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船業逆天改命,沖破日韓法三國霸權

寄翠談商業 2024-03-28 22:47:47

在中國造船業崛起之前,韓國是世界的絕對霸主。

問題是,面積不如中國一個省的韓國,是怎麽把造船業拱到世界第一的?

1960年的韓國人均GDP只有82美元,比中國人均89美元還差一點。

當時靠軍事政變上台的總統樸正熙愁死了,雖說他打仗不咋地,但這跟治理國家又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全國上下窮得叮當響。

那怎麽辦呢?樸正熙決定搞“進口替代”戰略,限制進口,多用國産貨。好處是國産貨有時間發育,競爭壓力小,先別管質量怎樣。

樸正熙找遍韓國,找不出幾家像樣的企業,根本就沒本錢搞進口替代。他決定跟日本學,利用韓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制訂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戰略。

朝鮮戰爭中,他對美軍強大的遠洋運輸戰力印象深刻,所以造船業、汽車産業成爲重點關注對象。

1962年,樸正熙頒布《造船工業獎勵法》,鼓勵韓國人去搞船。

發育了5年,韓國造船業多少有些起色了,1967年老樸又頒布了《造船工業振興法》,用舉國之力把韓國造船業推動起來。

這是一場國運的豪賭,現在來看老樸賭對了。

而參與豪賭的,則是現代集團的創始人,鄭周永。

現代集團創始人鄭周永

1966年鄭周永跑去日本參觀了橫濱船廠、川崎船廠、神戶船廠。就跟發現新大陸一樣,震驚得下巴掉下來!

恰逢此時正是韓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策是優先發展鋼鐵、機械、石油化學、造船。

當時的韓國副總理跟他說,你給整個船廠呗!

鄭周永幹勁十足,開始四處找貸款。

他先去了美國和日本,美國人認爲韓國人想屁吃呢,日本人說韓國太窮,飯都吃不飽,還想造船?

差點把他當成神經病。

他在回憶錄中說,當時也覺得自己像個“神經病”,我要有錢,還會是這個吊樣嗎?腿都跑斷了,也沒弄到錢。

他又跑英國去碰運氣。

鄭周永這回學聰明了,他跟一家英國造船廠簽了技術協作合同,先忽悠到了圖紙,然後一家家銀行去碰瓷。伯克列茲銀行猶豫了一下,表示對這單還沒譜的生意不那麽感興趣。

鄭周永急中生智,從褲兜裏掏出一張面值500的韓元,指著紙幣上邊的古代朝鮮鐵甲船跟行長說,我們棒子其實會造船,造鐵甲船的曆史比英國還早300年,現在雖然沒落了些,但船我們還是能造滴。

連唬帶蒙一通吹,伯克列茲銀行行長同意給錢。

不過行長還是保持了風控專業,說你得先有造船的訂單,我才能借錢給你。

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鄭周永真的就跟神經病一樣,拿著一張韓國某地不知名荒灘的照片和之前忽悠來的圖紙,到處跟人說,只要你買我的船,我就從英國貸款,然後在這個沙灘上建造船廠。

看他這麽來勁,伯克列茲銀行的總裁也想促成生意賺一筆,給他引見了希臘船王,當場就給了他兩艘26萬噸油輪的訂單,還給14億韓元的預付款。

條件是比同行報價便宜16%!

鄭周永拿著訂單從英國銀行成功借到了錢,趕緊回國彙報去,韓國副總理聽完他這一圈空手套回兩艘大油輪以後,都給嚇懵了!

這麽大的油輪,他一個副總理都沒見過,你叫韓國拿啥造?副總理哆嗦著問他:“我的腦袋,會不會搬家?”

憑借過人膽魄、機智和口才,鄭周永玩了一場豪賭,讓韓國的造船業邁出了從無到有的第一步。

1972年3月船廠開工,設備和原材料全靠進口。鄭周永剛造好船廠一部分,就趕緊造船,幾乎是同時進行,沒日沒夜趕工期,只花了兩年零三個月就把船造好了。

1975年,現代造船廠已擁有制造240萬噸級的能力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而且設備又新又先進。

鄭周永,賭對了!

韓國政府也來勁了,給造船業極低的稅收,還有大額低息長期貸款,提供船舶出口擔保,提高進口船收關稅限制等等。

政企合力,韓國造船廠走上了薄利多銷的路線,有了新訂單就趕緊投資新設備或者建新船廠。

1993年,韓國的造船訂單首次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一。

2002年,現代集團的第1000艘船完工交付,用最短的時間,打破了世界最大新船完工量紀錄。5年後,韓國制造業産值中造船業占比3.3%,制造業雇傭工人總數的3.2%,

當年的訂單總量、余量、船舶建造量遙遙領先,成爲全球絕對霸主,把看扁他們的日本人都給幹郁悶了。

客觀地說,韓國的造船業,給中國做了個示範。

因爲,後發國家想要發展,能成功的道路真不多,以出口爲導向,利用廉價勞動力完成原始積累,再把優勢逐步擴大,從技術上追趕並反超,最後把飯碗子抓在自己手裏。

韓國的造船業,這樣的國運,說它是賭出來的,不算過分。

後發的中國造船業,其實也是賭出來的。

1978到1982年短短4年時間裏,鄧公提到過12次船舶工業。他說:“我們造的船比日本便宜,我們的勞動力便宜,一定可以競爭過日本......要多造船,出口船,賺外彙......造船工業最大的問題是技術改造,要積極引進技術......引進技術應該是全面的,包括管理在內。”

很快,中國通過引進技術、合作生産、設備進口等辦法,迅速吸收了中小噸位的造船技術,逐步縮短國際差距。

但要想“推船下海賺外彙”,就得先去國際市場上找買家。

我們也同樣面臨當初韓國碰到的問題,國外看不上中國造船業,只是沒把我們當成“神經病”而已。

當時中國在船舶出口方面乏善可陳——改開之前的三十年裏,一共才出口了16萬噸,頂不上一艘大油輪,多是一些“性能落後的小馬力拖輪、漁輪和駁船”。

有的船還沒開到買主的碼頭就得停下來修,有的船沒過幾個月就鏽迹斑斑,實在是沒法用,所以市場口碑也不咋地。

找不到國際買家,大家愁得睡不著覺。

機械工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前身)反複調研,最終決定去香港找買家!

香港是最繁華的國際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在幾百家船務公司當中,找幾個心系祖國的,機會總有的吧?

找來找去,找到了船隊規模2000多萬噸,號稱“世界船王”的包玉剛。

1980年,包玉剛同機械工業部的同志談完後,馬上把計劃給日本的兩艘2.7萬噸散貨船訂單劃拉過來,後來李嘉誠也給了4艘2.7萬噸散貨船的訂單。

短短幾個月時間,機械工業部就拿到了6艘出口船合同!

當然,在商言商,條件就是要按國際標准建造。7天之內要完成報價設計、38天完成合同設計、33天完成技術設計和圖紙送審。

因爲是頭一次,雙方心裏都沒底,邀請英國勞氏船社負責監造。

很快,勞氏船社就給中國愣頭青上了一課!

勞氏甩過來三大本《技術說明書》,連床鋪、壁燈和鞋櫃都有詳細的技術標准,如果有一項不滿足監造要求,要麽返工,要麽賠錢。

當時中國船舶工業沿用的是蘇聯標准,跟西方規範大相徑庭。

這等于要全盤推倒重來,關鍵是,時間緊迫到18個月就必須交船,最多無責延緩1個月。再拖一天,罰款4500,還是美元。

如果拖了超過150天,船就可以不要。

簡直就是啃天書一般的考驗,機械工業部和造船廠的人差點瘋了。

如果啃下這塊硬骨頭,那就是邁向世界的第一步;如果認輸,那百年來都不一定有翻身機會。

在這關頭,大連造船廠挺身而出,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後來有媒體問,你咋敢的?廠長的回答很樸實:“船廠2萬多人要吃飯。”

員工知道廠長接了這麽個活以後,寫的請戰書裝了好幾麻袋。三十多位退休老技工主動找到廠長,說要回來啃硬骨頭,一分錢不要。就提了一個要求——中午讓車間把他們早上帶來的飯給熱一下。

人有了,廠子也有了,可沒技術啊!

當時國內根本就沒有設計建造英制船舶的經驗,兩眼一抹黑。按理說,從國外買圖紙比較合適,省時省力。但大家心疼那麽一大筆外彙,另一方面設計團隊憋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

閉門會煙霧缭繞,上海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的負責人一拍大腿:“圖我們來畫,保證完成任務!”

大連造船廠也沒閑著,仔細研究說明書,提出380多條需要解決的難題和對應措施。

是不是感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實際上,動手以後還是屢屢碰壁。

有個負責驗收的英國人,天天拿著儀器測油漆的厚度,薄一微米就要求返工。

各種要求近乎變態,而且不近人情。老技工們罵娘跳腳也沒用,硬著頭皮按照苛刻的要求,一遍遍做。

大連造船廠很聰明,根據外國船社的驗收規範,制定了系統化的工藝標准和校驗細則,還搞出了高水准的技術培訓班。

兩萬船工齊心協力,攻克了無數個技術難題,第一代船舶工人就是這樣學會國際規範的。

1981年9月14日,新船通過了嚴苛的驗收順利下水,首航300多天,在世界三大洋航行了5.2萬海裏,船上所有的儀器儀表全部正常,上萬米的焊縫無一破裂,船體油漆嶄新如初。

這一場豪賭,總算贏了!

船王包玉剛又追加了6艘總價1億美元的訂單,標志著中國造船業從香港開始,打開了國際市場,盡管有2艘因爲國際市場變化取消了訂單。

但別高興得太早,日本三菱重工高級顧問到大連造船廠考察後說:“你們的造船水平至少落後世界25年。”說明當時的工藝、流程、設計和建造,跟國際主流標准還是有很大差距。

落後那就虛心學,當時日本造船業最先進,中日關系也還不錯。那就先跟日本學,國內七家船廠先後跟日本船廠搞了“幫對”搭子。一批一批學成歸來的人才,爲中國造船業的未來打下了堅實基礎。

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當時還是新港船廠的一個普通實習生,他說,“我們在學習、借鑒、消化、在吸收先進經驗的過程中,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很多幫助。”

這些人才學以致用,加快了船廠造夢的速度。

到1995年,中國造船業首次超過德國成爲世界第三,船舶工業成爲機電産品出口創彙的支柱。

鄧公的寄望,從夢想走進了現實。

後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際市場低迷,船廠的部分優惠政策還取消了。

內憂外患之下,中國船舶工業並沒有沉淪,調轉槍頭向高精尖領域紮了進去,決心自主研發先進技術超越國際主流。

2010年,中國造船完工量終于超越韓國,成爲世界第一。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各國認爲造LNG船比造航母還難。因爲,想要大規模遠距離運輸天然氣,得用零下160多℃超低溫把氣體“凍”成液體,體積縮小到1/600才能運輸。

但是,液艙對鋼材的要求近乎變態,必須導熱低,熱脹冷縮率低,還得是高強度!

而LNG船最核心的液貨艙技術,被法國技術壟斷長達50年。

能滿足這種變態要求的材料,叫殷瓦鋼,厚度只有0.7毫米,是一家法國公司“煉丹”時意外發現的。

全球只有法國能做出來,工藝配方絕對保密。由于殷瓦鋼特別薄,那麽焊接技術也很變態!

法國僅靠這一項專利,每年上億歐元的授權專利費,就足足吃了50多年!很多國家投入研發,都失敗了,不得不放棄。

直到2017年,滬東中華造船廠聯合寶鋼、特鋼等企業,僅用4年時間就研發出了國産LNG船專用殷瓦合金鋼,打破了法國的技術壟斷。

先別高興太早,法國公司也不是吃素的,他們還有一種比殷瓦鋼更牛的超級材料!這是一種用特殊不鏽鋼冷軋板材做的,指標比殷瓦鋼還好,但難度又比殷瓦鋼高出一個量級。

好消息是,2022年太原鋼鐵成功研發出這種超級材料,並做成頂級液艙,這才徹底打破了法國壟斷。

直到2023年,中國成爲唯一能同時建造航母、LNG液化天然氣船、超級郵輪的國家!並且完全國産化!

根據船舶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全部增長,分別拿下超過50%的全球市場份額。船舶出口金額高達3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利潤總額259億元,同比增長131.7%。

一直不把中國放在眼裏的韓國,不得不接受現實。

從設計、材料到制造,需要調動幾萬家企業,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中國做到了。

人才,不全是那些懂技術、能實操的,也有能對未來做出精准預測的,還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一起踏著遍地荊棘往前走。

韓國能後來居上,離不開這三種人才。

中國再次後來居上,也離不開這三種人才。

未來,星辰大海在遠方等著我們,切不可自大,中國帶著世界往前跑,才剛開始。

0 阅读:1

寄翠談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