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一旦開竅,生活就會像開了挂一樣,更容易成事

周亦見 2024-04-25 20:14:02

作者 | 周亦見

什麽是開悟?

之前看過一些文章,說六祖慧能,在聽完五祖講的《金剛經》後,便直接開悟了。

那麽,到底什麽是開悟呢?

開悟是一種什麽感覺?

其實,它就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小覺醒。

打個比方,有一天你突然間對某件事情有了全新的理解,感覺就像是打開了一扇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窗戶,那裏面充滿了新鮮空氣和陽光。

這就是一種“小悟”,是對某一具體事件的覺悟。

而真正的“開悟”,我們可以理解爲一種心靈的覺醒,一種對世間萬物的透徹理解。

就像是從長時間的沉睡中醒來,突然之間看清了周圍的一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明和自在。

佛陀曾經說過:“開悟是受苦的終結。”

所以說,開悟,不僅僅是對某一件事的領悟,更是對整個生命意義的覺悟。

它意味著,你不再被世間的紛擾所迷惑,能夠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苦難。

01

那麽,王陽明的開悟過程是怎麽樣的?

主要分4步。

1、環境的轉變

年輕時,王陽明因得罪了權勢滔天的宦官劉瑾,而被無情地誣陷與打壓。

廷杖四十的殘酷懲罰後,他被遠谪至偏遠的貴州修文縣龍場,擔任驿丞。

身處的環境,一下子從從繁華的北京,落至荒蕪的不毛之地。

差距如此巨大,很多人估計適應不了,但王陽明適應了。

不僅如此,他還嘗試著去改變環境。

2、心境的改變

環境的巨變,帶來的是心境的沉重打擊。

王陽明深知自己無處申冤,一度陷入萬念俱灰的境地。

悲憤與憂思如麻,讓他終夜難眠。

但正是在這絕望的深淵中,他開始沉澱。

3、適應環境

在龍場,生活條件極爲艱苦。

沒有住所,王陽明便自己動手蓋茅屋,居住在山洞中。

食物匮乏,他就親自種地、砍柴、燒水、煮飯。

他並未被逆境打倒,反而更加專注于修身養性,日夜沉浸在澄默的思索中。

盡管龍場位于萬山深處,“書卷不可搗”,但王陽明憑借驚人的記憶力默記《五經》,並以自己的理解去深入領悟孔孟之道,重新審視程朱理學。

這一轉變,不僅使他超越了塵世的束縛,更讓他跳出了傳統的“以經解經”“爲經作注”的框架,開始探索人生的真谛和解脫之路。

4、開悟

經過長時間的沉澱與反省,終于在一天半夜,王陽明迎來了生命中的重大突破。

他頓悟到,心是感應萬物的根源,從而提出了“心即理”。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這一刻,便是曆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其實,王陽明的開悟,與佛陀的開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實都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內心的深處,等待我們去發現。

02

王陽明開悟後,究竟有多厲害呢?

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開創了心學,二是璀璨的軍事成就。

先說心學。

王陽明教學,注重寓教于樂。

在王陽明的課堂上,學生們不是在沉悶地聽講,而是在歌聲中、舞蹈中、遊戲中學習。

你可以聽到“歌聲振山谷”,看到學生們“踴躍歌舞”,他們或在投壺遊戲中學習算數,或在擊鼓傳花中體悟人生,甚至泛舟湖上,探討哲理。

王陽明認爲,教育不應該是“如拘如囚”的填鴨式教育,而應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但他同時強調,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陽明非常注重因材施教。

他深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才能,因此他強調“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

這種個性化的教育理念,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方式中得到成長。

雖然“致良知”,是王陽明教育的核心理念,但他並不是一成不變地推行這一理念。

他強調“隨人分限所及”,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來教育他們。

這種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使得王學流派衆多,且都各具特色,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實在讓人感慨,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悲哀的是,王陽明500多年前就這麽做了,可如今,“填鴨式教育”卻還是大行其道。

接著,是他的軍事成就。

1519年,甯王朱宸濠在南昌舉兵叛亂。

他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蓄謀已久,一出手就組織了十萬大軍,准備順江而下,一舉攻占南京,自立爲帝。

看這勢頭,似乎沒人能阻擋他的稱帝之路。

但就在這時,贛南巡撫王陽明出來了。

他帶了幾個人呢?

一個人,他自己。

沒錯,即便是一個人,也敢平叛。

王陽明招兵買馬,不走尋常路,他選擇了直接攻打甯王的老巢南昌,用了個“圍魏救趙”的戰術。

甯王這下可慌了神,首尾不能相顧,只好急急忙忙回師救援。

鄱陽湖上,兩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王陽明不僅是個軍事家,還是個心理學家。

他下令將寫有特定字樣的免死牌扔入湖中,那些字仿佛在向叛軍士兵們召喚:“宸濠叛逆,罪不容誅;但只要你們棄暗投明,我們就既往不咎。”

這一招果然奏效,叛軍士兵們紛紛撿起免死牌,軍心開始動搖。

朱宸濠眼看著自己的大軍,就這樣在王陽明的一紙免死牌前土崩瓦解,無奈仰天長歎:“好個王守仁,我家的事,何必讓你如此費心!”

就這樣,在王陽明的智謀和談笑間,一場可能危及整個江山社稷的叛亂,在短短30多天內就灰飛煙滅了。

所以說,人一旦開悟了,百事可成。

03

如何開悟?

其實,生活中的點滴,都隱藏著覺悟的契機。

無論是品味一碗簡單的粥飯,還是每日上班打卡的瞬間,甚至商談業務、日常掃地做飯,或是幫助孩子補習作業,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都可能成爲我們開悟的觸發點。

當你真正悟通,你會發現,做任何事情時,你的心境都會有所不同。

那種從內心深處流露出來的甯靜,讓你在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難時,都能遊刃有余。

遇到困難怎麽辦?

心定是關鍵。

事情再棘手,壓力再沉重,只要你能讓心靜下來,保持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的態度,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就是覺悟帶來的力量,它讓你在風雨中保持冷靜,找到前行的方向。

那面對冤屈和诋毀,如何保持內心平靜?

禅宗告訴我們,無論外界如何非議,只要內心堅定,忍辱不驚,不計較得失,總能等待到化解的契機。

這種內心的平和與堅韌,正是覺悟後的境界。

禅宗有雲:“一心一意,百事可成。”

這句話,說的就是專注的力量。

只有當我們能夠定住自己的心,才能真正做到一心一意。

當然了,覺悟並非一勞永逸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勤勉努力。

因爲人的慣性力量是巨大的,我們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穩紮穩打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只有朝著目標不懈努力、矢志不移地前進,才能最終實現。

這種持續的努力和堅持,是開悟的必要條件。

6 阅读: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