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打出“持久戰”,拒絕以色列停戰請求

寄翠談商業 2024-03-22 03:02:50

在巴勒斯坦境內,唯一能揍以色列占領軍的民間組織,說的就是哈馬斯,30年如一日,是個“狠人”。

每天往以色列境內和占領區刷火箭。

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親吻哈馬斯狙擊手

哈馬斯最早是絕望民衆自發組建的遊擊隊,一路“打怪升級”幹到今天。這種抵抗組織在各國抵禦外敵入侵時特別常見。生死存亡的年代裏,爲了打跑侵略者,不得不用血肉身軀淌出一條複國救民之路。

1928年,埃及人哈桑·巴納創建了一個宗教政治組織——穆斯林兄弟會,在隔壁的巴勒斯坦宣揚伊斯蘭主義。在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加沙被埃及占領,加入穆兄會的巴勒斯坦人越來越多。

到了1962年,分支機構巴勒斯坦穆兄會在加沙秘密成立。但是,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加沙被以色列搶走了。

當時的納賽爾准備在埃及搞“阿拉伯社會主義國家”,出于各種原因,跟穆兄會翻臉了,宣布巴國穆兄會在加沙的活動是非法的,加上以色列占領加沙後,鎮壓反抗民衆的手段特別狠,那些埃及骨幹只好跑回國,或流亡海外。

埃及穆兄會基本就這麽廢了,巴國穆兄會爲了積蓄後備力量,派出好幾百年輕人到埃及的大學去讀書。1975到1985年之間,這些留學生陸續返回巴勒斯坦,成爲巴國穆兄會的中堅力量。

他們是初代哈馬斯嗎?暫時還不是,他們的靈魂人物要在2年後才出現。

謝赫·艾哈邁德·亞欣坐著輪椅,正費勁地登上曆史舞台,順便扯下了巴以沖突的大幕。

1936年,亞欣在加沙出生,12歲時一場意外讓他脊椎受傷,導致下肢癱瘓。失去雙腿以後,他把全部精力放在讀書上,考上了埃及艾資哈爾大學,深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想的洗禮。

哈馬斯創始人、精神領袖謝赫·艾哈邁德·亞欣

1965年,32歲的亞欣加入埃及穆兄會。

1973年,以軍正在加沙、約旦河西岸一帶瘋狂圍剿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反抗運動還是很激烈的。亞欣決定回加沙報效祖國,坐著輪椅到處宣傳教義,搞些宗教福利活動,加上身殘志堅的形象,拉攏了不少人心,領導加沙穆兄會建了不少宗教學校、醫院和慈善團體。

沒幾年,亞欣就成了穆兄會很有影響力的領導人。

以軍一開始並沒有把亞欣和穆兄會放眼裏,不但不阻撓,還頗有好感。而亞欣已經不再滿足宣傳伊斯蘭教義了,開始向政治領域滲透。

1982年,亞欣秘密組建了“巴勒斯坦聖戰者”,但很快被以色列逮捕,被軍事法庭判刑13年。

在絕對優勢的碾壓下,各種巴解組織打不過以軍,又看不到未來,慢慢變得消極了。當時巴解組織中最大的一支叫“法塔赫”,就是阿拉法特領導的隊伍,放棄了“堅決消滅以色列”的鬥爭思想,接受領土被蠶食的現實。

在巴勒斯坦領土上,以色列建造的猶太人定居點越來越多,大家對法塔赫非常失望,開始尋找新的抵抗力量。

1985年,以色列感覺亞欣這樣一個殘疾人沒啥危險性,提前釋放了他。

1987年12月9日,一輛以軍卡車與巴勒斯坦汽車相撞,以軍開槍打死了車上4個巴勒斯坦人。這個事件成了憋屈許久的宣泄口,巴勒斯坦人就跟以色列軍警幹了起來,史稱“巴勒斯坦第一次大起義”。

那天晚上,亞欣召集所有骨幹開會,決定改造巴國穆兄會——1987年12月14日,“哈馬斯”正式走上曆史舞台。

從第一份傳單開始,哈馬斯表示對抗以色列絕不妥協,亞欣說:“只有伊斯蘭教才能打倒猶太人,摧毀他們的夢想。一旦有敵人占領某處穆斯林土地,‘聖戰’就成爲每個穆斯林的責任。”哈馬斯把鬥爭綱領同拒絕世俗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結合。

30年來,哈馬斯一直被認爲只是個比較能打的遊擊隊,也不懂啥叫持久戰,至今不被巴勒斯坦和各國認可,反而在美西方媒體的歪曲下,被美以定義成“恐怖分子”。但是,能頂著以色列占領軍打的,也就亞欣他們了。

巴政府的一貫表現向來拉胯,他們對哈馬斯認不認可,好像沒啥區別。

哈馬斯成員多數是些孤兒,背著報仇雪恨、救國救民的使命,一門心思要趕走占領軍,比較敢打、能打,所以深受巴勒斯坦人支持,也受到了一些中東國家的同情和資助。

1988年8月,哈馬斯發表了思想綱領《哈馬斯憲章》,大意是說:哈馬斯的指導思想是伊斯蘭教;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伊斯蘭國家;消滅以色列;反對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在鬥爭中求生存,在戰爭中錘煉,哈馬斯不再是單純的遊擊隊了,實際上哈馬斯裂變出公開、秘密和軍事三個形態。

公開部分負責經營慈善機構,對外宣傳,然後接受巴勒斯坦國內外的資助;秘密部分負責反抗動員,還有遊行示威造勢,深入第一線,贏得民衆支持;軍事部分負責打巷戰、訓練,包括研究怎麽制造武器裝備,擁有“卡桑”系列火箭彈、“亞欣”火箭筒,現在還造出“阿耶什-250”彈道導彈。

新聞裏經常提到的“卡桑旅”就是哈馬斯的軍事組織。

卡桑旅並不是一個旅級軍事單位,它是哈馬斯各種戰鬥小組的統稱。前身是一支幾百人規模的敢死隊。

2004年3月22日,哈馬斯的開創者、精神領袖亞欣在去清真寺做禮拜的途中,遭到以軍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襲擊,連發三枚導彈,一枚直接命中亞欣。但哈馬斯並沒有消亡,在實戰中發展出蜂巢一樣的領導層組織,分布在各條戰線上,成爲以色列最頭疼的圍剿目標。

現在的哈馬斯核心人物是政治局主席伊斯梅爾·哈尼亞,61歲,他是2017年接替哈立德·邁沙阿勒的位置。哈馬斯內部非常團結,哈尼亞很年輕,領導能力也強,所以在2021年8月,哈尼亞再度當選政治局主席,成爲哈馬斯的話事人。

哈馬斯的軍事領導人是穆罕穆德·戴夫,2023年10月7日突襲以色列軍營和定居點的“阿克薩洪水”行動就是戴夫指揮的。

這一仗讓卡桑旅名震中東,再也不是那種只會打打遊擊戰的民間地下反抗組織了,卡桑旅收集以色列國防軍活動情報的能力,直接驚掉了以色列和美國人的下巴,導致猶太媒體都不知道怎麽洗了。

在這之前,卡桑旅給人的印象就是搞搞自殺式爆炸,或者扛著火箭彈、拿著AK47襲擾以軍的小團體。但“阿克薩洪水”軍事行動打出了正規軍和特種作戰的水平。

巴勒斯坦人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痛快,第一天哈馬斯向以色列刷了5000多枚火箭彈,把“鐵穹”導彈攔截系統搞癱瘓了,以軍遭受了慘痛的打擊和損失。

以色列國防部推測,卡桑旅至少擁有4萬名精銳戰士,還有一個無人機和3萬枚火箭彈組成的武器庫。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地區安全主管埃米爾·霍卡耶姆說“從這次軍事行動來看,哈馬斯接受了‘業內最頂尖’的訓練——來自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及其最強大的代理人黎巴嫩真主黨的常年秘密訓練,哈馬斯極其了解地形,總能靈活地防禦。”

在這次突襲之前,哈馬斯分別在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21年對以色列占領軍發動過四次大規模的抗戰行動。

第一次抗戰持續到2009年1月10日,卡桑旅直接派出了1.6萬名戰士參與地面戰,以軍不敢迎戰,火速後撤,改用遠火轟炸,造成更多平民傷亡。

英國《金融時報》披露,哈馬斯從1992年開始,就師從黎巴嫩真主黨學習軍事經驗。這得“感謝”以色列,當時把大約400名巴勒斯坦人驅逐到黎巴嫩,這裏面有哈馬斯的時任領導人。

我說金融時報不去研究金融,跑中東來攪屎,真是英國佬的天性呀!

從那年冬天開始,真主黨不光是爲哈馬斯提供嚴苛的軍事訓練,還分享了制造火箭的技術。哈馬斯一直在穩步提高他們的武器質量,通過走私零部件,把火箭彈升級成了精確制造武器。

2001年10月,哈馬斯第一次向以色列控制區和境內發射了“卡桑”火箭彈,在往後的日子裏,“卡桑”系列火箭彈成了打擊以軍的標配大殺器。

2021年底,黎巴嫩南部城市泰爾的港口發生大爆炸,以色列情報部門認爲這是哈馬斯的武器庫炸了,說明黎巴嫩已經存在哈馬斯這樣的軍事武裝力量。

與往常不同的是,以色列已經連續兩次提出暫時停戰,哈馬斯直接拒絕給以軍喘息的機會。也門胡塞武裝、敘利亞政府軍、伊拉克反抗組織虎軀一震,看到了反抗侵略者的希望,個個摩拳擦掌,准備開幹。

看新聞就會發現,卡桑旅的武器種類很多,特別是步兵輕武器,有AK47,也有美制M16,還有自制的反坦克手榴彈,這兩個月炸毀以軍5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

在2023年11月哈馬斯公開的突襲行動視頻中,展示了工業化的火箭彈——“拉喬姆”。

刷完火箭後,哈馬斯轉入加沙地下四通八達的地道,直接化解了以軍的空中優勢和地面火力優勢,把以軍拖進激烈的巷戰。

那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霍卡耶姆還說“哈馬斯的打法更像越共,就像當年北越軍隊把美軍拖進叢林地道戰一樣的泥潭,加沙的路障和地道組成了讓以色列窒息的堡壘,直接拉高了以色列侵略軍的打擊成本,還有巨大的以軍傷亡。”

從二代目開始,哈馬斯就是一種蜂窩狀的軍事機構,損失幾個領導人,根本傷不到哈馬斯的戰鬥力。比如,戴夫是哈馬斯最神秘的高層之一,互聯網上只有他的三張照片:一張是20多歲的舊證件照;一張戴著面具,是不是他還不一定呢;第三張是2023年11月突襲以色列的錄像截圖。

以色列特工找了7年,愣是不知道他長啥樣,更不知道他在哪兒指揮哈馬斯作戰的。

一個隧道網絡長達400多公裏,裏面儲備了大量物資,足以抵禦以軍長達數月的圍困,作戰時高度分散。所以,以軍敢進地道就是死路一條,哈馬斯還能繞到背後攻擊以軍。

哈馬斯這麽拼,那麽巴勒斯坦政府在幹嘛呢?

先解釋一下幾個關鍵性名詞。法塔赫本來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的泛稱,8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中,法塔赫是實力最強、影響最大、人數最多的一個派別,掌控著巴國政權,其他巴解組織相當于小股東,不值得一提

新聞裏經常提到法塔赫怎樣怎樣,實際上說的就是巴國政府。

1987年成立的哈馬斯,是以色列把巴勒斯坦人逼到絕境中的産物,它跟那8個巴解組織沒關系,巴國民衆對法塔赫失望後,才轉頭支持更頭鐵的哈馬斯。

1991年,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大會上,法塔赫領導人阿拉法特拒絕承認哈馬斯的地位,雙方理念南轅北轍,矛盾正式公開化。

巴解組織的目標是建立世俗的巴勒斯坦民族國家,承認以色列占領軍的合法性,同意兩國並存的方案;而哈馬斯的目標是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認爲巴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絕不容忍以色列的侵略行爲,堅持用“聖戰”趕走以色列。

阿拉法特不想打了,希望推動巴以和平協議。但戰場上贏不了的,談判桌上也注定得不到。

法塔赫與哈馬斯的矛盾,實際上是世俗政治與宗教政治的鬥爭,進而引發巴勒斯坦內部的權力之爭。哈馬斯強烈反對《奧斯陸協議》,用各種暴力手段破壞、阻撓協議。

這種情況下,誰也別想好好說話了,更不可能存在“兩國並存”的局面,以色列想吞並巴勒斯坦,哈馬斯卻愈戰愈勇,大概率是吞並不了全部。所以,巴以沖突就成了無解的問題。

2007年2月,哈馬斯與法塔赫簽署了“麥加協議”,商議合並;3月17日,巴民族聯合政府宣誓成立,但這並沒有解決雙方的內部矛盾和沖突。

2007年6月,聯合政府才成立不到仨月,哈馬斯奪取了加沙地帶的控制權,同時宣布解散民族聯合政府,在約旦河西岸組建過渡政府——巴勒斯坦出現了“一國兩府”的局面。

在國家大義面前,面對以色列的瘋狂侵占,綏靖妥協政策只會讓侵略者得寸進尺,法塔赫是什麽樣的角色,相信讀者心裏都很清楚。

牌子上寫著“小心地雷”

從2007年開始,哈馬斯與法塔赫搞過很多次和解談判,也在2014年6月再次組建聯合政府,但10個月就崩了。

當初國共合作也搞過2次,國民黨政府是怎麽做的呢?不把槍口對准日本鬼子,卻滿世界抓捕正在抗日的共産黨員,所以國民黨不得人心,遭時代唾棄也是必然的結果。

在美國、歐盟、法國等西方國家眼裏,哈馬斯就是個破壞以色列侵吞巴勒斯坦領土的刺頭;在阿拉伯世界裏,阿聯酋、埃及也是這麽看的。只有伊朗、土耳其、卡塔爾、黎巴嫩等國家或明或暗地爲哈馬斯提供人道主義、資金援助,甚至軍事支持,土耳其就是哈馬斯最大的金主。

反抗以色列占領軍的戰鬥還在繼續,哈馬斯取得了一些戰績,鼓舞了巴勒斯坦民衆的抵抗信心。

向死而生之後,還有漫長、艱辛的路要走。

0 阅读:1

寄翠談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