泰山雖然海拔不高,只有1500多米,遠不如黃山、華山等,但由于它位于黃河下遊平原,千裏平川獨一峰。古今帝王文人爲它賦予了太多的文化意義和超凡脫俗的地位,使泰山承載了遠超其他名山的文明重量,被稱爲“天下第一山”。

一、岱廟

坐車到了泰安城,可先在山腳下隨便找個幹淨的小餐館,嘗一嘗當地美食,休整一下,養足精神。

如果到的早了,或者說精力充沛,就可以先去附近的岱廟逛一圈。

岱廟,又稱東嶽廟,西漢武帝時建于博縣境內,武則天將其遷至泰山腳下現址,後遭多次損壞和重建,是曆代帝王舉行封禅大典,祭祀泰山神祇的場所。

據《史記·封禅書》中記載:【登封報天,降禅除地】。在泰山頂上築圓壇祭天,故曰封;在泰山腳下小山上築方壇祭地,故曰禅。

自遠古時期,泰山就有封禅活動。春秋名相管仲曾向齊桓公說過:“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

自周以後,帝王自認是上天的兒子,故稱天子,封禅就是天子向天帝述職的儀式,因此凡封禅者,必須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績,否則就會受人嘲笑。

自秦始皇始,前後共有12位皇帝來過泰山,但其中只有六帝在泰山舉行過正式的封禅儀式,其他的只在山下進行祭祀。

其中封禅次數最多的便是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共封禅8次;而來泰山次數最多的,則是有名的風流皇帝乾隆,一共來過11次。

宋遼澶淵之盟後,宋真宗爲挽回面子,假稱天降祥符,並去泰山封禅,直接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檔次。自此之後,曆代帝王再也不將泰山封禅當做標榜功績的儀式。

元朝爲馬上民族所建,對封禅不感興趣,明清兩朝則是在北京建了天壇和地壇,就近祭祀。但也仍有不少皇帝爲了彰顯自己的功業,來到泰山腳下的岱廟祭祀天神。

岱廟院內,唐槐漢柏,禦碑林立,注視著每一個站在面前的人。它們見到過太多的世事變幻,如今又在見證一個盛世的繁華。

二、泰山奶奶

登山應該從大紅門開始,最好是晚上12點以後出發。

夜登泰山,月色朦胧,路兩側松濤陣陣,前邊星火點點,走近了,每一點星火下都是一個小攤,賣水和吃食,旁邊聚集著幾個走累的登山客。

經過萬仙樓,路過鬥母宮,到達壺天閣,突然感覺從遠處隨風傳來一聲鍾樂,傾耳細聽,節奏舒緩、沁人心靈,這是道家音樂。

泰山是道家名山,也有不少佛教古刹,但更多的是古今文人雅客的題詞文章,中國很多名山都是如此。

在曆史上,宗教都有很強的傳播性,一有機會就迅速擴張,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開始排斥其他宗教,甚至是與皇權相爭。

比如佛教,在最初傳入中國的數百年裏,幾起幾伏,每一次興盛之後都有一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比較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而在西方,教權與王權之爭更是一個持續了千年的曆史主旋律。

但到了中國民間,宗教爭鬥就變成了戲劇性的小故事。我小時候聽說過一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與老佛爺爭泰山的故事,充滿了小孩子氣。

據說,在很久以前,泰山還是名山無主的時候,碧霞元君和老佛爺都相中了泰山寶地,欲在此蓋觀修行。兩人爭執不下,玉皇大帝前來裁判,約定二人比試法力,誰先登頂則由誰掌管此山。

一聲令下,老佛爺拔腿就向山上奔跑。碧霞元君也不甘落後,但終究是女神,體力有虧,一路追到山頂也沒看見佛爺的影子。

碧霞元君知道是佛爺先登了頂,但又舍不得將泰山拱手讓人,就想了一個辦法,脫下自己的一只繡花鞋,埋在山頂最高處,作爲證據。

誰知當她開始挖土的時候,卻在同一個地方挖出了佛爺埋下的木魚。看來老佛爺也很聰明,想到了同一個方法。

碧霞元君靈看著木魚,心機一動,將木魚取出,又向下挖了三尺,埋好繡鞋,再依原樣將木魚埋好。

碧霞元君下山後,老佛爺早就信心滿滿地在山下等著了,說是自己先登頂泰山,還將木魚埋在山頂最高處做爲證據。

碧霞元君笑而不語,等到佛爺挖出木魚之後,在衆目睽睽之下,又向下挖出了自己的繡鞋。

老佛爺目瞪口呆,知道上了當,卻也無可奈何,只得將泰山讓給碧霞元君,去泰山北麓谷山建造玉泉寺,又被稱爲佛爺寺。

儒釋道三教教理各異,是入世濟民還是出世修行?是修仙還是成佛?已經爭辯了一千多年。但爭鬥結束後,也不妨做個鄰居,你在山上、我在山下,各展抱負、各受香火,彼此相安,老百姓都覺著很正常。

三、五大夫松

再往上走,就到了中天門,此處爲登頂半程之地,可以稍歇一歇腳。

過了中天門,來到雲步橋,原爲木橋,常被洪水沖毀,民國年間才改建爲石橋。此處兩側崖高谷深,經常雲煙深鎖,一橋如飛龍橫臥,人行其上,如步雲端,故稱“雲步橋”。

走著走著,突然擡頭,看到一個石坊,上書“五大夫松”四個大字。趕緊四處觀望,卻並未見到有參天古樹,只有旁邊五松亭內幾株松樹,似是而非。

當年秦王嬴政一統天下,自認功勞超過三皇五帝,遂稱皇帝,封禅泰山。

剛開始秦始皇抱著虛心態度,召來70多名齊、魯的儒生博士,一起商議封禅儀式,但各家衆說紛纭,沒有定論。秦始皇一怒之下罷黜衆儒不用,劈山修路直上泰山,按照自己的想法祭天立碑。

回程之時,突遇暴雨,秦皇一行無處可去,只能在路邊松樹下暫避,以待雨停。因此樹護駕有功,被封爲“五大夫”爵位,稱爲“五大夫松”。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實行軍功爵位制,共分20級,第5級爵位的名稱即爲“大夫”,俗稱“五大夫”,乃是低級爵位。

所以,“五大夫松”其實是指一棵松樹,而非五棵。

後來,齊、魯儒生聽聞秦始皇在泰山遇雨,都偷偷地嘲笑他不懂祭祀禮儀,無德而封禅,惹天神生了氣。

四、十八盤

快到十八盤了,路上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除了年輕的學生之外,還有不少拜山的香客,她們大多是農村的婦女,年齡50歲以上,背著一個圓鼓鼓的包裹,裏面裝著飯和水,還有各種貢品和高香。

還有些年齡特別大的老人,走路顫巍巍的,爬幾步歇一會兒,一點點往山上挪。

在泰山附近,曾經流傳著一個說法:

有些人本來就是神仙身邊的童子轉世,等到死了以後需要重新返回天界,而泰山主神東嶽大帝統管陰陽兩界、主宰人間生死,正是他們轉世的負責人。

所以,很多老人都會去拜祭泰山,有的甚至住在山洞裏,以求死後能夠就近登天。而那些能夠死在泰山上的人,更被認爲是“有幸”獲得泰山神的垂青,升級成爲泰山童子。

在人群之中,有一個女生突然吸引了我的注意。

她看起來是個大學生,背著雙肩包,雙手合十,每登一個台階都要雙腳並立,然後再踏上另一個台階。

我坐在路邊石頭上,看著她從下面一步一步地走上來,又一級一級地走上去,獨自一個人,旁若無人、不停腳步地拾階而上。

她是許諾了什麽嗎?泰山一定會滿足所有誠心的人。

五、雲海日出

埋頭爬過十八盤,已經氣喘籲籲,忽然有涼風吹來,渾身一個激靈,頓覺渾身上下一陣清爽,原來是到南天門了,趕緊從包裏拿出厚衣服穿上。

如果忘記了帶衣服,也不打緊,山上隨處都有出租軍大衣的小攤,花一、二十塊錢,租上一兩件,亦未嘗不可。

走在天街上,到處都是等著看日出的人。天色尚早,先歇一會兒吧,找個避風的地方,和衣而臥,靜待天明。

想在泰山頂上看到雲海日出,是需要機緣的。有很多人登山,都是爲了日出而來,能如願者總占少數。我來過三次,只有幸得一面之緣。

天稍亮,人群便簇擁著都搶過去了。

天際遠處茫茫蒼蒼一片,若不是大家都朝著那個方向,根本猜不出太陽會從哪邊出現。突然有人一聲驚呼,人群立時湧動起來,把相機、手機都盡量舉高,生怕丟掉任何一點變化。

開始只有一絲深紅從黑暗中透出來,接著紅色越來越多,漸漸染過黑色底板,向兩邊鋪展開來。大家知道它要來了,都屏住呼吸。

突然,一道金光穿雲而出,散成數道光芒,緊接著一輪紅日露出眉梢,在七色雲彩承托下一點點跳出來,照亮地上一條河流,如龍行蜿蜒。

雲海的時間很短,太陽一出來便沒有了。

其實,看不到日出也不必失望,泰山之上隨處皆名迹,觸目即風景。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向東南眺望,竟然看到吳國都城蘇州門外的白馬,真是好眼神呀。

李太白暮春登臨泰山,一口氣寫了六首詩,詳細描述了他在泰山的見聞和感受。【天門一長嘯,萬裏清風來。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

杜甫應試落地後,雲遊齊魯,更是被泰山巍峨的氣勢所震撼,留下千古名篇《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六、泰山石敢當

來到泰山,必然要買一塊泰山石。

小的時候,經常看到在房屋牆角對著路口的位置,都嵌著有一塊顔色黝黑的石磚,上面寫著“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問了大人,才知道是石敢當是泰山上的神,而那塊石頭,也是專門從泰山買來鎮宅辟邪用的。

聽一個朋友說,泰山早就封山,不允許開山采石了。現在市場上所謂的泰山石,大都是來自不遠處某個地方的石頭,跟泰山石紋理完全相同,根本分辨不出來。只偶有泰山腳下的村民去山裏撿幾塊石頭,背下來的才是真正的泰山石,但也只能做小擺件了。

且不說一塊小小的石頭能不能鎮住妖邪,假如真的有用,大家每個人都取一塊帶回家,泰山或許早就不在了。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愛好者,願與你一起品讀曆史,分享人生。

1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