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真的是被師兄李斯害死的嗎?還是真凶另有他人?

今夜讀青史 2024-04-23 20:34:19

韓非,出身韓國宗室,從小遍覽商鞅、管仲、孫武、吳起等各家著作,長大後投奔荀子門下,學習輔佐帝王之術。

戰國末期,秦國獨強而六國皆弱,天下歸一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公元前262年,秦將白起攻韓,占領野王(即今河南省沁陽市),將韓國一分爲二。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舉郡投趙。一時間,韓國朝野動蕩,統治層分崩離析。

此時的韓非正值青年,一腔熱血立志報國,不斷上書進谏,但都被韓王視若無物。韓非非常失望,退而著書,寫成《孤憤》、《五蠹》、《說難》等名篇。

秦王嬴政看到韓非的文章後,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因而攻韓。韓王緊急召見韓非,派其出使秦國。

韓非到了秦國後,卻受到李斯、姚賈等重臣的诋毀,說韓非是韓國公子,必會爲了韓國而損害秦國。因此韓非被下獄受訊,並被同門師兄李斯毒害而死。

韓非雖死,但他律法治國的思想卻受到各國君主推崇,在後世發揚光大。

韓非精通遊說之道,爲何卻因遊說秦王而死呢?其實,從他的著作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一、《五蠹》

韓非列舉了五個人群,分別是學者、言談者、帶劍者、患禦者和商工之民,認爲他們是【邦之蠹也】,對國家有害無益。

學者:指的是著述立說之人,他們托古論今,宣揚先王之道,貶低當今之法,擾亂君主行政。或許這也是韓非由儒轉法的原因之一。

魯國有個士兵,每次作戰都當逃兵。孔子問其故,這個士兵回複說:“我家有老父,死了就不能贍養父親了。”孔子以其孝順,提拔他做了官。

韓非以此爲例,說明仁孝之人其實是國家的叛徒,並不值得提倡。

言談者:指的是縱橫遊說之人,他們遊走于各諸侯國之間,依靠三寸不爛之舌,巧言蒙騙,置國家于個人之後,借他國之勢爲自己謀取私利。這其實是韓非在秦國被殺最直接的一個原因。

魏國人姚賈在趙國爲官時,曾受命聯合韓、魏、楚等國攻秦,後來中了秦國離間之計,被驅逐出趙。姚賈來到秦國後,受到秦王重用,奉命出使楚、燕、趙、越四國,以重金收買,瓦解了山東各國合縱攻秦的同盟,被拜爲上卿,封千戶。

但韓非卻認爲姚賈是借秦國的權勢和財寶,私交各國諸侯,勸秦王不要重用姚賈。姚賈則以韓非曾勸秦王先攻趙緩滅韓爲理由,說他是韓國間諜,將其下獄。然後與李斯合謀,逼迫韓非服毒而死。

帶劍者:指的是遊俠刺客,他們標榜仁義氣節,不受國法約束,爲私人恩怨不惜觸犯國家法律。

自古至今,這個群體在民間往往都享有很高的名氣,他們通常被認爲是以暴制惡、助人揚善的俠客,甚至還有“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說法。

患禦者:指的是逃避兵役之人,他們攀附于權臣貴族之家,到處鑽營謀私,逃避保衛國家的責任義務。

在戰國時期,實行全民征兵制,每個人都要輪流服兵役。這些人隱藏在權貴之家做門客,只爲主人獻計獻策,卻不爲國家效力。

商工之民:指的是商人和工匠,他們假冒僞劣,囤積居奇,謀取暴利,向下壓榨百姓,向上竊取國家財富,于國于民皆無益。

古時以農業經濟爲主,商業經濟發展不完善,這些群體不事農業生産,卻靠從中投機取巧,賺取利益。他們不産生價值,卻獲得了最多的財富,就像現在的炒房客,肆意炒作房價,謀取不義之財。

二、《孤憤》

韓非重點討論了君主身邊的兩種臣子,權臣和近臣。

所謂權臣者,【無令而擅爲,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力能得其君】。他們獨攬國家大權,在外勾結敵國,在內結黨營私,表面上清正無私,實爲竊國大盜。他們往往都很有能力,卻很難真正地對國家有益。

所謂近臣者,是指那些深受君主信任的親信之人,他們不一定有多大能力,也不一定有多少智慧,卻能夠從各方面影響君主的決策。他們聽不懂高深的道理,也不關心國家利益,只關心自己是否高興。

其實,這兩種人在我們的身邊普遍存在,他們把持著公司的重要崗位,或拉幫結派、排除異己,或爲一己之私、欺上瞞下,最終將公司折騰的一塌糊塗。

韓非認爲,因爲所處的位置不同,君主與臣子的利益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一爲公一爲私。

【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傑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

君主的利益在于能夠因才用人、因勞賞功,從而使國富民強;而臣子的利益在于少幹多得,損公肥私。

三、韓非之死

死亡,好像是法家的最終歸宿。

他們重利輕義,用律法編織的牢籠,將整個天下都置于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生命,而鑰匙則在君王一人之手。

他們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君主的信任。但信任二字,在是非面前又是顯得多麽的脆弱。一句讒言、一次誤會,高高在上者原本熱烈的眼神瞬間變得疑惑,仿佛你以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在陰謀害他。一切辯白都是徒勞,等來的只有鞭笞與哀嚎。

如秦之商鞅,在秦孝公死後,即被誣告謀反,身受車裂之刑。一代兵聖吳起,在魏國文侯死後即被排擠出走,在楚國悼王去世後,也被諸貴族大臣圍攻而死。

即便有善終者,如魏國李悝、韓國申不害,也都是因爲死在了支持他們的君主前頭,否則也是再劫難逃。

韓非曾用衛國彌子瑕的故事說明君主信任的重要性。

彌子瑕在衛國做將軍時,深受衛靈公寵愛。有一次他聽說母親得了疾病,來不及請示就偷駕君主的馬車回了家。按照衛國法令,私駕君主馬車應受斷足之刑。

衛靈公知道這件事以後,沒有懲罰彌子瑕,反而稱贊他孝順,爲了回家看望母親竟然不惜斷足。

後來,等到彌子瑕失了寵,衛靈公又重提舊事,以其偷駕馬車將其治罪。

那麽,如何才能逃脫一死呢?

這個問題很難,自古至今,功成身退都是名臣宿將的最高追求,卻鮮有能夠善終者。

楊雄曾說:【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至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說服別人應該懂得進退之道,自己的主張與人契合就“進”,不合適就應該主動“退”;如果擔心自己的說辭不符合領導的心意,就會使用各種手段,最終反噬到自己。

法家這種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愛好者,願與你一起品讀曆史,分享人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