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最後爲什麽慘死?司馬光評價了6個字,字字珠玑!

周亦見 2024-05-16 18:18:32

秦孝公死後,商鞅死了的作用,比活著更大。

道理其實很簡單,看看下面的分析你就懂了。

周顯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338年)

【原文】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

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複內之秦。

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

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1)史料故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兒子嬴驷即位,也就是秦惠文王。

見時機到了,曾被商鞅處罰的公子虔的門下弟子,控訴商鞅意圖謀反。

于是,官府派人去抓他。

商鞅聞風逃向魏國,但魏國的邊境卻將他拒之門外。

無路可走的商鞅,只得再次返回秦國,退回到他的領地商於。

他從那裏組織兵力,揮師向北攻打秦國的都城鄭縣,但不幸的是,他最終兵敗被殺。

商鞅的屍體被車裂,家族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當時,商鞅作爲秦國的宰相,執法嚴酷,甚至曾在渭水河畔對死刑犯進行處決,使得河水都被染成了紅色。

他擔任宰相的十年間,積累了大量的怨恨。

趙良曾去拜訪商鞅,商鞅自認爲對秦國的崛起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甚至想與秦穆公的宰相百裏奚相提並論。

于是,他問趙良:

“你如何看待我與五羖大夫的比較?”

趙良比較怕死,先問了一句:

“千百人的隨聲附和,也不如一個人的直言不諱。我能否直言不諱而免于一死?”

商鞅鼓勵他說:“請直言。”

于是,趙良開始說:“五羖大夫,原是一個楚國的鄉野之人,但秦穆公將他從放牛的卑微身份,提拔到了萬人之上的地位,秦國人對他無比敬仰。”

“他擔任宰相六七年,不僅幫助秦國攻打鄭國有功,還三次扶持晉國的新君,並曾解救楚國于危難之中。雖然他身居高位,但出行總是步行,不乘車;即使在烈日下,他也從不打傘遮陽。”

“他在都城中行走,沒有隨從車隊,也沒有保镖護衛。當他去世時,秦國的男女老少都爲之痛哭,甚至連小孩子都因爲傷心而停止了歌唱。那些一起舂米的人,也默不作聲,不再唱起他們的工作歌。然而,您呢?”

“您是靠著一個受寵的臣子推薦才得以晉升,這樣的崛起之路,並不如五羖大夫那般令人敬仰。”

“您上任後,對公族苛刻,對百姓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公子虔因您的懲罰已經八年沒有出過門了。您還殺了祝懽,並對公孫賈施以了黥刑,毀了他的容貌。”

“《詩經》上說:‘得到人心者興旺,失去人心者衰敗。’您的所作所爲,似乎並沒有贏得人心。您每次出行,都有武裝的車輛跟隨,勇敢的士兵護衛在您的左右,還有持矛操戟的士兵跑步跟從。沒有這樣的排場,您甚至不敢出門。”

“《尚書》上說:‘依賴德行的人會昌盛,依賴武力的人會滅亡。’您這樣的排場,顯然不是依賴德行!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非常危險!權勢和富貴,可能很快就會消失。”

“但您不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更加貪戀商於的富貴,獨攬秦國的政權,積累了大量的民怨。一旦秦王過世,想要對付您的人,恐怕不在少數。”

商鞅聽完這些話後,並沒有太在意。但僅僅五個月後,他的到日子就到頭了。

(2)解析

很多人疑惑,商鞅不是爲秦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嗎?

秦惠文王自己也肯定了變法,爲何一定要殺商鞅?

答案很簡單,殺商鞅符合他的利益。

原因有3點。

第一,秦惠文王跟商鞅有仇。

秦孝公在世時,商鞅有著堅強的後盾,但秦孝公一死,情況就急轉直下。

新國君秦惠文王上台,他對商鞅沒什麽好感。

想當年,秦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因爲商鞅的嚴格執法,使得他的兩位老師受到了懲處。

這梁子,算是結下了。

第二,商鞅的權力太大了。

在主持變法的過程中,商鞅積累了巨大的影響力,他的風頭,已經遠遠蓋過了新國君嬴驷。

國君的象征是什麽?

權力!

權力就是他的命,誰也不能碰,即便是兒子也不行。

所以,功高震主的商鞅,已經成爲了新君嬴驷的威脅。

而且除掉商鞅一舉兩得。

舊貴族們一直都想除掉商鞅,嬴驷把他交出去後,某種程度上,能減輕這部分人對變法改革的反感。

盡管嬴驷並不偏愛商鞅,但他心裏明白,商鞅推行的變法是對的。

因此,如果只犧牲商鞅的性命,就能夠平息那些舊貴族的怒火,同時又能保持變法所帶來的進步,那對整個秦國來說,就是最有利的選擇。

這麽看來,當時秦國都是商鞅的敵人。

其實不然。

還有部分人是變法的既得利益者—平民百姓。

可惜,他們沒有話語權。

而且,從老百姓的視角看,他們所感激的是國家的政策,而並非商鞅個人。

所以,在這樣的情境下,舍棄商鞅以平息舊勢力的反對,就是嬴驷的最優選擇。

可悲的商鞅,舊貴族想要他死,新國君也容不下他。

按理說,他應該趁早卷鋪蓋走人,找個安全的地方避風頭才對。

但商鞅這個人,一心撲在改革上,他覺得自己的使命還沒完成,不能輕易放棄。

可命運就是這麽捉弄人。

商鞅在逃離秦國的路上,竟然因爲自己頒布的法律,因爲沒有帶通行證而無法離開秦國。

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自己制定的法律,最後竟然成了困住自己的枷鎖。

無奈之下,商鞅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反抗。

但這無異于以卵擊石。

最終,他被處以車裂之刑,全族被殺。

這樣的結局,對于商鞅來說,或許早已注定。

回頭來看,商鞅其實有兩個選擇可以避免這樣的結局。

一是早早逃離秦國,二是在秦孝公去世時,提前准備好退路。

但他都沒有選擇,可能是把變法看得太重,願意爲此付出一切代價。

當然,也可能是舍不得榮華富貴。

綜合來看,商鞅的死雖然悲慘,但卻很有價值。

他的死,在一定程度上熄滅了舊貴族的怒火。同時,也確保了改革制度的持續執行。

可以說,商鞅是用自己的命,爲秦國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對于商鞅的死,司馬光老爺子評價了六個字:“天資刻薄少恩。”

這也是重要的一點。

但沒辦法,他代表的是法家,是嚴酷的律法,需要用嚴厲約束百姓。

這是商鞅自己選的路,解決再悲慘,也只能自己忍著。

另外,關于商鞅和秦孝公這對君臣,網上有種說法,說秦惠文王只是儈子手,真正的凶手是孝公。

至于證據,是孝公死前擔心兒子坐不穩王位,便表示要傳位給商鞅。

商鞅拒絕了,但事情也傳開了,特別是傳到了嬴驷的耳朵裏,間接害了商鞅。

這是一個版本。

但就我來說,更願意相信更一個版本。

我甯願相信孝公之言是真的。

孝公清楚,他死後商鞅也很難獨活。這才要傳位,以保商鞅。

商鞅也知道這點,但不能爲了自己活著,而違背當初誓言。

中華五千多年的曆史,秦孝公跟商鞅,算是君臣關系的典範了。

更多幹貨,請關注微信公衆號“周亦見圈子”,送你一本價值500元的《資治通鑒解密》

0 阅读:119