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咳嗽診斷與治療臨床實踐指南(2023基層版)

諸葛康康 2024-04-22 19:24:51
本文來源:選自《中華兒科雜志》, 2024,62(4) : 292-302. 摘要:咳嗽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和就診原因。我國基層醫療機構限于診療技術和條件,對兒童咳嗽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認知普遍不全相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此,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臨床藥理學組等聯合制訂“中國兒童咳嗽診斷與治療臨床實踐指南(2023基層版)”,通過前期調研,充分征詢基層醫生的意見,針對兒童咳嗽評估、診斷、用藥、轉診和健康教育等方面9個迫切關注的重要問題,形成17條循證推薦意見和建議,旨在指導基層醫務工作者規範、科學地診治兒童咳嗽,同步提升對兒童咳嗽的管理水平。 二、術語解釋 1. 咳嗽病程:按照咳嗽持續時間,兒童咳嗽分爲急性咳嗽(<2周)、遷延性咳嗽(2~4周)和慢性咳嗽(>4周)。 2. 咳嗽性質分類:根據無痰或有痰,將咳嗽分爲幹性咳嗽和濕性咳嗽。 3. 特異性慢性咳嗽:指可歸因于潛在疾病(通常是肺部來源)的慢性咳嗽。通過檢查與評估,大部分慢性咳嗽可以識別出潛在病因。 4. 非特異性慢性咳嗽:指咳嗽爲主要或唯一表現,經適當檢查與評估後,仍然沒有明確病因的慢性咳嗽。 三、指南重要臨床問題及管理策略 臨床問題1:咳嗽患兒如何合理使用祛痰藥和鎮咳藥? 推薦意見1:不推薦咳嗽患兒常規使用祛痰藥和鎮咳藥(1A)。 推薦意見2:建議對濕性咳嗽、痰液阻塞、咳痰費力、影響生活和學習時,可在權衡療效與安全性後酌情選擇適宜的祛痰藥;對劇烈或頻繁的幹性咳嗽、影響生活和學習時,首要是明確病因,並可根據具體情況酌情短期使用鎮咳藥緩解症狀(GPS)。 祛痰藥和鎮咳藥在兒童咳嗽的治療中使用普遍,基層臨床實踐中,祛痰藥和鎮咳藥的廣泛使用乃出自患兒家長的擔憂以及對改善患兒生活質量的迫切需要。咳嗽治療中祛痰藥和鎮咳藥的有效性缺乏嚴格的循證醫學證據,臨床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藥現象。 祛痰藥可分爲黏液溶解劑、黏液動力促進劑、黏液調節劑、痰液清除劑,其機制包括降低黏液黏度、改善黏液清除動力學、減少氣道分泌物産生、增加黏液量使痰液易于咳出。尚缺乏祛痰藥治療兒童急性咳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報道,不同國家對祛痰藥使用推薦存在很大差異,歐洲藥品管理局不推薦2歲以下兒童使用祛痰藥,加拿大和比利時不推薦6歲以下兒童使用。一項系統評價顯示乙酰半胱氨酸和羧甲司坦祛痰劑對2歲以上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咳嗽的療效有限。另一項系統評價發現黏液溶解劑聯合抗菌藥物較對照組(抗菌藥物聯合安慰劑)治療兒童肺炎的主要結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不推薦咳嗽患兒常規使用祛痰藥,尤其對2歲以下兒童需更加謹慎。 鎮咳藥治療兒童咳嗽的有效性證據不足,且可能導致多種不良反應,嚴重時可引起死亡,故不推薦常規使用。多項系統評價提示右美沙芬治療兒童咳嗽的效果與蜂蜜或安慰劑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也有小樣本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128例)提示,右美沙芬較安慰劑可顯著減少6~11歲感冒患兒的24 h內總咳嗽次數和日間咳嗽頻率。 臨床實踐中,建議可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年齡、咳嗽的性質、病程、嚴重程度、具體病因、用藥後的改善效果等)謹慎合理使用祛痰藥,如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等化膿性肺疾病可使用霧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具體選用原則可參照相關指導性文件。需要注意的是西藥(複方感冒藥)、中藥和中西藥合劑種類繁多,常含有相同成分,聯合用藥可導致重複或過量用藥,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臨床上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做到安全合理用藥。 臨床問題2:咳嗽患兒是否需要使用抗組胺藥治療? 推薦意見3:不推薦急性咳嗽患兒常規使用抗組胺藥治療(1B)。 推薦意見4:對于伴有明顯流涕、鼻塞、打噴嚏的急性咳嗽患兒,可嘗試酌情短期謹慎使用第1代抗組胺藥聯合減充血劑治療2~3 d觀察療效,如有效則可用至5 d(GPS)。 推薦意見5:對于變應性鼻炎引起的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患兒,推薦口服第2代抗組胺藥(1B)。 抗組胺藥可分爲第1代藥物(包括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賽庚啶、酮替芬、曲普利啶等)和第2代藥物(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等)。第1代藥物爲傳統抗組胺藥,易透過血腦屏障,具有抗膽堿作用,有助于減少呼吸道分泌物,且具有一定中樞鎮咳作用,因此經典複方感冒藥常含有第1代抗組胺藥成分;然而其會造成一些不良反應,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嗜睡、乏力、口幹等。第2代抗組胺藥可特異性作用于外周H1受體,不易透過血腦屏障,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較第1代藥物減少;但因幾乎無抗膽堿作用,不用于緩解咳嗽症狀。第2代新型抗組胺藥的不良反應及與其他藥物如肝酶抑制劑的相互作用發生概率也更低。 一項系統評價發現苯海拉明在降低咳嗽頻率、緩解咳嗽嚴重程度和改善兒童睡眠等方面的有效性劣于蜂蜜。另一項系統評價發現沒有證據支持口服抗組胺藥-減充血劑-鎮痛藥治療普通感冒有效,其中納入的兩項兒童人群研究表明抗組胺藥-減充血劑治療兒童急性咳嗽與安慰劑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不推薦急性咳嗽患兒常規使用抗組胺藥治療;但對于伴有明顯流涕、鼻塞、打噴嚏的急性咳嗽患兒,可嘗試酌情短期謹慎使用第1代抗組胺藥聯合減充血劑治療,2~3 d後觀察療效,如有效則可用至5 d。 UACS是指由上氣道疾病如各種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腺樣體肥大等引起的鼻腔分泌物增多並倒流至咽部,直接或間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導致以咳嗽爲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變應性鼻炎是引起兒童UACS的常見疾病之一。系統評價發現,第2代抗組胺藥可有效控制變應性鼻炎的症狀,且在兒童人群耐受良好。一項RCT表明使用第2代抗組胺藥(包括氯雷他定和左西替利嗪)可以減輕變應性鼻炎的症狀。針對變應性鼻炎引起的兒童UACS,第2代抗組胺藥是對因治療。 臨床問題3:慢性非特異性咳嗽患兒是否需要使用白三烯受體拮抗劑(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LTRA)治療? 推薦意見6:不建議慢性非特異性咳嗽患兒常規使用LTRA治療(2B)。 推薦意見7:對于考慮與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或變應性鼻炎有關的慢性咳嗽,建議可酌情選用LTRA治療(2B)。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經5-脂氧酶代謝途徑形成的脂質炎性介質,可引起氣道平滑肌收縮,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氣道黏液分泌,促進嗜酸粒細胞的趨化等。LTRA通過競爭性結合白三烯受體發揮抗炎作用,在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變應性鼻炎的防治中已得到廣泛應用。然而,LTRA並非傳統鎮咳藥,在臨床實踐中LTRA在治療慢性非特異性咳嗽中存在過度使用及超說明書用藥現象。我國開展的多中心研究顯示,LTRA在兒童慢性咳嗽用藥中高居首位。一項針對12 809份門診兒童處方的抽樣調查研究發現,孟魯司特超說明書用藥率高達94.04%,其中排第3位的超適應證用藥診斷爲咳嗽。LTRA的廣泛使用可能是由于其爲非激素類抗炎藥,給藥方便、依從性好、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容易被患兒和家長接受。 然而,尚無足夠證據表明LTRA對于兒童慢性非特異性咳嗽有益。LTRA引起不良反應的潛在風險也限制了其應用。一項系統評價分析了LTRA治療慢性非特異性咳嗽患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僅2項研究符合納入標准,其中一項無法單獨提取慢性非特異性咳嗽患兒數據,另一項研究因納入患者數量過少(6例)而無法得出結論。由于缺乏證據,韓國變態反應與臨床免疫學會和歐洲呼吸學會咳嗽指南也均不推薦LTRA治療兒童慢性非特異性咳嗽。2020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于孟魯司特的藥品安全信息警告,警示在使用期間需要注意監測精神方面如睡眠障礙、失眠、易怒、幻覺、抑郁等的不良反應。對于考慮與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或變應性鼻炎有關的慢性咳嗽,可酌情選用LTRA治療,但需定期隨訪咳嗽症狀,明確病因,調整用藥。基層臨床實踐需注意減少LTRA過度使用,並加強不良反應監測,保證合理用藥。 臨床問題4:咳嗽患兒是否需要常規使用抗菌藥物?當有使用抗菌藥物指征時,推薦何種抗菌藥物? 推薦意見8:不推薦急性咳嗽患兒常規使用抗菌藥物(1A)。 推薦意見9:當臨床考慮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藥物時,建議首選口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常規療程爲5~7 d。當存在青黴素過敏或藥物可及性問題時,可選用口服二代頭孢菌素或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2C)。 推薦意見10:對臨床考慮百日咳或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的患兒,推薦首選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1B)。 推薦意見11:對不伴有提示其他診斷的特異症狀或體征的慢性濕性咳嗽患兒,在積極尋找病因的前提下,可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物治療;首選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7∶1~14∶1)25~30 mg/(kg·次)(按阿莫西林劑量計算),每12小時1次,並予觀察、等待和隨訪。若考慮爲PBB,療程至少2周(1B)。 兒童急性咳嗽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早期使用抗菌藥物並不能減輕咳嗽和其他症狀或縮短病程,反而會導致藥物不良反應和誘導細菌耐藥,因此不予常規推薦。一項系統評價發現,延遲使用(至少延遲48 h)、立即使用和不使用抗菌藥物3種策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爲兒童)的咳嗽症狀緩解、複診率、替代藥物使用率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相對于立即使用組,延遲使用組抗菌藥物使用率明顯較少(OR=0.03,95%CI 0.01~0.07),且二者在患者滿意度、並發症發生率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回顧性研究發現急性支氣管炎初發時使用抗菌藥物,隨後再次發生急性支氣管炎的風險(HR=1.23,95%CI 1.17~1.30)更高,再次發作時使用抗菌藥物的風險(HR=2.13,95%CI 1.99~2.28)更高。因此,應嚴格把握急性咳嗽初次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征。 當急性咳嗽病程遷延或症狀加重,或出現咳膿痰、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或炎症指標升高時,尤其對于有基礎疾病的患兒,需要考慮細菌感染的可能,並根據可能的病原體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物治療。一項RCT比較了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和頭孢泊肟酯對疑診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療效,結果顯示兩組在療效(治愈或改善)(96.7%比95.2%,P>0.05)和不良反應方面(7%比3.9%,P>0.05)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到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相對窄譜、價廉、對常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敏感,因此在獲得藥敏試驗結果之前,推薦其爲首選。本指南專家組認爲,當存在青黴素過敏或藥物可及性問題時,可選用口服二代頭孢菌素或大環內酯類。注意觀察隨訪症狀,必要時根據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 當急性咳嗽病程遷延,或出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雞鳴樣回聲、咳嗽後嘔吐等症狀時,需考慮百日咳可能。對臨床考慮百日咳的患兒推薦盡早(起病後1~2周)使用抗菌藥物治療,首選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一項針對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患者的回顧性隊列研究發現,早期給予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組(咳嗽發作後11 d內)的咳嗽持續時間明顯短于非早期給藥組[20.0(95%CI 16~28)比 30.5(95%CI 27~40)d,P=0.002]。對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過敏、不耐受或感染耐大環內酯類菌株的2月齡以上患兒可選用複方磺胺甲噁唑作爲替代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可參照“百日咳診療方案(2023年版)”。對學齡前期及學齡期患兒,當出現發熱、痙攣樣咳嗽、早期肺部體征不明顯等表現,臨床考慮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時,推薦經驗性首選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治療。肺炎支原體肺炎經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正規治療72 h後仍持續發熱、臨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學無改善或加重者考慮大環內酯類藥物無反應性肺炎支原體肺炎。在除外混合感染、異常免疫炎症反應後,對于考慮耐藥的大環內酯類藥物無反應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應及時換用新型四環素類抗菌藥物或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據年齡而定),具體治療方案可參照“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療指南(2023年版)”。 PBB是引起5歲以下患兒慢性濕性咳嗽的重要病因。PBB患兒若下呼吸道標本病原體培養陽性,且菌落計數≥104菌落形成單位/ml時,稱爲“基于微生物學診斷的PBB”,以區別于基于臨床診斷的PBB。引起PBB的常見病原體包括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鏈球菌和卡他莫拉菌等,均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敏感。一項系統評價發現在兒童慢性濕性咳嗽人群中,使用抗菌藥物組“未治愈”或“無明顯改善”的患兒較未使用抗菌藥物組更低(OR=0.15,95%CI 0.07~0.31)。歐洲呼吸學會指南建議,對胸部X線片、肺功能測定正常且無警示征象的慢性濕性咳嗽兒童可試用抗菌藥物治療。美國胸科醫師學會指南指出,對于與基礎疾病無關且無任何其他特殊指征(如進食時咳嗽、杵狀指)的慢性濕咳患兒,建議使用針對常見呼吸道細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的抗菌藥物2周。療程方面,研究顯示抗菌藥物治療2周或3~4周在改善慢性濕性咳嗽患兒的臨床治愈率(咳嗽消退)、咳嗽的複發率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到長期使用抗菌藥物會誘發細菌耐藥、可能引起不良反應,故不推薦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但治療PBB療程至少需要2周。藥物劑量方面,沒有證據表明大劑量阿莫西林[90 mg/(kg·d)]的療效優于常規劑量,本指南推薦使用阿莫西林25~30 mg/(kg·次),2次/d。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時,需要注意阿莫西林和克拉維酸鉀的比例爲7∶1~14∶1,避免因克拉維酸鉀過量導致的不良反應。 臨床問題5:如何治療(呼吸道)感染後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患兒? 推薦意見12:不推薦PIC患兒常規使用抗菌藥物(GPS)。 推薦意見13:在進行鑒別診斷後,對咳嗽劇烈或頑固性咳嗽的PIC患兒,建議可酌情選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或LTRA或支氣管舒張劑治療(2D)。 兒童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後,咳嗽持續超過4周且不足8周,胸部X線片無明顯異常或僅發現雙肺紋理增多,肺通氣功能正常或出現一過性氣道高反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後可診斷爲PIC。若患兒咳嗽持續超過8周,則PIC可能性小,應考慮其他診斷。引起PIC的病原體衆多,但以呼吸道病毒最爲常見,因此又常稱爲“感冒後咳嗽”“呼吸道病毒感染後咳嗽”。PIC具有自限性,通常可自行緩解,抗菌藥物並不能減輕咳嗽或縮短病程,反而可能導致藥物不良反應和誘導細菌耐藥,因此不予常規推薦。對于少部分頑固性咳嗽,在充分與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進行鑒別後,若仍考慮到感染因素的存在,必要時可根據病原學結果和藥敏試驗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治療。 PIC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被認爲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包括上皮完整性的破壞和廣泛氣道炎症,伴或不伴一過性氣道高反應性,黏液分泌過多或清除障礙等。基于此,糖皮質激素、LTRA和支氣管舒張劑在臨床較爲常用。 研究顯示吸入丙酸氟替卡松較常規止咳藥可顯著降低PIC患兒的咳嗽症狀評分。體外實驗提示,丙酸氟替卡松預處理可顯著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誘導的氣道上皮通透性增加,降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表達。ICS的抗炎作用,能抑制氣道釋放炎性因子,並降低氣道高反應性,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或緩解新型冠狀病毒所致PIC。多項我國開展的RCT提示,孟魯司特聯合ICS和(或)支氣管舒張劑治療可有效改善PIC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且安全性良好。我國專家共識指出,對咳嗽症狀嚴重或頑固性咳嗽的PIC患兒建議采取ICS治療;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PIC,建議對存在特應性體質感染後存在氣道高反應的患兒,可使用ICS、支氣管舒張劑及LTRA治療。因此,本指南專家組建議,在進行鑒別診斷後,對咳嗽劇烈或頑固性咳嗽(常規對症治療無效)的PIC患兒可使用ICS或LTRA或支氣管舒張劑治療,對特應性體質患兒效果更佳;注意觀察療效,若咳嗽無明顯緩解應及時停藥,並尋找引起咳嗽的原因。 臨床問題6:咳嗽患兒需要警惕哪些急危重症? 推薦意見14:主要包括顯性異物吸入、急性喉炎伴喉梗阻、哮喘急性發作(重度或危重度)、重症肺炎、氣胸、肺栓塞、左心功能不全等(2D)。 兒童咳嗽病因複雜,有些可能病情輕微,經有效治療後可迅速好轉,但也有可能隱藏了潛在的嚴重疾病。若沒有早期識別潛在的急危重症,可能會耽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具備急危重症的警惕意識和早期識別能力至關重要。 2021年中國成人咳嗽指南提到,急性咳嗽需注意區分是否伴有危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肺炎、氣胸、肺栓塞及異物吸入。此外,兒童咳嗽還需警惕喉部疾病導致的喉梗阻、哮喘急性發作(重度或危重度)等急危重症。 顯性異物吸入表現爲異物吸入時患兒突然出現的刺激性嗆咳、憋氣、作嘔,同時伴有呼吸困難。急性喉炎伴喉梗阻表現爲犬吠樣咳嗽,伴有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性喉鳴、聲嘶等表現。當急性哮喘發作患兒出現精神意識改變、話不成句、輔助呼吸肌活動及吸氣性凹陷、哮鳴音減弱甚至消失等表現時,應警惕重度或危重度哮喘發作。當肺炎患兒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時,可判定爲重症肺炎,具體包括一般情況差、意識障礙、低氧血症、發熱(超高熱、持續高熱超過5 d)、脫水征或拒食、胸部X線片或胸部CT異常(≥2/3一側肺浸潤、多葉肺浸潤、胸腔積液、氣胸、肺不張、肺壞死、肺膿腫)、肺外並發症。氣胸和肺栓塞都可表現爲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肺栓塞還可表現爲咯血,胸部X線片、超聲(心髒、肺部、下肢深靜脈)、CT肺動脈造影等檢查有助于盡早鑒別氣胸和肺栓塞。左心衰竭的咳嗽常伴有粉紅色泡沫痰,主要原因爲左心功能不全導致肺水腫。臨床上應注意早期識別急危重症並進行及時治療或轉診。 臨床問題7:兒童咳嗽還可以引起除呼吸系統外的哪些征象? 推薦意見15:劇烈或長期咳嗽可能導致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神經精神系統、皮膚、眼部等肺外系統征象,如心律失常、惡心、嘔吐、肌肉骨骼疼痛、肋骨骨折、缺氧性腦損傷、暈厥、失眠、抑郁、皮膚瘀點、紫癜和眼結膜下出血等(2D)。 咳嗽是清除呼吸道過多分泌物和排除異物的有效手段,長期嚴重咳嗽也可能引起身體和心理的不良事件。了解咳嗽可能引起的肺外表現,有助于加強基層醫生理解診斷和治療咳嗽的必要性,認識到咳嗽對患兒的不良影響,進而更好地提升咳嗽患兒整體生活質量。 2020年一篇概況性評價納入了286篇文獻,對咳嗽相關並發症進行了全面審查,文中提及的兒童咳嗽相關並發症包含缺氧性腦損傷、暈厥、直腸脫垂、贲門黏膜撕裂、縱隔氣腫、氣管破裂、肺疝、肋骨骨折以及生活質量下降等。對于有合並症的患者,一些並發症可導致嚴重結局,包括死亡。關于兒童咳嗽導致肺外並發症的研究仍然匮乏,亟待未來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相關發生率及其與咳嗽關聯強度的研究。 臨床問題8:咳嗽患兒何時需要考慮轉診呼吸專科或上級醫院就診? 推薦意見16:在以下情況下,基層全科醫生或非專科醫生應考慮將患兒轉診至呼吸專科或上級醫院就診(GPS)。 1.緊急轉診指征:咳嗽伴有其他可能提示潛在急危重症的症狀,如無法緩解的喉鳴、聲嘶、吸氣性凹陷、嚴重喘息、明顯氣促、發绀、胸痛、咯血、持續嘔吐或出現神經精神系統症狀如意識障礙、驚厥發作、行爲改變等,對嬰幼兒需特別關注有無(可疑)異物吸入史。 2.普通轉診指征:(1)慢性咳嗽經驗性治療2周及以上效果不佳;(2)提示有基礎疾病或潛在嚴重疾病;(3)疑似先天性或發育性缺陷;(4)胸部影像學持續異常等需要支氣管鏡或其他檢查輔助診療而缺乏相應設備和技術條件。 依據分級診療的原則,建立轉診機制的目的是賦能基層醫療機構。兒童咳嗽病因複雜,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和(或)複雜情況的一個表現。基層醫師應掌握咳嗽分級診療的原則,及時合理轉診,不耽誤患兒的救治並促進醫療水平的提高。轉診的緊迫性取決于患兒的臨床狀況和潛在疾病的嚴重程度。鮮有關于轉診時機的研究,多部兒童咳嗽指南提到慢性咳嗽患兒經驗性治療後症狀仍持續者需要考慮轉診。本指南專家組結合中國國情和專家經驗,達成了針對緊急轉診和普通轉診指征的共識。 臨床問題9:基層醫務工作者診療咳嗽時,需要向患兒及其家屬解釋哪些內容? 推薦意見17:咳嗽是機體的防禦反射,也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要明確引起咳嗽的病因及相應的診療計劃;要有足夠的耐心接受邊治療邊觀察;告知疾病的可能病程、居家需觀察的內容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建議等(2C)。 健康教育是指醫護人員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健康宣教的過程。基層醫務工作者診療咳嗽時,通過開展個體化健康教育,可使患兒及家屬獲得有關咳嗽的治療認知,消除家長的負面情緒,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及有效性,有助于縮短病程,改善預後。系統評價提示,醫護人員的及時教育和支持可能有助于減輕患兒父母的恐懼,並加強他們對患兒護理的參與。我國開展的多項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縮短急性支氣管炎和肺炎患兒咳嗽消退時間、提升家長的疾病知曉率及遵醫行爲。基層醫務工作者對咳嗽患兒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1)病因及診療計劃:咳嗽是機體的保護性防禦反射,通過咳嗽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和異物。咳嗽也是一個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症狀,兒童咳嗽的病因複雜,且具有個體差異性和可變性。處理原則是積極尋找病因明確診斷,需要采取必要的輔助檢查。治療的原則是對因治療,在病因不明確的情況下,醫生會根據病情和可能的診斷采取經驗性治療。強調治療後的觀察、等待和再評估的重要性。(2)疾病病程:兒童咳嗽有一定的自然病程,基層醫院就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兒童,超過50%的兒童咳嗽在10 d內未緩解,10%的兒童咳嗽超過25 d。家長需要做到耐心等待及仔細觀察,避免過度焦慮和濫用藥物。(3)家庭觀察項目:在家庭護理中,家長應注意觀察患兒有無以下提示需要就醫的症狀:咳嗽持續不緩解或進行性加重,出現發熱、耳痛、耳流膿、膿涕、喘息、氣促、口唇發紫、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皮疹、精神煩躁或萎靡等表現。(4)生活方式建議:蜂蜜可改善急性咳嗽患兒的咳嗽症狀及睡眠質量,其機制可能在于蜂蜜的抗氧化、抗菌活性,且其甜味可增加唾液分泌,對咽喉部産生鎮靜作用,從而減少幹咳;此外,感知甜味的神經纖維和引發咳嗽的神經纖維之間的解剖關系可能産生相互作用,並有利于鎮咳。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可試用口服蜂蜜緩解咳嗽症狀:1~5歲每次2.5 ml(1/2茶匙),6~11歲每次5 ml(1茶匙),12歲以上每次10 ml(2茶匙)。需注意的是,1歲以下患兒不應食用蜂蜜,以避免發生肉毒杆菌中毒。咳嗽患兒日常生活中還需注意合理膳食,適當鍛煉,感冒高發季節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場所,做好手衛生,避免被動吸煙,避免接觸過敏原。 (陸權 劉恩梅 陳耀龍 洪建國 劉瀚旻 郝創利 符州 陳志敏 張曉波 陸小霞 鄒映雪 付紅敏 唐雨一 執筆) 共識專家組(略)
0 阅读:106

諸葛康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